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发挥东盟华商优势,促进广东与东盟合作
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中,提出要以加强东盟合作为重点,推进区域经贸合作。这表明瞭广东省委、省政府对东盟的高度重视以及东盟在广东对外开放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加强与东盟的合作,这是广东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抢抓经济全球化发展新机遇,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一项既有重要现实意义,又有深远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
东盟地区华人华侨特别是华商众多,其中尤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以下简称“老五国”)为最。广东加强与东盟区域经贸合作,必须高度重视、大力加强与华商的经贸合作,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华人华侨特别是华商的桥梁纽带作用。
一、广东与东盟合作的华商优势
(一)人缘优势
东盟是华人华侨最主要聚居地区,全世界数千万华人华侨,大约70%居住在东盟,总数近3000万人。其中:印尼华人100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5%;泰国华人约8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2%;马来西亚华人56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46 %;新加坡华族26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73 %;菲律宾华人12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此外,越南、缅甸、柬埔寨分别有120万、100万、30万华人。
东盟华人华侨祖籍广东的占较大比例,其中以泰国为最,约占85%;越南、柬埔寨约占80%;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也占一半以上。
东盟华人华侨与广东有着亲缘、乡缘、商缘、文缘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他们不仅是东盟国家繁荣进步的支柱力量,更以其自身拥有的资金、人脉、网络、管理、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广东与东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关键力量。对此,东盟华商和所在国政府都有充分的认识。如印尼金锋集团总裁林文光指出:“因为拥有血缘、地缘和商缘的优势,华商可以成为投资中国最好的合作者,也可以成为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最佳中介。”印度尼西亚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韩达礼(2003年)指出:印尼籍华人中广东人占大多数,这是彼此加强合作的潜在优势。2008年5月10日东盟秘书长素林在广州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见面时,也高度赞扬东盟各国广东籍华人华侨在促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资本优势
东盟国家(特别是 “老五国”)素有“华人金库”之称。全球华商总资产约37万亿美元,其中87%集中在亚洲地区。除中国大陆企业外,亚洲地区华商企业总资产约32万亿美元,总营业额突破1万亿美元。在东南亚股票市场上,华人上市公司约占70%。虽然东盟“老五国”华商以中小企业为多,大的企业集团占少数,但不少企业有对外投资能力,加上中国广阔的市场,使他们有来华投资发展的需要和冲动,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东盟国家的对华投资,70%是华人资金。
(三)商网优势
东盟华商在本国、本地区甚至全世界拥有广泛的商业网络,成为粤企、“广货”走进东盟、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如海外华人最多的印尼,约有170位华商拥有大财团或集团企业,约有5000多位中型以上企业老板,还有近30万经营商贸的小企业主。印尼在销售额占前20位的企业集团中,有18个企业集团为华人企业。华商已在印尼全国城乡建立了最广泛的营销网络。东盟华人社团网络完善,据统计,仅马来西亚注册的华人社团就有8000多个,这种以血缘、地缘、业缘、善缘、文缘等构建起来的纵横交错的网络,不仅是一种人际关系网络,也是一种联系广泛的商业网络。特别是各国的华商组织,会员众多,与当地各界尤其商界联系密切,对促进广东与东盟经贸合作作用和影响大。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甚至还建立了面向国内外华商的网站,为国内外华商开展商贸交流搭建平台。此外,经常在东南亚地区举办的世界性华人华侨社团大会,许多都把经贸合作交流作为内容之一,对华商网络的构建、强化及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语言文化优势
东盟是中华文化氛围较浓的地区,一方面,华人社会对中华文化保存得比较好,华人普遍懂得多种语言(当地语言、英语及普通话、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闽南话等),华文学校、华文日报较多,华人与中国和家乡来往频密,相互比较瞭解。另一方面,华人融入当地和主流社会程度普遍比较高。东盟华商不仅懂得当地语言,更瞭解当地社会、风俗、市场,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同住在国民众和政府建立了密切关系。这种特殊的语言文化背景,使得东盟华商能够成为广东与东盟加强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在广东走进东盟及东盟走进广东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东盟华商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从历史看,东盟华商与中国的经贸交往最早从广东、福建开始。一直以来,华商在东盟与中国、东盟与广东的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重要生意伙伴,又是重要桥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发展。至2007年,广东已登记东盟投资企业1960家,吸收来自东盟的直接投资项目3892宗,合同金额12619亿美元。至2007年底止,广东在东盟设立企业131家,协议投资额达348亿美元。广东与东盟2007年双方进出口总额达560亿美元,约占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的1/4,东盟是广东第六大贸易伙伴。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东盟华商在其中的重要份额和重要作用。
