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加坡华人新移民及其社团



  新加坡政府力推多元文化和多元种族和睦相处,长期实行吸引外来人才政策,对中国新移民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这为中国新移民的进入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中国新移民数量的逐年增加,联系新移民和协助他们融入社会的组织—新华侨华人社团也应运而生,给新加坡华社带来了新力量和新气象,增添了活力。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007年9月29日报导,截至2007年6月,新加坡现有人口46806万人,比前一年增加44%,华族占了75%,约350万人,其中,约有30多万是来自中国的新移民(以下简称“华人新移民”)。新加坡华人社团历史悠久,从1819年第一个宗亲会馆(曹家馆)成立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目前,新加坡的华人社团有500多个,成为世界性华人华侨社团活动的重要舞台之一,其中,华人新移民组成的社团主要有3个。

  2007年8月6日—12日,笔者赴新加坡出席新加坡中山会馆成立170周年庆典活动,并对新加坡华人新移民及其社团情况作调研。本文根据调研掌握的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试图从新加坡华人新移民及其社团的现状出发,解读新加坡社会出现的一些新变化。

  一、新加坡政府的移民政策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吸收新移民

  据新加坡政府推算,如果今后新加坡经济的年增长率为6%,那么,新加坡每年就需要新劳动力87000人,但新加坡本身的劳动队伍估计每年只能增加52700人左右,因此,短缺的3万多人只能由外来移民补充。此外,新加坡还面对人口急速老化和生育率偏低的问题。从1976年起,生育率就一直无法达到人口替代水平。为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远活力,新加坡政府正在为今后5—10年时间容纳650万人口进行规划,约需吸收新移民300万人,这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加坡”。

  2006年8月20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发表国庆群众大会演说,呼吁国人以宽广的胸怀接受新移民,让外来移民成为新加坡的一份子。李显龙认为,社会要保持活力,不但要有健康的人民,也要有足够的人口。然而,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越来越多新加坡人离乡背井到国外留学、工作和居住。在与海外新加坡人保持联系的同时,为了确保新加坡繁荣昌盛,并有足够的人口在新加坡定居和工作,新加坡必须鼓励生育和吸引新移民。李显龙指出,新加坡现有人口400万,要保持这个数字,新加坡每年要有5万个婴儿出生。2005年,共有36万个婴儿出生,距离目标还差1. 4万个。即使出尽法宝,也很难再添14万个婴儿,因此新加坡必须吸引新移民。

  兼任国家人口委员会主席的新加坡副总理兼内政部长黄根成也重申足够人口对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强调,新移民不是竞争者,他们的加入将加强新加坡的实力,让新加坡更有能力面对全球经济竞争。

  事实上,吸引新公民的努力在2006年可以说已经跨越了一道新的里程碑。从2001到2005年,新加坡每年吸引的新移民人数约为8000人,2006年一年就激增至13200人。新加坡政府希望,今后每年都要吸引10000至12000人左右。 在新吸收的移民中,约80%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

  (二)重视新移民的融入

  新移民的涌入所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融入当地社会的问题。新加坡政府非常认真看待新移民融入社会的课题。2007年8月18日,新加坡政府举行了有史以来首次全国性的新公民宣誓仪式,邀请新移民代表出席,向155人颁发了公民证书,以表示对这一移民宣誓成为公民仪式的重视。这个仪式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等于昭告国人,新加坡吸引新移民的努力,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政府正在利用目前的有利时机,加大力度促进新移民融入社会。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2006年8月20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发表国庆群众大会演说时也指出:“新加坡人应该以宽广的胸怀看待新移民,鼓励他们在此安家立业,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同时,新移民也应该入乡随俗,在新加坡扎根。”

