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应麟侨寓归德场



  由余桂元主编的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岳飞与文天祥当年是参加“民族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而非“反抗外敌战争”为理由,不再将他们列为民族英雄,只承认戚继光、郑成功等为民族英雄。消息传出,一时间激起千层浪,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在全球化的语境里再次成了问题。难道历史真的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作为军人的岳飞,不去说他,文天祥本是一介书生,受命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本来就无力回天,兵败被俘是历史的必然。元世祖忽必烈看重其才华,为了笼络汉人士大夫,亲自劝,文天祥投降,虽然在遭到拒絶后下诏将他处死,但不无惋惜地说:“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效忠宋朝的文天祥,能得到忽必烈的赞扬,靠的就是他的人格力量!倘若文天祥是朝秦暮楚、摇尾乞怜的软骨头,忽必烈还能如此敬重他吗?

  文天祥(1236—1283),江西吉安人,号文山,字履善,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赐字宋瑞,因父亲文仪丧未受官职。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直逼I临安,南宋水陆军全线崩溃。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率先响应勤王,迅速招募三万勇士保卫临安。第二年正月,文天祥以右丞相的名义与元军谈判,郄被元军扣押,押往大都(今北京),所幸途经京口(今镇江)时,在一船夫帮助F逃出。

  德佑二年(1276年),元军进入临安(今杭州),南宋谢太后率百官向元军投降。杨淑妃则带着益王赵星、广王赵昺及部分大臣南下闽、粤继续抗战,最后在江门新会崖山建立行朝,史称“二王南迁”。南迁途中,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号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端宗病逝。陆秀夫、张世杰等又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

  文天祥逃出后由通州(今南通)自海路来到福建,被封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外出督军,在福建、广东一带组织武装抗元军。文天祥从福建龙岩率兵经广东梅州、兴宁直下江西,一路凯歌不断。兵败赣州城下,文天祥的妻子和儿女被元兵所俘。文天祥率余部经福建汀州转战潮州一带。

  景炎三年(1278年)八月,文天祥加封少保、信国公。元军大举南下,文天祥率兵与之抗击,因叛徒出卖被俘。在押往崖山的途中,途经伶仃洋(零丁洋),文天祥写下了千古絶唱《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在大都(今北京)狱中过了四年,至死不降。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他宰相的官位。文天祥毫不为所动,在狱中写下《正气歌》:“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其当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九日,在大都(北京)柴市口慷慨就义,时年47岁。

  文天祥四兄弟,他为长子,二弟文璧,三弟文霆孙,四弟文璋。文璧,号文溪,字世安,与兄长文天祥同登进土第。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任惠州知府。堂兄文天瑞随他赴任,居惠州。“景炎中,丞相弟璧守惠州,兵至,璧以城降。”

  文天祥被囚,元朝曾派遣文璧去劝降。相传文天祥对文璧道:“我尽了忠郄未尽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你若能养母抚后也算是为我尽了孝道。”在他赠二弟文璧《闻季万至》诗里有“三仁生死各有意”诗句,表达他们兄弟的不同选择;在《狱中家书》也说这是“准忠惟孝,各行其志。”文天祥对文璧降元的选择,更多的是理解,毕竟“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他让弟弟带走自己已经整理好的诗文稿,还和弟弟说好把弟弟的一个儿子过继到他的名下以继承香火,因为他的儿子都在战乱中天亡了,这样他也算对祖宗有个交待。时人讥之日:“地下修文同父子,人间读史各君臣。”

  文璧生三子:长隆子;次升子,过继胞兄文天祥;三京子,过继堂兄文天瑞。据《宝安县文氏族谱》云:“崖州失败,文山被执,公潜往燕京与兄同难,文山公有忠孝之别,嘱弟养母抚后。公乃携家丁十六人及妻子家私官物,潜至东莞三都六图黄松岗鹤仔园荒圃筑室。”其实,文璧一直在元朝为官,官拜谏议大夫,还担任过广西宣慰使,后携次子升子回到江西老家。

  文天瑞南逃宝安地区,定居三门东清后坑。天瑞公无子,堂兄文璧的三子京子入继,其后人孟常公居新田,遂为新田房开基祖;荫公居屏山,后迁大埔泮涌村附近,其后人分居今泰坑。香港文氏以文天瑞为始祖。海南文氏也以文天瑞为迁琼始祖,说他避难渡琼,落籍万宁,再娶王氏,生文举、文失、文炳、文炜四子,后裔散居海南各地。

  宝安的文氏家族以文天祥为太伯祖,以文璧为始祖。

  隆子,号中训,是宝安文姓的二世祖,元初特授平阳县尹,寻致仕,隐居鹤仔园。文中训夫妇墓位于宝安区福永镇福永中学后山。现墓的拜台、碑石等重修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墓碑上刻:“元显二世祖考平阳县尹中训文公、妣诰夫人文母卞氏之墓”。

