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华造船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郑明、王绍明,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
一、中华造船史研究开创者的努力
中国有几千年悠久光辉的造船历史,20世纪上半叶之前却一直没有系统的中华造船史著作。史海浩瀚,造船科技、工艺、属具等史料很零散,图片更加稀少。舟船是水上建筑,对比历代陆上建筑,尽管仍有保护不够问题,但在祖国大地仍能眼见手触、感受古代文明。舟船方面至今没有打捞保存复原的整体古船。从造船史料和舟船文物两方面都给当代中国人提出了严肃的研究、整合、抢救任务。
在我的记忆中,杨槱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提议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教学中增加中国造船史内容,他自己动手编写讲义、定名为《中国造船发展简史》,被1962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学术论文集收编。随后1976年大连工学院与红旗造船厂、辽宁师范大学合编了《中国造船史(古代部分)》,1985年席龙飞、杨熔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编写了《中国造船发展史》,虽然都是油印讲义,但已有系统框架雏型。在席龙飞教授推动下,这门学科从80年代中期起被正式列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并延续到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的正式课程中,有几十学时的安排。由之可见,中华造船史学科是从抓教育入手创建的。几位老师功不可没。
1983-1984年在杨槱和袁随善等造船前辈的多年倡议酝酿和张有萱、邓永清等造船界老领导的支持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先后成立了船史学组和船史研究会。开始划分出造船科技的古代史学、近代史学、现代史学、船具史学与世界史学等学组,编辑出版了《船史研究》学刊,为中国造船史的深入系统研究、海内外学术交流开辟了园地。又凝聚了洪长倬、文尚光、席龙飞、辛元欧、戴开元、王冠倬、金秋鹏、姜鸣等一批多学科的、热心于船史研究的中青年学者。这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中第一本专业史学刊物,受到史学界权威周谷城先生的重视,专门题写了刊名,还欣然受聘为顾问。在迎接198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活动之后,船史研究也明显地把郑和宝船考证研究列为一个重点。在1987年增建了海军舰艇史学组。在1988年改组第二届船史研究会时,郑明以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和被选任为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的名义向会议表示祝贺,还荣幸地被聘任为船史研究会顾问。唐志拔、张铁牛、王绍明等海军专业人员和我自己都由之进一步跻身于造船史研究,从在位到退役,直到今天也乐此不疲。
经过多年研究形成的中国著名的造船史专家唐志拔、席龙飞、辛元欧、王冠倬等教授在20世纪80-90年代先后编着出版《中国舰船史》、《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中国造船史》、《中国古船图谱》。这几部专著为记载中国舟船科技历史开了先篇。进入21世纪,杨槱、席龙飞、辛元欧、唐志拔教授又以《帆船史》、《轮船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交通卷——造船技术史)》(已出版),新编《中国舰船史》、《船文化的世界之最》、《图说中外船史年表》(待出版)等新著,集中了一些专家、学者、工匠们发挥不同专业特长,提供船史研究论文、复原研制古船模型、发掘古代舟船文物、开展历史考古研究等方面十几年来造船历史新研究成果,而且做了更系统的补充,十分可喜可贺,都是保存和弘扬祖国海洋舟船历史文明的重要贡献。以上这些只是我们所瞭解的,可能有更重要的遗漏希望指正补充。
我们感到中华造船史的研究已从分散走向系统,从撰写考证论文走向出版系统史着,从书面研究走向复原古船模型,而且正在起步进入以系统工程的原则,为复原仿造古代实船而进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深入研究新阶段,这既是学术进步,又是形势需要。
二、中华造船科技“六大发明”的酝酿与提出