  为促进新移民的融入,新加坡政府重视宗乡社团的作用并提出要求。副总理兼内政部长黄根成2007年8月8日出席新加坡中山会馆成立170周年庆典活动致辞时说:“随着新加坡社会的进步,宗乡社团所扮演的角色也在演变。今日的宗乡社团仍保留和提倡传统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为我国社会提供道德基础,并加强我们对族群的归属感。宗乡社团早期为移民提供安全网,现在继续联系和援助社会里其他贫困人士,促进新移民的融入。”黄根成8月在出席中华总商会“移民联系组”的成立仪式致词时说:“我们在欢迎新移民之际,也必须协助新移民顺利融入本地社会。许多国家就是因为当地的人民与新移民之间出现分化和摩擦,导致社会问题,国家不稳定。”

  为进一步吸引新移民在新加坡落地生根,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在2007年8月成立了“移民联系组”,这个专项小组将扮演吸引来自中国、马来西亚等地华人新移民入会的角色,同时专注于协助新移民融入新加坡社会,并藉助他们的专长,拓展商机。实力强劲的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不仅吸纳潮籍新移民入会并担任领导职务,关心在新留学潮籍学生,还在2007年7月与新移民社团华源会、九龙会签署友好合作协议备忘録,加强彼此合作,共同促进新移民的融入。

  二、新加坡新华侨华人概况

  (一)中国人移民新加坡的原因及类型

  新加坡长期推行自由经济体系,广纳人才,欢迎世界各地的企业家和专业人才来新加坡定居,接收新移民的条件越来越宽。从2005年开始,新加坡政府为招揽中国人才,将全球揽才机构“联系新加坡”开设进了上海,并抛出瞭高薪和居留权两大“橄榄枝”,吸引熟练的专业工人和技师。同时,由于新加坡环境优美、政府廉洁、任人唯才、社会安定、治安良好、重视法治、生活素质高、信息自由,华人占其人口的絶大多数,是中西合璧的双语社会,既可学习英文及西方制度,又可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加上中国在地理上比欧、美更近,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新加坡作为移民的理想之地。

  新加坡移民种类分投资移民、技术移民、结婚移民、特殊移民、自雇移民等5类。其中,投资移民、技术移民和结婚移民占了华人新移民的大多数。我们在新加坡访问时与华源会3位会员交流,他们代表了三种移民模式:秘书长姜勇是技术移民,他从北大法律系毕业,在国内做过律师,以技术移民的方式来到新加坡,开始做律师,后来做投资谘询顾问,现是一间建筑公司的老板,已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常务理事张惠敏是技术移民,1995年获得新加坡教育部奬学金而赴新留学,1996至2000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就读,获得商科荣誉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担任研究职务,后做过某谘询公司顾问,2005年辞职后,为自由写稿人,并担任某杂志编辑。她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在屋顶上散步》等,现已成为新加坡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执行秘书施海琼属于结婚移民,为夫妻团聚(丈夫也是新移民)而移民新加坡。

  (二)华人新移民的特点

  华人新移民与老一代移民相比,明显的差别是教育程度普遍很高,许多人是中国优秀的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谋生技能。高学历、年轻化,成为这些新移民最大的特征。

  此外,华人新移民来源地更广。早期移民以福建和广东为主,新移民则打破地理和交通限制,来源广泛,远至东北、移居国外者都不在少数。

  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刘宏副教授(也是中国新移民)根据他对中国新移民的观察,指出和上个世纪初叶的老一代移民相比,新一代中国移民已经跳脱了“落叶归根”和“落地生根”这两种情感归属,而是游走在两者之间,试图在民族国家的情感和全球化趋势下取得一种平衡。因此,他提出“跨国华人”概念,指出新移民对移居国和原居国都有贡献。从我们瞭解的情况看,应该说刘宏副教授的观点是符合知识型华人新移民的实际的。 

  (三)华人新移民的作用

  1.促进新加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直以来,新移民在媒体、金融、商业、高科技、教育、文化等不同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特别是留学人员,已成为科研机构、大学、大公司的重要业务骨干,有的取得了重大的科技成果,对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都有许多来自中国的研究员。

