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序言:侨务事业,我把青春献给你



  2008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个如此大悲大喜、悲喜交集的年份。我们在经历了“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巨痛之后,迎来了8月8日北京奥运隆重开幕的盛世华典,以及12月改革开放30周年的隆重纪念。历史的长河,虽然潮落潮起,却始终奔流向前。今日之中华民族,在历经了深重的磨难之后又挺直不屈的脊梁,意气风发地屹立在时代潮头,令世界感动侧目!

  30年,在人类历史上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却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史诗。改革开放,不仅对中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30年风云激荡,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使中国从贫穷落后变得繁荣昌盛,在世界上树立了崭新的形象;30年沧海桑田,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使中国百姓过上了小康的生活,海外华人赢得了尊严与荣光。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举世公认。然而,改革开放的开启动力和路径选择,很多人却并不清楚,那就是从侨乡到非侨乡,从沿海到内地而全国,数千万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成为开启改革开放闸门的动力源。回顾历史,自近代以来,中国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变革,大都受到来自海外的影响,凝聚了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力量,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更是奋勇当先,为改革开放探路垦荒,为侨乡发展捐赠投资,可谓贡献卓著。即便是进入21世纪,在中国已经步入小康社会的今天,每当祖(籍)国有困难的时候,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独特的力量给予强力的支持,仅以2008年而言,从自发组织对奥运圣火在海外传递的保护,到对“藏独”破坏活动的声讨谴责,到支持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灾的全侨动员……作为中华民族的海外力量,新世纪海外华人华侨在世人面前充分展示了新的风采。所以,今天我们回顾改革开放历程,不能不谈到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我们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不能不感念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对祖(籍)国的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同样也改变了我自己。我既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又是参与者和推动者(尽管个人的力量是那么微不足道)。改革开放,使我这个原以为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村孩子有幸参加高考,上大学读书,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但在上大学前,自己的梦想和羡慕的职业是新闻记者和作家,从来没有想到会成为一名侨务工作者。

  我没有任何“海外关系”,参加工作前与华侨也没有任何接触,对华侨和侨务工作完全不了解。之所以走上侨务这个岗位,完全是缘于年级“辅导员”老师当时对侨办这个部门的误读。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毕业生,我们成为了抢手的“香饽饽”。当时需要大学生的单位很多,其中对重点大学毕业生需求最多的是中央国家机关和大学所在的省会城市,因此武汉大学中文系77级60多名同学,大多去了北京或留武汉,少数外省同学一般回所在省省会。那时观念保守的我既不想去北京,也不想留武汉,一心想回广西省会南宁。但毕业时只有一个回广西的名额,“辅导员”老师理所当然地把这个名额给了也想回广西的女老乡。当时中文系没有广东的毕业生,广东在全国也还比较落后,对外省人没有吸引力,因此尽管广东有6个单位要人,却没有同学愿意来。我回不了南宁,只好选择到毗邻广西、生活和语言相通的广东。我对广东那6个要人单位的具体情况不了解,拿不准该去哪个单位好,就让负责分配的“辅导员”老师帮我作主。宣布分配方案前,“辅导员”老师曾绘声绘色地对我说:“分你去一个金灿灿的、别人削尖脑袋都进不去的单位。”宣布分配方案后,我才知道所谓“金灿灿的、别人削尖脑袋都进不去的单位”竟然是广东省侨办,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人们对侨办的评价和看法。侨办“金灿灿”,说明华侨也是“金灿灿”,华侨都是有钱人,正如解放前重点侨乡台山民謡所传唱的那样:“金山伯,金山伯,无一千有八百”。 以至上世纪80年代一段时间,侨办干部的一些亲戚朋友还一度以为侨办是用兑换券或美金来发工资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华侨的看法。就这样,我在1982年2月春节前几天,登上了挤逼不堪的从北京开往广州的列车。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在火车的同一节车厢里,我碰上了同样从武大毕业返回广州的几个校友,其中一个是图书馆系毕业的刘姓女同学。之前我们并不认识,瞭解之后才得知她被分配去天津的南开大学分校当教师,准备回家过完春节后才去报到。瞭解到我在广州举目无亲,到广州时又是半夜,她便邀请我去她家暂住,我也毫不客气,下火车后便跟随她走,来到了位于瘦狗岭路的广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

  当时华侨补校由国务院侨办与广东省侨办双重领导,刘同学的父母在华侨补校担任语文老师,他们本身也是美国侨眷。这也许是冥冥中注定,我正式踏足社会后首先接触的人,竟然是我日后从事侨务工作所服务的对象(刘同学后来也移民美国成为新华侨)。我在刘同学家里住了两三天(直到离开广州回广西过春节),对此我一直心怀感激。到广州后的第2天,我从华侨补校乘公共汽车到位于海珠广场侨光路6楼的广东省侨办人事处报到。人事处的领导告诉我,省侨办本来是申请要3个大学生的,准备一个留侨办机关,两个安排到华侨补校当教师。结果只要到我一个,他们舍不得给华侨补校,于是把我留在了侨办。就这样,我生命历程中的侨务之旅正式开始,一转眼至今在侨务岗位已26年,成为省侨办在职的两三位“元老”之一。

