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海上丝路遗存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顾涧清,广州日报社副总编辑。]
“丝绸之路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举世公认。以至于有一本英文启蒙读物就叫《丝绸之路的故事》。现在,世界上有数以亿计受过教育的人们都知道‘丝绸之路’这个名词,研究和开发丝绸之路具有世界意义。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丝绸之路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上留下的文化遗址分布在不同位置,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遗产又非常丰富,根据陆上和海上的不同特征,我认为,有必要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分散的珍贵遗产分别整合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样才能与丝绸之路这项伟大的世界性文化遗产相称。”〔1〕以上是我在2002年2月10日《广州日报》理论版撰写的“海上丝路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文中开头的一段话。
2005年10月18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西安参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次大会时讲到,中国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相关国家共同努力,尽早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总长超过1万公里,在中国境内就有4000多公里。同时,还有“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历史文化遗存。“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沿着这条通道,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传到西方,西方的数学、医药和天文学传入中国。“对于这样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应该加强保护,‘丝绸之路’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録应是当之无愧的。”〔2〕
广东是我国古代海上丝路的发祥地,古代广东的番禺和徐闻都是我国海上丝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广州作为世界海交史上千年不衰的东方大港,明清时还是我国历史上曾经惟一对外“独口通商”的地方。而相对来说,有些古代贸易港虽曾显赫一时,但到近代就一蹶不振了;有些近代崛起的沿海名城,在古代历史上则默默无闻;而只有南海之滨的广州,自汉、唐、明、清延续到现在,上下两千年,历久不衰。这个历史现象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粤东、粤西的沿海地区,特别是潮汕地区、雷州半岛等地也都有大量的海上丝路文化遗存,“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整体打捞和保护,广东海上丝路博物馆的建设也是这些文化遗存的一个缩影。研究广东海上丝路,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中国会从康干盛世的“落日辉煌”进入到漫漫长夜的悲剧时代呢?我们研究广东海上丝路,可以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中国失去了海洋。1757年(干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宣布封闭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仅保留粤海关,想方设法地将外国商船限制在广州,由当时的广州十三行来独揽全国的对外贸易。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丝、瓷、漆、茶等出口商品和外国的进口商品都会聚于此贸易。正如清代一位外国人所报导的:“中华帝国与西方列国的全部贸易都聚会于广州。中国各地物产都运来此地,各省的商贾货栈在此经营着很赚钱的买卖。”然而,透视当时广州十三行对外国人的种种限制,我们却可以看到当时全球变局在中国的惟一缩影,可以看到康干盛世“落日辉煌”的典型写照,但是更要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一潭死水和走向全面衰落的种种迹象,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个历史教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但世界上总有一些与和平不协调的支流或暗流,也有一些人总是在叫嚷所谓的“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特别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出现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文化交流,为了反驳所谓的“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我们还要深刻理解研究和开发海上丝路的政治意义。海上丝路象征着和平崛起的中国、文明和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更紧密相连。海上丝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开放之路、强盛之路,而且更重要意义是对话之路、和平之路。对具有世界意义的海上丝路,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历史考古上的文化交流上或对外贸易范围上的海上丝路,而要扩大认识的外延,从更广更深的含义上去理解。把海上丝路的品牌用在广东的未来发展上,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好处:一是具有历史继承性,广东需要重振海上丝绸之路雄风;二是具有鲜明代表性,别的地方很难作为研究和开发海上丝路的代表;三是具有全面开放性,广东要藉助海上丝绸之路品牌全面融入经济国际化,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广东要高度重视海上丝绸之路遗存的研究和保护并更鲜明地亮出这一价值连城的历史品牌。因为这不仅仅是亮出广东的品牌,而且更具有国家、国际的意义;不仅仅具有经济、文化的意义,而且更具有政治、社会的意义。〔3〕对于人类有普遍意义的世界遗产应是超越国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也在鼓励各国开展跨国的遗产保护。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员景峰说的,“‘文化线路’不仅包括文物古迹等物质遗产。沿线多样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民族风情等弥足珍贵的非物质遗产也应被列入保护范围。”
由于各国的政治、管理体制不同,要整体申报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4〕我们建议可以根据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不可移动性和可移动性的大类,再分遗址、驿站、古港、文物、宗教、艺术、民俗等不同主题,分阶段、分地域进行申报,完成一批,批准一批,由此可以造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几个之最。为了最终实现丝绸之路这项伟大的世界性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建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新成立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组和专家委员会,并有专门的工作小组来具体统筹、协调海上丝路的“文化线路”研究和申报事宜。 在新世纪的第二个五年规划期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建议我们广东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在海上丝路的研究、保护和开发中有新的更大作为。