  2. 促进新中两国的合作交流

  华人新移民与中国大陆联系密切,关系广泛,他们在促进新加坡的发展,共享新加坡繁荣的同时,也为新加坡与中国搭建了交流的桥梁,使两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促进了新中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据新加坡中国商会会长潘国驹介绍,该会有一半以上的会员是新华侨华人,他们组织了新加坡大量商贸代表团前往中国,广泛开展投资贸易活动,并协助中国有关方面在新加坡举办过上千次展销会、招商会和洽谈会。潘国驹会长表示,商会将加强同中国有关政府部门、大学或科研机构合作,尽快在新加坡建立起新中经贸数据资源中心,让新加坡更多的年轻人瞭解中国、认识中国。同时,商会也要不断自我更新,吸收更多的年轻商家入会,并吸收中国的中小企业加入到商会来,推动双边的合作与交流。

  3. 推动中华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承

  新移民在国内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受优秀中华文化的熏陶,在他们移居新加坡后,对中华文化仍然具有强烈的需求,他们积极宣传中国,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承。在新加坡,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新移民都会聚集在一起举办庆祝活动,还会邀请政府要员与及当地民众参加,逐渐营造一个弘扬中华文化的社会氛围。此外,新移民的增加也带动了华文教育在新加坡的发展,以及中国音乐、艺术等的传播。

  三、新加坡华人新移民社团情况

  (一)新加坡的华人新移民社团

  1.华源会。华源会是由中国新一代移民组成的非盈利性社团组织,也是新加坡目前最大的新移民组织,2001年5月7日由当时担任总理公署兼卫生部高级政务次长的曾士生先生揭幕宣布成立。目前有会员近3000人,其中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从中国移民至新加坡定居的专业人士。2007-2009届理事会的理事及管理会成员共46人。设有会长1人,从创立至今由来自福建泉州的新移民王泉成担任,另有副会长2人、秘书长1人、常务理事1人。 

  华源会的宗旨是“协助新移民更好地融入新加坡多元种族社会;促进会员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发扬互助友爱精神;促进会员与其他社团的友谊及交流;通过各类活动丰富会员及家人的业余生活;促进新加坡和中国两地商贸往来。”

  为了更好地履行宗旨,华源会设有九个职能工作小组,包括:商业贸易组(企业家俱乐部)、文化组(艺术团)、教育组、会员发展组、社会服务组、活动策划组、公关组、科技信息组以及体育组。

  华源会自成立以来,已开展了300多项有意义的活动,包括:华源艺术团为同济医院义演筹得12万新元的科研经费;与《联合早报》等机构联办“第四届全国华语演讲比赛”;为陪读妈妈主办“免费英语学习班”;参与“环球华商论坛”等本地大型商贸活动;接待中国浙江、重庆等多个省市代表团;组团参与“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汕头东盟商品展”等海外商贸活动等。在帮助新移民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促进新移民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新中两国友好与合作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天府会。天府会是新加坡第一个由中国新移民组成的社团,它的宗旨是“联系乡情、交流信息、寻求发展、求得安定”。自1999年12月9日创会至今已有超过1000名会员,会员以上世纪90年代后南来的新移民居多,其中80%以上大学毕业,拥有博士学位的理事也有10多名。

  为了加强发展新中两地商务活动,天府会在2006年10月成立“天府商会”。“天府商会”除了让所有天府会的会员自动成为会员外,也欢迎非四川籍的中国新移民及新加坡人入会。