  在省侨办26年,我干过多个岗位:在侨政处6年,从事侨务政策的研究起草和落实侨务政策工作;在秘书处7年,从事、分管文秘工作;在国外处5年,分管综合及华裔学生夏冬令营和华文教育工作;在文教宣传处3年,负责文教宣传处全面工作;在秘书(人事)处3年,负责秘书(人事)处全面工作。2006年5月任省侨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后,分管对外联络及协助主任分管秘书人事、机关服务中心等工作。这26年,我不仅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和侨务工作恢复发展的历程,更见证了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侨务工作对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

  26年来,我参与调研和起草许多重要的侨务政策和文件,参与组织筹备过许多大型的侨务活动,亲历过许多重大的侨务事件,足迹遍及全省侨乡地区和部分国家的华人社会。我经历过拨乱反正、落实侨务政策的艰难曲折,深知维护侨益之重要与不易;参与接待过来访的著名华商、华裔政要、华媒高层、华社领袖和普通侨众,瞭解他们的所思所需所急;走街串巷考察过海外华社,深知海外侨胞的奋斗历程和对祖(籍)国及家乡的深深眷念;参观过许多侨捐项目、侨资企业,体会到捐赠者、投资者的桑梓情怀。更难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省侨办原办公大楼——海珠广场侨光路4号3楼走廊里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犹如集市般的繁忙景像,那是全省各地来人汇集在那里办理接受侨捐手续,由此可见当时侨办的地位和影响。当然,我也看到,合法权益受损侨胞的愤怒与无奈,华侨农场部分归难侨生活的困顿与等望,海外底层侨众生活的艰辛与灰闇。26年,海内外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侨务画卷在我心中铺就,让我难忘,始终鞭策我牢记职责,努力工作,无愧于心。

  2007年,国务院侨办专门为从事侨务工作20年以上的同志颁发“荣誉证书”,我是获得证书的一员。广东省侨办对此高度重视,专门组织分片举行隆重的颁发证书大会。记得在省侨办的大会上,我代表在职获证者发言时曾用这么一句话作为发言的题目:侨务事业,我把青春献给你。事实也是如此。从22岁加盟省侨办,转眼即将进入耳顺之年,我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也没有碌碌无为、虚度光阴,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在领导、同事、朋友的关心帮助下逐步成长、成熟。回首过去,我对走上侨务工作岗位无怨无悔,为自己能够对我省侨务发展做过一些工作感到自豪。在26年的侨务生涯中,吕伟雄主任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领导,在他主政侨务的7年时间里,省侨办甚至全省侨务工作走出低迷,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开辟了许多新天地,深得海外侨胞的好评。他在赠送给我的《情通天下——吕伟雄的侨务七年》一书中写下了这样的赠言:“林主任:工作上,我的许多思考来自你的启发”。我知道这样的评价对我来说是过奬,我受之有愧。但有一点却是确实的,就是在工作中我养成了勤于思考和勤于动笔的习惯,其结果是留下了一批文字。在改革开放30周年到来之际,在同事、朋友的鼓励下,我把部分涉侨文字收集、整理、汇编成这本《侨这三十年》,作为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

  《侨这三十年》,内容分为五个部分:“侨务视点”是对侨务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的探索思考;“华社观察”是对海外侨情现况的研究成果;“林林总总”是对涉侨问题的随感杂谈;“艺文小筑”是涉侨的文艺作品和新闻报导;“往事寻踪”是侨务工作的记録。收入书中的文字,时间跨度达20多年,大多数已在报刊公开发表。

  现在看来,书中的部分文字(特别是早期的)尽管仍显得比较稚嫩粗疏,一些观点也未必正确,但基本都是我所见、所听、所思、所写,从中可以看到这30年来侨情、侨乡、侨务的变化发展。值得欣慰的是,我的努力得到了领导、同事和专家的肯定。如发表于1988年第2期《华侨与华人》的《对退还私改侨房问题的看法》一文,被认为是“很有价值的探讨”, 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质量较好的文章。”“这种理论结合实际的研讨,必将对侨务决策的科学化起其应有的促进作用。”有的文章则受到了专家的重视,如《浅谈华人华侨的世界性组织及其活动》,据有关华侨华人研究的著作介绍,属于最早对华侨华人社团国际化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章。有的文章颇受读者欢迎,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侨务》一文,在国务院侨办《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举办的读者评选2006年“最受读者喜爱的文章”活动中获得二等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前,广东正高举科学发展的大旗掀起新一轮大发展,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新的发展、新的目标、新的征程,广东依然离不开侨的力量、侨的参与、侨的支持。作为侨务大省,广东侨务任重道远。我们惟有坚持以人为本,为侨服务,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用心用情用力,认真顽强工作,才能对得起那么多深爱着祖国和家乡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续写广东侨务新的历史华章。

  

     林琳   

   于2008年11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