当务之急就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指导下,在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积极联系香港、福建、广西、浙江、江苏等地及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国家,就海上丝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磋商,建议专门召开有关海上丝路联合研究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提出我国海上丝路文化遗存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的任务。2002年,我在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工作期间,就曾经为联合研究和申报海上丝路文化遗存事宜,专门考察和积极联系过浙江的宁波、江苏的连云港、福建的泉州和广西的北海等地,当时的意向和认同程度不一,有的地方还为单独申报做了大量工作,现在看来联合研究和申报已经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广东各地的海上丝路文化遗存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本着“古为今用”原则,海上丝路各个始发港之间应在尊重史实、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互惠互利;应在联合研究、联合申报的前提下,多学科、多角度、多方面地开展合作公关。不是要谁去争第一,不是要谁去争最早,只要是海上丝路文化遗产其中之一就可以了,力争在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作好自己的一份贡献。也就是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吴志华在参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次大会上讲到海上丝路作为一条国际文化线路保护与管理时说的:“要在平等、互惠的原则下倡导跨地区的合作,有效地协调各地区的资源和技术,为海上的考古遗址寻求一套整体性的管理方案,以体现丝路整体价值大于个体价值的原则。”〔5〕中国现在已有31处世界遗产,但广东目前仍然还没有一处世界遗产。虽然再过几年,广东有可能会改写没有世界遗产的历史,但由1处遗产再增加1处遗产的道路将更加漫长,因为申报世界遗产的规则有所改变,一个国家每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有严格限制,而属于“国际文化线路”的“丝绸之路”项目申报是可以突破这个限制的。因此,我们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课题组的名义建议,建议在广东社科、文化部门的具体领导下,正式成立广东海上丝路研究会,通过研究会来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的相关工作衔接,并抓紧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开启、捆绑广东海上丝路文化遗存的各个方面的研究资料。《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的特别委托项目,我在项目开题时就要求课题组每位成员明确一个目的,就是我们的研究就是为广东海上丝路遗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资料准备,就是要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本要求来开展课题研究。当然,申报有关遗址性、非遗址性文化遗产的标准是非常严格的,不仅需要有中英文申报文本,而且还要有大量的图纸、图片、幻灯片、録像带等,对能否列入《世界遗产名録》预备清单的遗存确实还需要经过反复考察和论证,但前期研究和资料准备还是不能缺少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就是想努力在这方面做点贡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在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资料准备的同时,其转化和应用还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把广东海上丝路发祥地的品牌纳入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去,并与建设文化大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紧密结合起来。要使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既符合广东实际、适度超前,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可行性,就应该发挥广东海上丝路发祥地的品牌优势,这个品牌优势对全面提升广东在全球贸易中的综合竞争力很有益处,发挥这个品牌优势可体现在发展国际贸易为龙头的制造业、金融业、旅游业、通讯业、运输业等众多经济领域,更体现在发展文化经济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内容产业、创意产业之中。进一步说,就是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拥抱八面来风的胸怀,要把发展国际贸易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紧密结合起来,把以知识为基础、以文化交流为特征体现在广东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为题材,积极组织舞剧、歌曲、电视剧、专题片、图书、动漫等文化产品的创作。再如可建造“中国广东号”海上丝路考察船,可从广州港口出发,先在广东的沿海试航,然后再沿着当年开辟的海上丝路向西航行。考察船由多学科的综合考察队与多媒体的外宣小分队组成,沿途不仅考察海上丝路的历史与现状,加强与沿途国际港口城市的交流,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广东,更重要的是树立中国和平友好和对外开放的形象。为了迎接瑞典“歌德堡号”仿古商船重走海上丝路计划的实施,我们还具体参与策划了“南海神·广州日报号”仿古广船的建造,并直接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这艘仿古船上的小型流动海上丝路博物馆,以集中反映广东海上丝路发展的历史。
总之,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海上丝路历史遗产,广东海上丝路中体现出的贯穿古今的深刻内涵,不仅是广东在历史文化上的骄傲,而且也是今天我们参与全球竞争的巨大优势,是广东吸引世界目光的魅力所在。我们要在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实现富裕安康的进程中,高度重视在物质形态中注入文化内涵、人文气息和艺术要素,促进自然生态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和城镇设施景观的高度融合。广东人由海上丝路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藴,还折射出广东人在改革开放中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我们传承着广东在海上丝路上的历史辉煌,肩负着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只要我们善于科学地利用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并积极转化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广东在新世纪的海上丝路上就一定会焕发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高度发达的现代气息巧妙融合的时代光芒。
注释:
〔1〕顾涧清:《海上丝路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载《广州日报》2002年2月10日理论B4版。
〔2〕喻菲、刘畅、冯国:《中国将联合其它国家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新华社西安2005年10月18日电。
〔3〕参见顾涧清:《广州研究和开发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岭南文史》2002年增刊。
〔4〕参见喻菲、刘畅、冯国:《中国将联合其它国家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新华社西安2005年10月18日电。
〔5〕刘畅、冯国、喻菲:《香港欲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新华社西安2005年10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