  天府会在促进新加坡与四川省的友好往来与经贸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新加坡和四川省政府的重视。天府会每年都获得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或国务院侨办邀请,作为优秀海外专家学子,带着投资项目、有专利的项目,回四川进行学术交流和项目投资。为促进合作交流,新加坡和四川省政府成立了“新川工作委员会”,经常举办招商会、科技交流会、投资项目等等,天府会都是这些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3. 九龙会。该会虽以香港“九龙”命名,却是全香港新移民的社团。1989年间,一股新的移民潮兴起,由香港移民到新加坡的人数顿时激增。新移民多了,融入新加坡社会的问题亦随之增加,如一些有关就业、儿童教育以及日常起居生活的问题等等。有见于此,一批热心的香港移民,在1990年4月成立了“九龙会”,把香港移民聚集起来,守望相助,互相交流生活上的新经验。

  九龙会成立的宗旨是协助香港新移民融入新加坡社会,更从容适应新加坡生活。另外,会方也竭力为会员谋求福利,提供意见交流,分享经验的机会,从而促进家庭和社会及工商的效益。

  九龙会创立时只有十多名义工委员,现在会员人数已达约3000个家庭,其中活跃的会员大概有1200个家庭。随着人数的增长,九龙会的架构亦渐渐完整,负责不同活动的功能小组亦纷纷成立,有体育组、儿童组、妇女组、乐龄组、康乐组、医疗专业组、文化教育组、法律谘询组、工商组和电脑组等10个小组。

  现在,九龙会每个月大概举办10个内容和对象不同的活动,除了为新移民免费举办语言培训班和就业讲座,提供指导之外,亦朝着另一个新目标进发,举办一些慈善性质的活动,例如“爱心义走”、“探访马来回教儿童院”、“探访老人院”及义务献血等等,借此促进新移民更好融入新加坡社会,更有归属感。

  九龙会会长钟庭辉认为,由于该会会员是香港移民,而香港在义工服务等方面开展得较早,较有经验,因此,较之于其他中国新移民组织,该会在义工服务等方面较有优势,可为其他新移民社团提供经验,形成互补。

  (二)华人新移民社团之间开始加强合作

  华人新移民社团成立背景相仿,时间较短,宗旨相似,会员的特点相近。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社团都感觉到势单力薄,影响力微弱。为更好地维护共同利益,扩大自身在新加坡社会的影响力,新华侨华人社团之间逐渐加强交流,在多方面开展合作,会务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为此,九龙会与天府会结成了姐妹会,双方的某些活动互相开放。2007年9月23日下午,这两个会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所首次联合举办了“新旧移民庆中秋”活动,并在会上举行义卖,所得全部捐赠给仁慈医院,回馈新加坡社会,这也是历史上新华侨华人社团举办的最大规模一次活动。

  (三)新老社团求同存异,逐步加强联系和交往

  传统社团在新加坡扎根长的达一两百年,短的也有几十年时间,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社会。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传统社团的实力和财力都比较强,他们的经验值得新移民社团学习借鉴,新社团也要藉助传统社团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新移民社团代表的是新生力量,他们成员年轻、学历高、思想观念先进,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传统社团要通过他们吸收新鲜血液。因此在多元化的新加坡社会中,新老社团的团结意识越来越强,开始注重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交流合作,促进不同时期移居新加坡华人之间的团结友谊。

  2007年3月初,成立8年的天府会和有106年历史的三江会馆联合举办“新老移民新春交流会”,让500名新老移民欢聚一堂,搭建联系网络,在元宵节擦出温暖人心的火花。

  2007年7月11日晚,创办于不同年代、由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移民组成的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天府会及九龙会签署友好合作协议备忘録,希望促进三家会馆的会员、历史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并推动展览及表演等活动。各会馆也将开放自己的活动,让来自不同籍贯背景、在本地生活的新移民参与。这三家会馆代表着从中国大陆和香港移民来新加坡的三波不同移民浪潮。而它们的“结盟”,意味着在这三波浪潮中到来的移民有意识地在新加坡这个汇集点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他们的这种新探索为今后新老社团间开展更大规模、更广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注:本文与梁金安、钟春光合作,原载吕伟雄主编、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9月出版《海外华人社会新视野》)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