源远流长的中华帆船与航海科技在世界上曾长期占有领先地位、别具一格,负有盛名。中国和其它东西方文明古国共同为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及社会发展进步做了重大贡献。中华独木舟出土于浙江肖山,始于公元前6000余年,和原认为出土于荷兰的世界最早的北欧独木舟(曾判为公元前6300年左右),大体上处于相近时代。中华帆船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8世纪左右),在外形、线型、结构、船具、配套以及建造工艺等方面均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别具一格的创新。正是黄河、长江与海洋共同孕育了中国的舟船文化,催生了中华造船科技。中华帆船以艉升降舵、长橹、水密隔壁、强力多层甲板、船楼、艏艉高翘尖底园舭线型、硬式纵帆、桨轮、木爪石碇、船用辘轳、船用指南针盘和火铳铜炮等重大发明闻名于世。
其中船艉舵和水密隔壁先后发明于汉、晋代,领先世界1000余年。桨轮推进发明于唐代或更早,约为公元8世纪,并以车轮舟应用于水战,领先西方也有1000余年。橹发明于汉代、是中国古今舟船所独有。船用指南针盘发明于晋代,广泛应用于宋代,领先世界百余年之久。火铳铜炮在中国宋、元代(公元12-14世纪)已应用于舟船,也领先世界百余年。所以有的专家正在酝酿提出中国造船以可确认领先的几大发明作为对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和社会发展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标志。我认为“舵、橹、轮、壁、针、铳”作为中华六大舟船科技发明是当之无愧的,而且包含了舟船推进性能、船体结构、配套属具、导航设备与热兵器,形成完整的舟船概念,丰富的科技内涵。顿贺副教授在2003年发表的《中国古代造船业对世界的贡献与影响》就是系统阐述对比史料与观点的重要论文。
至于帆,埃及在公元前3100年已发明用帆,创建了单桅方帆船,腓尼基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开发出双桅方帆船等,是早于我春秋战国时代帆的发明与应用。我国帆的出现有考证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可以当时钮铜锌于刻有帆、桅的船纹图形为证。到唐代(公元8世纪中期)已发展为带撑条的单桅或多桅硬式纵帆,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蓬帆系列,比希腊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才出现桨帆船还是早了几百年。因此对“帆”可以认为中外各有创新、时间各有先后。另外中国还领先应用铁钉连接、钉锔加固、拼接榫构、麻絮油灰拈缝、船底涂漆、坞渠船台修造船、模型放样等工艺;还有纵向大邋(应为木字旁)、披水板、浮翅板、梗水木、首尾通水舱、土石压载等改善船体结构与性能的技术改革措施。中华“六大发明”与其它领先技术和其它文明古国的先进舟船科技共同为发展世界海洋帆船技术做出过各自的贡献。在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这一论点,也是向国内外专家请教,希望共同探讨、求得更准确、科学、合理的共识。
中华帆船经过秦汉晋隋唐宋元等历代发展、改进、提高,其技术性能与生产规模到明代得到广泛应用与集成提升,达到鼎盛巅峰状态。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各型中国宝船成为中华远洋帆船的优秀典型。
中华帆船以船种齐全,体势巍然、性能优良、结构坚固、安全可靠、船具先进、外形威武等,在世界海船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华帆船的兴衰
中华民族及其帆船自古以来开创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在传播文明、经略海洋、开拓海疆、保卫海防、发展海上贸易,曾长期辉煌灿烂,但到近代走向衰落以致悲壮屈辱,有深刻教训。回顾明清两朝历史,可看到明代水师三度辉煌与清代水师三次悲壮的史实,在海战中更明显反映出海上丝路与中华帆船的兴衰。
三度辉煌。一是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受命率水师七下西洋,友好访问三十多个亚非国家与地区,宣扬国威,交流文明,传播友谊,开拓贸易,稳定东南海疆。二是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取得抗击日本海上入侵的重大胜利。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起,倭寇猖獗入侵东南沿海,谭纶(1520-1577年)、俞大猷(1503-1579年)、戚继光(1528-1588年)先后受命加强海防与水军建设,多次荡剿寇患,取得王江泾、台州、平海卫等大捷。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侵朝战争,并欲侵略中国。明廷在加强沿海戒备的同时,两度应援朝鲜。1598年,明水军将领陈璘(?