然而,从总体情况看,广东与东盟经贸合作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还与广东所拥有的地理优势、先发优势、经济优势、人缘优势的地位不相称:一是吸收东盟的投资总量和规模都还比较小。东盟华人大企业集团在广东投资办企业的不多,在粤投资的规模占其在华总投资的比例也比较小。二是粤企走进东盟的总量和规模还比较小,广东制造业优势尚未很好发挥。三是在双向贸易上,“广货”在东盟还没有形成规模性的销售批发中心。总之,广东在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中,华商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特别是粤东地区,东盟华商众多的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小平同志当年关于通过设立汕头经济特区吸引东南亚华资的设想还没有实现。
东盟华商优势没能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从外部原因看:在中国改革开放头10年,东盟一些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等)加强外汇管制,对华人出国、到国外投资采取严控政策,使华商错失了中国第一轮发展的机遇。上世纪90年代这些国家先后调整政策放宽华商来华投资时,港澳商人在广东已先拔头筹,东盟华商自感难以插足,转而到开放不久、政策更优惠的内地省份发展。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华商受到重创,对来华投资产生严重影响。直到2003年后,东盟华商走出金融风暴的影响,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订,加速了东盟华商来华投资,靠近东盟的云南、广西与东盟合作步伐加快,成效显着。但时至今日,许多东盟华商仍存有“广东是香港人的天下”的看法,习惯于到内地省寻找商机。
从内部原因看:祖籍粤东地区(潮汕、梅州)的东盟华商人数众多,而粤东地区在2000年前发展环境并不很好,区域形象比较差。即便是在今天,粤东地区的投资软环境在不少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不少东盟华商宁愿回家乡捐赠兴办公益事业,也不愿意回乡投资。另外,从观念意识上,过去我省各地对与东盟合作也重视不够。
当前,尽管原有的一些优势在弱化,但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仍以比较完善的投资环境、较长的产业链、毗邻港澳及东盟的地理优势等,对东盟华商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事实上,一直以来,不断有东盟华商到广东寻求新的发展合作机会。
总之,并非东盟华商不愿意到广东投资,关键是要有好的环境、好的载体、好的措施、好的项目。
三、发挥东盟华商优势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双向推介,增进双向瞭解
要加大对东盟国家的推介力度。针对东盟国家许多华商对广东瞭解不全面,对广东存有认识“盲区”、“误区”的情况,我省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东盟的推介力度,增进华商对广东的瞭解。要组织举办多层次的推介活动,既举办综合性、规模大的经贸推介活动,更应该推动和鼓励各地、各行业到东盟举办规模小、专题性、行业性的推介活动,有时甚至后者更有成效。要有计划地邀请东盟华商社团组团到广东访问考察,与华商社团建立常态性的互动合作机制。要积极参与、充分利用东盟华人社团及世界性华侨华人社团活动的平台,加强经贸推介,扩大对外影响,促进交流合作。东盟国家(特别是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华文报纸多,影响力大,要推动广东媒体与东盟媒体的交流合作,藉助当地华文媒体的力量推介广东,特别是推介各地投资环境、专业镇、博览会、展销会、特色产品等。
要鼓励东盟国家华商或华商带动当地有关机构到广东进行经贸、旅游推介,增进我省有关部门、机构、企业对东盟国家投资环境、人文旅游资源的瞭解。对东盟国家华人(华商)社团等来我省开展经贸、旅游推介等活动,各有关部门应予大力支持和协助。
(二)把“粤东侨博会”打造成广东与东盟华商合作的重要平台
即将于今年11月首次举办的“粤东侨博会”是省委、省政府支持粤东地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粤东四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加强协调,相互支持,精心筹划,办出成效,努力把它打造成面向海外华商特别是东盟华商的商机传导有效载体、合作交流重要平台、侨务工作聚合管道。鉴于部分非粤籍东盟华人企业家对广东瞭解不够,联系不多,感情不深,可考虑在“侨博会”举办期间,举行“广东与东盟华商合作论坛”,以吸引、凝聚东盟华商,促进与东盟高端华商的合作。
(三)建立吸引东盟华资的载体——“东盟华商工业园”
