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金融角度的分析


    一、前言

  在泛珠三角各成员地区中,香港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都居于领先位置。其人均GDP超过了25000美元,产业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逐步转型为以第三产业为主,服务业产值约占全部GDP的90%。毫无疑问,香港应当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充当“发展极”的角色,通过提供金融、商贸和物流服务等方式发挥经济辐射作用,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在这些方式中,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服务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在此,我们将从金融的角度出发,分析香港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及其作用的发挥。

  二、香港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金融中心

  对于泛珠三角区域的内地省区而言,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客观上要求金融部门具备更强的资金筹集能力,以及更有效率地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而香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转型,在制造业向内地逐渐转移的同时,金融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06年香港金融业产值占全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21.3%。并成长为一个重要的地区性国际金融中心。舆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国内金融中心相比,香港具有制度优势、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而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又具有和内地经贸关系密切的优势。因此,香港可以作为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中心,通过融通海外资金和提升区域内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来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香港也可以借此拓展经济腹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1.制度优势

  与其他地区相比,香港主要优势之一在于其成熟和完善的自由市场体制。香港被誉为“全球最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并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系”排名中位居第二。香港政府一直奉行“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税制简单且税率较低,法律制度健全,基础设施发达,充分保证了市场的自由和有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政府逐步实施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1973年取消外汇管制;1974年取消黄金进出口管制;1978年放宽海外银行赴港开设分行的限制(1965年发生银行危机时曾禁止);1982年取消了外汇存款利息税,最终形成了一个资本自由流动和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

  内地由于正处于经济转型的进程之中,市场机制和金融制度的建设还在不断地摸索和完善,并且为了保证在转型过程中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政府对于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开放十分慎重。香港作为历史悠久的自由港,其自由开放的制度优势仍然是内地其他金融中心目前难以复制和超越的地方。例如,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不可自由兑换极大地限制了国内金融中心融通海外资金的能力。相当一部分海外资金需要借道香港金融市场才能进入内地:内地对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变量的控制仍然比较严格,导致这些变量难以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地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配置资源的效率。

  2.规模优势 

  香港金融业的规模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体系完善,几乎能够提供所有类型的金融服务;二是单个市场规模庞大,银行、股票、外汇交易和黄金市场的规模都位居世界前列。在银行业方面。香港目前共有银行认可机构202家,是亚洲的第三大银行中心,全球规模前100名的银行有了1家在香港开设了分支机构;在股票市场方面,2005年,香港股票市场按市值在全球排第8位,全年股本集资额为383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亚洲之首;在外汇市场方面,2005年香港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升至全球第5位;在金融衍生品方面,香港交易所能够提供绝大部分的金融衍生产品,按股指期货名义价值计算,香港交易所2005年的交易量排全球第8位;除此以外,香港还是亚洲主要的资产管理中心、保险中心和世界四大黄金市场之一。

  内地除了银行业之外,从表2和表3也可以看出,在其他领域的规模上舆香港还相去甚远。这种规模优势使得香港更能够充分发挥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方面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促使金融交易和金融创新更为活跃;另一方面,使得香港的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涉及多个金融市场的综合金融服务,以满足和发掘客户的各种潜在金融需求,并能更有效地实现对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和融资者进行匹配,从而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

  3.技术优势

  香港拥有先进的金融基础设施,早在20世纪80年代,香港银行业就已经开通了即时全额支付系统。近年来,香港金管局更是不遗余力的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立和完善了结算所自动转账系统(CHATs)、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美元RTGs系统和欧元RTGS系统,并从1998年起逐步实施与内地跨境支付系统联网,形成了一个安全高效的多币种、多层面的结算及交收平台。投资者不仅能够及时地获得世界其他金融市场的各种信息,还能迅速地在全球范围内转移资金和证券,寻找获利机会。

  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了香港金融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金融机构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进行金融创新,以及对客户关系管理和投资项目进行研究。为了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香港金管局也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以银行业为例,香港的商业银行必须满足8%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和建立“CAMEL”风险评级系统,并于2007年开始实施对内部风险管理技术要求更高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反观内地银行业,由于大部分资产和业务集中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并且外资银行在市场准入和业务开展上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市场竞争的压力相对较小,导致各家银行缺乏采用先进技术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动力。正是在先进的技术支持下,香港银行业在盈利水平、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率、风险管理体系、业务结构等微观经营指标方面都表现良好,不仅高于内地,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的地位。