-1607年)、邓子龙(1531-1598年)等率战舰数百艘,与顽抗的日军在朝鲜海域恶战,终于取得露梁海战大捷,迫使日本陆军、水军全部撤离朝鲜。三是晚明永历年间,郑成功(1624-1662年)率水师从金厦基地出发东征,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并坚持海上贸易,建设台湾。到清康熙年间,经反复谈判与战斗,台湾最终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明代三度辉煌,显示明朝有的君主与领导人有一定的经略海洋、开放交流的战略意识,能信用不少良臣勇将,在海洋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上分别采取了比较正确的方针与策略,因此在维护海疆和平稳定、反对外来侵略者、争取睦邻友好、开展海上贸易往来等方面留下了中华民族开拓探索的海洋传统和壮丽灿烂的海洋史诗。
三次悲壮。一是清道光年间,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中,英军远征舰队二次攻陷舟山定海,二次侵略厦门,定海水师两度被歼,厦门水师也几乎全军覆没,在东海方向留下第一次清朝帆船水师覆没之辱。二是清代光绪年间,中法战争中马江海战一役,法军远征舰队偷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福州船政与马尾造船厂严重受损,使我国最早基本自力更生成军的有近代化萌芽的南洋水师及其人材训练、工业基础毁于一旦。三是清代光绪年间,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经辽东半岛海战、黄海甲午海战及山东威海保卫战三役,一败再败,终于使一支拥有相当近代化舰艇及官兵的舰队惨遭覆灭。清代三支水师覆没,暴露了清皇朝廷的昏庸、封建统治的腐败。在战前,清朝高层统治者对形势判断浅见优柔,对海防战略无知寡识;在战争中,军政官僚对海上战役、战术指挥被动招架,甚至卑躬曲节、贪生怕死。当然在战争中,也昭现了中华水师基层官兵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忠勇为国的英雄气概与悲壮情怀。明代水师全是中华木帆船,清代水师在中后期则配有钢铁蒸汽轮船。时代不同,舰船装备在发展。曾创造中华辉煌历史是木帆船,而在西方发展坚船利炮,中国仍抱残守缺,只能导致中华帆船悲惨地退出保卫和建设祖国的海洋舞台。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立的。从中国向西、南经太平洋、印度洋把中国与世界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地区与海域连接在一起。向东、北与近邻日本、朝鲜、琉球来往频繁,开展了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经济、贸易、宗教、政治等多方面的交流。还跨越了太平洋,沟通了与美洲印加、玛雅文化的联系。海上丝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从海上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也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的光荣和骄傲。这条海上丝路由中华帆船及其它外国帆船共同运营着,起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极盛于元明,一直维系到清代达二千余年。
我国对外海上贸易在不断发展、但随着历朝政策变化也有较大的起伏。从整体上看,清代对海上经济往来,开始盲目自大、闭关锁国、拒絶贸易。继而在坚船利炮威胁侵略下,又丧权辱国被动开放,市场与资源都被列强瓜分掠夺。海上丝路变质为西方殖民者的敛财之路。中国人民的血汗从海上流向外国。现在中国已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并继续为构筑当代海上丝路而努力着。从古到今,中国沿海出现了登州、莱州、楚州(今淮安)、扬州、苏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泉州、漳州、广州、雷州(今徐闻、合浦)等海港,也是时有兴衰,但总体上延续至今都还是我国当今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这应当归功于海上丝路的活跃与繁荣。但其中最关键的物质基础是海上运载工具中华帆船,有时在有些地方至今仍被忽视。