东盟华商来华投资,多以各种“工业园”为载体,如新加坡在苏州、无锡和沈阳的“新加坡工业园”,在杭州的“新加坡杭州科技园”,在成都的“成都高新区新加坡工业园”;马来西亚在江苏通州的“江苏通州马来西亚工业园”,在宁波的“马来西亚工业园”;菲律宾在河北石家庄的“菲律宾晶牛工业园”,等等,已集聚了一批东盟华商企业。福建省福清市的 “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以祖籍福清的林绍良、林文镜为代表的印尼华商倡导推动,于1987年兴办,是福清市第一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1992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区根据福清“侨多台近”的特点,藉助福清籍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和人脉关系,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以侨引智,以侨促贸,以侨兴业,推动了融侨开发区和福清市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的提高。截至2007年6月,该开发区累计批准各类企业543家,总投资37.6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97亿美元,工业总产值2746亿元,其中出口总值、单位土地产出等主要发展指标位居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前列。融侨开发区以其不足全市1%的土地,创造了2006年全市40%的税收、70%的工业产值、90%的出口总值。 位于广西南宁的省级开发区“中国—东盟经济园区”自2003年12月建园以来,到2006年4月26日,新进园区企业达到85个,合同投资总额达50亿元以上,合同外资477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85万美元。
虽然东盟国家祖籍广东的华商众多,但广东至今还没有形成有效吸引东盟华商的专门载体。未来广东吸引东盟华商投资,可借鉴外省成功经验,选择合适地点设立面向东盟华商的工业园。从目前情况看,英德华侨茶场一带具有显着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土地优势、人文优势,可考虑在该区域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东盟华商工业园”,并作为省的产业转移园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能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华侨农场改革发展,有利于解决华侨农场归难侨的生产生活困难。
(四)发挥东盟华商作用协导粤企、广货“走出去”
粤企到东盟国家投资发展是多赢之举,不仅对粤企有利,对当地和华商也十分有利,当地政府和华商非常欢迎。2000年江泽民同志到广东视察时指出:“广东还有一个独有优势,就是广东籍的侨胞和港澳台胞近3000万,世界五大洲都有广东乡亲,你们要善于利用这些优势实施好走出去的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东盟国家与广东资源互补性强,大多数国家投资环境比较好。而我省的制造业在东盟有优势。要充分发挥东盟华商的助推作用,积极组织和推动有实力、产品有一定科技含量和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家到东盟考察投资,甚至可以引导珠三角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东盟国家。
在“走出去”时要加强与华商的互利合作,利用华商现有的资源(包括土地等)合作办企业。同时要善于借“船”出“海”,通过华商的帮助寻找投资合作项目。必须指出的是,在“走出去”利用当地资源时,要注意在当地进行粗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后,才运回国内或其他国家,以避免当地政府和人士的不满,以利企业在当地长期发展。
要充分利用东盟华商的销售网络,加速和扩大“广货”走向东盟和世界。广泛邀请东盟华商出席在广东举办的“中博会”、“侨博会”、“高交会”、“文博会”及各种商品博览会,增进华商对“广货”的瞭解。推动有实力的企业与华商合作在东盟国家设立广东特色产品展销中心,形成“广货”批发、销售的集散地。
(五)以发展友好往来提升经贸合作水平
东盟国家与广东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双方的经贸合作,也有利于华人在当地的长期生存发展。要通过友好省市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促进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华人的联系与推动,广东与东盟国家一些省、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如广东省与印尼的苏北省建立了友好省关系,潮州市与泰国曼谷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要继续通过华人的作用,扩大我省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与东盟国家不同层次的友好往来,通过加深瞭解、增进友谊促进经贸合作。
(六)切实加强东盟区域侨务工作
东盟是广东侨务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要加强与东盟主要华人社团特别是华人商会的联谊,建立互动合作机制。要大力支持东盟华人社团办好 “世界广东同乡联谊大会”(简称“世粤联会” ),使之成为联系团结世界粤籍社团乡亲、促进广东与海外尤其是东盟乡亲合作交流的盛会。要充分利用在东盟举办的其他世界性华人华侨社团活动的平台,开展经贸推介工作。要加大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的传播力度,支持东盟华人社团开展华文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岭南文化活动,通过培育文化“软实力”提升双方经济合作的“硬实力”。要以寻根为感情切入点、合作为利益共同点,加强东盟参政华人和华人大企业家的工作,特别要加强华裔新生代参政人士和企业家的工作。要以侨架侨、以侨引外、以侨促外,通过华人引领东盟政府官员、企业家、媒体高层到广东考察访问,增进对广东的认识和感情。要切实维护东盟华商在广东投资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积极为东盟华商排忧解难。要巩固侨务、外事、外经等部门联合对外招商机制,形成“大开放、大外事、大外经”的聚合力。
(注:本文写于2008年7月,部分内容以“ 加强与东盟经贸合作,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为题发表在2008年9月2日《南方日报》A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