  文天祥能谅解兄弟文璧,文璧的孙子郄无法宽恕祖父的变节。

  据《宝安县文氏族谱》记载:文应麟,是文中训的长子,文天祥的从孙。讳宣,又讳泰,字屏玉,号应麟,另号为奋武。生平性善,乐与好施,征为归德场官,守祖父之业,丕振家声,后因贼逼他出军粮,携孺人周氏和两个儿子,由鹤仔园,避居于凤凰岭下,创立岭下村(今福永凤凰村)。他置有田产八十顷,除了交税和自家食用而外,尚有盈余,就拿出来救济穷人。他在凤凰岩上修筑一座望烟楼,每逢岁荒,他便登楼,看见人家无炊烟升起,就派人将该家的主人叫来,贷粮食给他。如果有人家贷了粮食无法偿还,他就当众借据烧掉。说他被征为归德场官,恐怕有错,县志里说他以降元为耻,应该不会出来做如此小的官吧?

  明崇祯《东莞县志》将他的传收入《隐逸》里:

  文应麟,丞相文天祥从孙。倜傥尚志节,景定(1260一1264)中,丞相弟璧守惠州,应麟与之偕。屡劝璧修城堞,建楼橹,积蒭茭粮储,以严守备。璧易其言。及元兵至,竟以城降。应麟耻之,携二子起东、起南,遁于邑之东渚,遂家焉。

  清康熙《东莞县志》同样将他收録在《隐逸》里:

  文应麟,丞相天祥从孙。少使酒好剑,尚气节,用财如粪土,恣游浪迹,欲因以阴求天下士。景炎中,丞相弟璧来守惠州,麟往就之。尝劝璧建楼橹,积蒭茭,以严守备。璧易其言。及元兵至,璧以城降。麟哭日:城亡,与亡职也,辱家声矣。挈其二子起东、起南,遁于邑之东渚,因家焉。树棘为园,栽花莳药,荷畚锸以事陇亩,深自引匿。当其极饮大醉,发狂歌呼,精悍之色犹见眉间,终身不至城市。

  鹤仔园在今天的松岗镇的蚝涌村,北距东方村不足一华里。那时今天沙井的北部还是一片大海,叫北海,这里是一块新生的海滩,因在北海的东岸,人们叫它东渚,又因为是海鸟成群栖息地,故称为鹤仔园。鹤仔园和凤凰岭在那时属归德场管辖。

  文应麟生二子,长从,次复,应该就是县志里提到的起东和起南。文起东有五子:仁、义、礼、智、孚。文起南有子二:垂统、垂献。这就是所谓宝安文氏七房。至于文氏叫“七房”的分布,有三种说法:

  1、根据报美村流传下来的说法:仁,长子,是一房报美村的始祖;义,次子,是二房岭下(凤凰)、白石下、新田村(福永)的始祖;礼,三子,是三房新田村(香港)的始祖;智,四子,是四房西山、上头田、潭头村的始祖;孚,五子,是五房深圳岗下(岗厦)、香港泰亨村的始祖;垂统,是六房松岗山门、山尾村的始祖:垂献,是七房东莞涌头村的始祖。

  2、根据《泰亨文氏族谱宝安之系七大房源流考》中记载的“七大房”为:

  第一房,仁公房,散居宝安松岗报美村(今东方、红星村);第二房,义公房,散居宝安岭下、白石下村;第三房,礼公房,散居宝安涌头村;第四房,智公房,散居宝安上头田、潭头村;第五房,孚公房,散居宝安山门、山尾村;第六房,垂统公房,居于深圳泰坑村、岗下(岗厦)村;第七房,孟常公房,居于香港新田村。

  3、《宝安文氏族谱》中有“七房歌”一首:“七房毕竟数谁先,长称报美次新田,岭石潭溪递国泰,门尾涌头最后言。”文姓叫二房”Ⅲ页序应为:长房报美,二房新田,三房岭下、白石下,四房潭头,五房岗下、泰亨,六房山门、山尾,七房涌头。

  由于历史的久远,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各村族谱被烧,祠堂神位被毁,难免各房的记忆有所差异,后经多方查找族谱,逐步统一认识,认为“七房”的排行是:一房松岗报美村(今东方、红星);二房福永岭下(今凤凰)、白石厦、新田村;三房香港新田村;四房西山、上头田、潭头村;五房深圳岗下(岗厦)、香港泰亨村;六房松岗山门、山尾村;七房东莞涌头村。

  明朝以前,文氏都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文丞相的后人。明代初年,才公开身份。到了清代嘉庆年间才开宗祀,在南头城建信国公文祠。文氏在宝安的松岗、福永,福田的岗夏、香港新界的新田和东莞的涌头等地,子孙繁衍,世泽流长,称为极盛,族人已有逾万之众。

  七百二十年前,在国灭身囚之际,爱国诗人文天祥以生命和热血写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章。如今站在凤凰山上,望着山下无言的伶仃洋,那拍岸的惊涛声,仿佛还在回荡。我想,民族英雄的称号不是自封的,即使到了全球化的那一天,仍然会熠熠生辉。(程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