20世纪后期以来各沿海城市对本地海洋历史是很关注的,特别是希望宣扬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古港的历史文明来推动现代海洋经济发展,也能抓住本地海战历史,激发群众爱国热忱,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为此都建立有不同规模的涉及海洋、海防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这是完全必要的。我们认为欠缺的是对舟船文明关注不够。港口、海洋、舟船、人物是构成海上丝路的四大要素。在中国各古港、名港没有具有历史和时代标志的中华舟船的实船形象是个很大的遗憾,应该由当代中国各界人士去努力改变了。一定要让公众充分直接感受海上丝路与中华帆船是历史遗产,有极大的文化魅力。提得更高些,这项工程将是当代中国接受“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能强”历史经验教训的具体措施之一。
四、中华帆船应当在世界高桅大帆船中占有一席之地
当代中华帆船能否为传承中华海洋文明,从20世纪后期絶迹海上,转为在21世纪跻身于世界高桅大帆船之中,再露峥嵘呢?我们认为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世界各国的木帆船在海上航运贸易、捕鱼生产、水上战争等领域曾承担重任,从19世纪初帆船一方面向大型化、铁木混合结构、机帆并用等方向发展,实际上也开始被钢铁蒸汽轮船逐步淘汰,这有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西方各海洋国家却还坚持保留了部分帆船,后来把它们称为高桅大帆船(Tall Ship,下简称大帆船),用以传承本民族面向海洋的探险开拓精神,培养青年爱海洋的航海胆识、船艺技能与同舟共济素质,享受具有海洋文化品位的旅游娱乐休闲航海活动,继续发展海上帆船探险与体育竞赛活动,特别突出为本国和有关港城树立海洋历史遗产标志及形象使者等。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国目前保留、发展的大帆船有203艘,其中20世纪前建造的有20艘,20世纪二战前建造的有63艘,合计83艘,这些是各国极其宝贵的、浮动的、海洋历史文物与遗产。20世纪二战后建造的有113艘,平均每年增加2-3艘。21世纪以来,手头只有2000-2001年的统计,仅2年已新造成7艘,其发展比20世纪加快、加多。大帆船的发展是各国人民热爱海洋、亲近海洋、关注海洋的标志之一,也是各民族尊重海洋历史文明传统和强化开拓探险精神的象征。
在美洲出版的《高桅大帆船》一书中列入船名録最小的美籍双桅帆船“欢迎”(Foon Yin)号,船长仅46英尺,宽10.5英尺,吃水4.5英尺,是铁筋水泥船。双桅以斜桁张挂棕红色扇形帆,船体漆为黑色,艏舷部雕出龙目,是有一点中华帆船特色的;但又有首斜桁及前三角帆,两桅间也张挂三角帆,则又是西洋帆船的形象。该船建成于1978年,母港在美国马里兰州所罗门岛。她是全书所收集203艘大帆船中唯一的一艘带有一些中华帆船形象的帆船,而且被单独分类为中华帆型帆船(Junk),但她也是最小的一艘。在该书中列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也是唯一的一艘香港籍帆船是“吉风”号(Ji Fung),船长132英尺,宽25英尺,吃水13英尺,钢质,属布里克思廷型双桅帆船,建造于1981年,是典型的纵横帆兼备的西洋帆船。书中对在美国的“准中华帆船”和中国香港的西洋帆船都只介绍1艘,分别驻泊于大西洋和太平洋。这个“唯一”的现实,很值得国人和全球华人深思,如何尽快地把体现中华悠久辉煌海洋历史文明的中华帆船推向世界,在全球大帆船及其国际性航海动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在沿海还成千上万艘地大量使用帆船捕鱼,承担货运。1960年1月出版的《中国海洋渔船图集》集辑了五十年代中后期全国进行普查时四个海区主要渔船共有97型,其中风帆船占78型、机帆船占19型;但进入六十年代中后期风帆船开始退役,七十年代后期所有的风帆船几乎全部退出生产领域,八、九十年代原有各地的传统风帆船除个别被博物馆保留外,基本上在中国海面上絶迹,仅有少数小型现代西式帆艇开展一点水上运动。这个中华帆船从繁荣到落后甚至絶迹的严酷现实,值得我国航海、海洋、造船、水产、文化、历史、旅游、经济各界及海军等各方面人士来沉重地思考,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难道要以割断中华海洋文明的历史为代价吗?中华帆船是我国重要的物质文化历史遗产,它还包容了很多非物质文化历史遗产。它可退出生产领域,但不应当退出文化领域。
好在21世纪初浙江舟山个别有识之士,着眼于开发海洋旅游,依托当地旅游企业,仿造当地传统木帆船。2003年在浙江舟山普陀海滨出现了“緑眉毛·朱家尖”号三桅仿古木帆船,船长31.2米,它仿造宋代延续至今的传统乌船,在2004-2005年参加了“扬帆中华·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越三海、穿三江,访问我国沿海沿江12个港城,验证了中华帆船的优秀的航海性能。弘扬了祖国海洋帆船历史文化,使中国公众大开眼界。2004年在山东烟台长岛也出现了“渔家乐一号”双桅仿古木帆船,它以黄渤海传统“大瓜篓”帆船为原型仿造,船长21.8米。也是当地文化旅游局开发用于推动海洋文化旅游的,已确定结合纪念2006年中国航海日举办盛大的长岛航海旅游节。普陀和长岛是两个沿海小区县,但是他们已经在海洋舟船文化建设上领先了,各大港城又如何考虑呢?