  4.与内地密切的经贸联系

  一直以来,香港是内地舆世界其他各国开展经济往来的重要渠道,也是内地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和外资来源地之一,在与内地开展贸易和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香港的金融服务逐渐向内地延伸。与内地密切的经贸联系以及内地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由于地理位置接近,文化背景相同,以及在长期经贸往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金融联系,相比其他海外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能更好地把握内地的金融需求,提供符合内地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服务。从表4可以看到,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筹资金额上都远远超过了其他海外金融市场。随着CEPA的实施以及香港与内地金融基础设施的逐步接轨,对香港金融业进入内地市场和内地资金进入香港金融市场的限制都大为放宽。香港与内地的金融联系和金融合作将进一步得到深化,从而加强香港作为泛珠三角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

  三、香港金融业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1.为内地经济发展融通资金

  香港为内地经济发展融通资金主要通过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和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两种方式,其中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包括为香港企业赴内地投资提供信贷支持,以及为内地一些大型建设项目提供银团贷款。随着CEPA的实施和内地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港资银行可以通过内地的分支行对内地企业开展信贷业务。从直接投资来看,香港对内地的直接投资从1999年至今一直占据内地吸收境外投资的首位。至2005年,香港在内地的实际总投资高达2,595亿美元,其中有60%是投入泛珠三角各省区,约为1,557亿美元。在直接融资方面,至2006年底,内地共有231家企业在香港上市,市值约6.33万亿港元。占市场总值的比重突破7.50%,在过去十年,香港为泛珠三角区域内的企业融资约910亿港元,占市场融资总额9%。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储蓄率水平决定了经济平衡增长路径的位置,储蓄率越高,经济到达的平衡增长路径的位置就越高。国外资金的流入构成了一国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的国外资金(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是内地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更好地说明来自香港金融市场的融资对内地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本文在此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Granger Causality丁?est)来检验两者之间是否构成了格兰杰因果关系。由于香港舆广东省的经贸联系最为密切,来自香港的资金大部分是输入广东省,我们选取广东省的实际GDP和广东省实际利用香港资金(包括香港对广东省的直接投资和广东省在香港证券市场上的融资)作为代理变量,检验的样本区间为1979年至2005年,各变量使用的是年度数据,来自于各年的《广东经济年鉴》,其中实际GDP是用各期名义GDP除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得到(以1978年为基期)。具体检验步骤如下:

  (P)建立双变量VAR系统

  (2)检验VAR系统的平稳性

  (3)确定VAR系统的最优滞后长度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2.推动内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除了总量的增长之外,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说现代经济发展是一种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成长模式。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一般遵循由第一、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由资源耗费型产业向资源节约型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的规律。

  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金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金融部门提高了社会动员储蓄和对投资项目进行鉴别与监督的能力。金融可以通过调动和引导资金投入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新的主导产业的出现,往往会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金融供给的不足将会严重阻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例如,舆劳动密集型项目相比,成熟的资本密集型项目由于融资金额巨大,一般需要同时通过银团贷款、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复杂的金融安排来进行融资;而成长迅速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初期一般只能通过风险基金进行融资,具有一定规模之后再通过二板市场、主板市场和银行进行融资,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采用的融资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异。

  香港金融业对内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在早期主要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即为香港企业赴内地投资提供信贷支持。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为了利用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香港大部分的制造业转移到了内地的珠三角地区,在香港资本的带动下,珠三角地区迅速成长为世界性的制造业基地,完成了由农业到制造业的升级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由于香港制造业向珠三角地区转移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香港金融业的推动作用更多地表现为直接吸引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珠三角地区开始启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这一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泛珠三角地区内地各省区在香港证券市场的融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6年以前,内地在香港的H股上市企业只有两家,香港证券市场对内地产业升级的影响还不明显。第二阶段是1996年到1997年,内地在香港上市的企业显着增加,但大部分属于交通运输行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内地此时正处于新旧产业交替的过渡时期,传统制造业由于已经开始进入衰退期,而新的产业则由于尚未培育成熟,都难以达到在主板上市的资格要求。大量交通运输企业的上市也反映了内地经济在过渡时期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下一轮产业结构升级做准备。第三阶段是1999年至今,这一时期泛珠三角地区每年在香港上市的企业数量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的H股上市企业大部分是属于金融保险、信息技术和物流行业,反映了香港证券市场对珠三角地区由传统制造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而其他泛珠三角地区的H股上市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矿产和能源行业,这反映了内地一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始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藉助香港证券市场,以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的方式来实现产业结构的提升。