2006年7月、8月和12月瑞典“哥德堡号”仿古木帆船将以“国宾”的身份访问广州、上海和香港。“哥德堡号”是瑞典在260年前与中国有历史友好互惠贸易交往的古帆船,航海活动有环球性的跨洋来华专访,两国有关部门、企业及地方政府都大力介入,形成全局性、社会性、群众性的经济贸易文化科技友好交流高潮。这是一次很有国际影响的机遇,广州从2002年起筹备迎接,不仅修复黄埔古港,而且新建“南海神·广州日报”号仿古游船来体现广州作为海上丝路古港的水陆历史文化积淀。
五、对发展中华帆船的建议
1.郑和宝船是中华海洋历史文化遗产
它与北京太和殿、天坛同代齐名,已有约600年寿命的历史建筑,是中华帆船的优秀典型。复原研究仿造郑和宝船,既有传承中华海洋文明的历史价值,又有增强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为中国申报海上丝绸之路古港为世界历史遗产,提供历史遗产的物质基础,更是向世界宣传我国爱好和平、争取共同繁荣的友好和谐理念的形象使者,清除外国对中国发展壮大的疑虑。建议这项工作请社会各界及有关领导给予支持、指导、赞助,使之加快从研究走向工程。
2.中华帆船是形象使者
为2008年北京奥运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两项重大国际活动做准备,建议在沿海各地开发多型有特色的中华帆船,作为中国人民的形象使者,分别开展在国内航行或周游世界的航海活动,与现代帆艇航海旅游休闲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相结合,倡导构筑当代海上丝绸之路,推动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建议中国远洋航运界,考虑把开发中华帆船纳入多种经营的范畴,利用北京奥运的契机,以中华仿古木帆船为载体,配合宣传北京奥运、协同参予传递奥运火炬,寄寓“一帆风顺”的祈愿,组织参加水上赛场观赏服务。以生动形象地体现中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学竞技体育相结合、黄土文明与蓝色文明相链接、奥运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交融,可提升国内外公众对北京“人文奥运”的认知度、感召力、凝聚性、参予率。近几届奥运,在悉尼、雅典等滨海城市举办时,都出现过外国仿古历史名船和众多当代帆船游艇来参会助兴的场面,但中华帆船始终没有露脸。北京奥运青岛赛场给了我国传统帆船一个机遇,中华帆船一定要亮相、争取艳惊群芳。远洋企业要创立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否可以充分利用中华帆船这项历史资源和北京奥运这个时代机遇呢?
3.中国航海日纪念和海事博物馆建设中都应当突出舟船
国务院在2005年已批准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每年要纪念。今年7月11日在上海洋山港有隆重主题活动,全国各地都有系列活动,既热烈、又实在。国家和有关地方政府已下决心筹建国家级海事或航海博物馆,这都是大好事。建议在航海日纪念活动中各造修船企业和主管部门要主动参与,积极宣扬造船对祖国历史与未来的作用。各博物馆策划中应把航海史、造船史有机地结合、有特色地展示。要有保存良好的实船做展示,给参观者以直接感受。对航海与造船的发展历史要作出鲜明地中外对比,使我国公众和专业人士都能放眼世界、胸怀祖国,知己知彼,自尊而不自大,温故而又创新,受激励而奋发图强。
以上建议是否妥当,谨以此文向海事与造船界人士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