  3. 提升内地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

  迄今为止,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对泛珠三角区域内地各省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主要还是通过融通海外资金的方式来实现,呈现出“海外→香港→内地”的资金流动模式。但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对金融部门的要求将由原来的强调资金动员能力,逐渐向强调资源配置能力,即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的方向转变。在香港与内地经济金融日益融合的背景下,这种趋势将为香港金融业提供更广阔的发挥空间。香港金融业既可以通过发挥其在资产管理、并购咨询和风险管理等业务方面的优势,直接充当内地经济的投资平台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也可以通过竞争效应、技术转移效应和制度创新效应,间接地推动内地金融体系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1)为内地经济提供投资平台

  目前内地的存款余额高达3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泛珠三角地区的存款余额已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可以预见到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资金流动。将由“海外→香港→内地”的模式占主导地位逐步发展成为“内地→香港→海外”和“内地→香港→内地”等多种模式并存的格局。对于企业而言,以香港作为投资平台。不仅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综合金融服务和国际化的市场网络。还可以在香港完成企业的改制,建立起符合国际通行标准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熟悉国外的会计、法律制度,以有利于海外投资活动的开展,这也是内地企业选择赴港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香港可以提供丰富的金融工具,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对资产进行更有效率的管理,随着内地对保险资金投资限制的放宽以及QDⅡ的实施,将有越来越多的内地投资者会藉助香港的金融服务进行资产管理。

  (2)推动内地金融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首先,香港金融业进入内地市场产生的竞争效应将激励内地金融机构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大量优秀的内地企业选择在香港上市,对于内地证券市场而言,意味着优质上市资源的流失,如果不提高服务水平留住这些企业,势必会影响其市场发展前景和盈利水平。此外,CEPA协议的实施放宽了港资银行在内地开设分支机构的限制,目前香港的银行在内地已开设有69间分行,其中一半以上设在泛珠三角地区,这将增加内地银行业的竞争压力。其次,香港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入股、并购、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与内地金融机构进行合作,通过技术转移效应促使内地金融机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管理水平。香港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与内地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合作,为内地金融业的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高级金融管理人才,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香港的即将实施。香港在这方面积累的监管经验将为内地今后实施新协议提供有益借鉴。最后,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合作还将产生制度创新效应。从2005年开始,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相继在香港上市,200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成为首次以“A+H”的形式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这些金融机构在香港上市不仅补充了资本金,还通过上市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完成了一系列的制度调整和资产重组。而香港银行业进入内地市场所带来的经营理念和信贷文化,将对内地的金融监管制度、信用担保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推动内地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陈广汉等(2005).粤港澳经济关系走向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保罗.克鲁格曼(2001).国际经济学(中译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3〕香港金融管理局(2005).香港金融管理局2005年年报。

  〔4〕 Enders,W.(2004).Applied Econometric time series,Hoboken:Wiley

  〔5〕 MOSHIRIAN,F.(1994).”What Determines the Supply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JournalofBanking and Finance,No.18.PP,495—504.

  〔6〕MUNDELL,IL.A.(2002).  “Currency Areas,Exchange Rate Systems a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Reform”,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V01.3,No.2,PP.217—256.

  〔7〕 PAN,Siyu,ZHANG,Gulping(2004).  “On Hong Kong’S Financial Sta~s in China—AsianEconomic Cooperation”,Around Southeast Asia。No。2,PP.57—60.

  〔8〕 ROMER,D.(1996).Advanced Macroeconomics,N.Y.:McGraw—Hill.

  〔9〕 Woo S.Jung(1986).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International Evidenc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V01.34,No.2,PP.333—346.

  (作者陈广汉、向实,陈广漠为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