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岭枫叶红
王文介
1959年秋季,正当南岭枫叶泛红的时节,我们自然地理专业56级部分同学参加了韶关地区综合考察,与此同步进行的还有自然区划和专业图的制作任务。这是我班同学毕业前夕一次重要的实习历程,它对确立我们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和综合性概念,使我们对景观和自然区划的认识,以及将地理理论与生产建设相结合无疑是一次极好机会。自野外作业、室内总结分析,直至最后编写报告、论文,完成自然区划和制图工作,促成了我们在康乐园完成学业并走向工作岗位。下面追记若干事件。
考察南水水库坝址
9月16日由叶汇先生带领部分同学到达南水水库坝址地区。南水是北江一级支流,发育于崇山峻岭的天井山东北坡。其上游沿着构造线发育,河道曲折深切,谷地狭窄,几无平地存在。该水库坝址选择于离乳源县城西部约8公里处,坝址峡谷深陡,两壁坡度70%~80%,而附近高峰高达600余米,可见地形反差之强烈。当地工程技术人员向我们介绍了水库规划设计情况,该坝高80余米,为重力式拱坝,水库面积39平方公里,储水12亿方米,因当时国家面临经济困难,工程已下马让路,但仍在进行工程地质研究。叶汇先生不断发问,瞭解坝址的地层和构造情况,该技术员不断作出答复。南水河谷断层特多,在坝址附近顺河谷方向,在破碎带内有断层70余条,原因是这里处于山字型弧形构造的活动区,是燕山运动时形成的。而水库周围不同时代的砂砾岩、石灰岩和花岗岩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和水库边坡稳定问题尚未解决,都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这种考察对我们参加实习的学生来说是一次深刻的业务教育,使我们认识到山地河谷的发育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搞水利工程对喀斯特地貌必须进行研究,边坡稳定问题亦值得重视,真是受益非浅。
上天井山林场
9月17日,韶关地区当局派出客车龢熟练的司机送考察队员去天井山林场。天井山高达1600多米,该林场已靠近广东省的最高峰(湘粤边境石坑崆1902米)。上林场公路在陡峻的山地蜿蜒盘旋,砂土路面崎岖不平,司机小心翼翼驾车前进,同行的周源和君与其交谈,司机说,如不小心就没有命了!我们第一次走上了这条公路,也真大开眼界。到达林场场部后,林场领导接待我们,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大学生大学教授上山是稀罕事,一定好好照顾我们,以前仅有某林学院的教授来过此地,为了教授的安全,他亲自保卫。该林场森林资源丰富,储有木材30万至40万立方米,山区有很多化石植物和珍贵树种,有大量药用植物和山果,并有很多野生动物出没。我们在林场活动主要是考察植被土壤等自然景观,当夜寄宿于林场场部,天气相当寒冷。我们在林场期间,几餐伙食都比较丰盛,该山区无农业耕作习惯,所有食品均来自乳源县城,可见林场领导对我们这些学子的一片热忱。
登金鸡岭
9月下旬,考察队员登上了早已向往的金鸡岭。金鸡岭在坪石车站附近,凡北国到广州读书的学子都要坐火车经过坪石车站,因此早知其名,今天能亲自考察,无不高兴异常。坪石盆地为红岩盆地,形成于燕山运动,其红岩沉积于白垩纪,以后经武水河谷发育,流水下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这里奇峰矗立的“丹霞地貌”,在地貌学中很为独特。这里除金鸡岭奇峰外,尚有万古金城、五马归槽等群峰与名胜,但金鸡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伟立于武水河岸,山体似堡垒壁立,更由于岩层物质组成的差别而呈现出层状微地貌,或由于其垂直节理发育而成槽形谷。金鸡岭背后为一城寨,过了城寨门,即登上金鸡岭。岭上金鸡由三层巨石构成,头朝湖南,尾向广东,从上往下鸟瞰,相当惊险,岭下为武水深渊,如没有人工开路,休想登临其顶。在这里想到,曾有小说或戏剧(如粤剧《金鸡岭》等)传说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之妹洪宣娇在此处城寨据守抗清,并在寨上抛下大鱼吓退清兵的故事。我们观察其地形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金鸡岭与北部山体连为一体,军事上难于固守,另外寨上缺乏农业条件,无法解决粮食问题,且历史上并无洪宣娇其人,上述传说,只是后人在文学上想象虚构而已。
在连阳喀斯特高原
连县、阳山地区是广东省石灰岩分布最广泛的区域,除少数河谷平原外,广大的喀斯特高原自然条件严酷,环境恶劣,百姓贫穷落后。考察队员于9月底进入该地区,在崎岖的山路上沿途考察了十余天。总的印象是,喀斯特地形垂直循环带多分布于峰林、山丘或石芽区,波立谷和漏斗错综其间,这里地面乾旱,土壤稀少,植被多为草木灌丛,只能种植玉米,高梁,人们生活异常困难。在喀斯特水平循环带,这里有地下河进口或出口,某些山谷内可种植小片水稻。喀斯特虹吸循带深埋地下,一般不易发现。这些喀斯特地区虽经当地群众长期奋斗,种植山棕,放牧牛羊,但很难改变自然面貌,找不到经济发展的良好出路。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广东省采取扶贫措施,将那些条件最为恶劣的村镇农民迁往农业条件较好的河谷平原地区。今天看来这是明智之举,因为“人定胜天”是有限度的。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改造,但不是任何情况都可以得心应手。“地理环境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那种盲目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幼稚可笑的。
瞻仰六祖真身
考察队员在韶关马坝附近活动期间,叶汇先生带领我们几个同学去南华寺参观,瞻仰六祖慧能真身。~到南华寺山门,果然看到了这一洞天福地的古刹,古老别致的院落,古树成荫的环境,使我们亲临了仙境。当时正值大跃进后期,寺中男女僧人主要靠自己生产来维持生活,上级只有小量拨款,院落内堆积了不少农县和番薯等农作物。已没有名少佛寿活动。我们向僧人说明来意,他们即同意并指点我们去瞻仰六祖真身。六祖真身被供在最后的大殿内神台上,其头颅面部均为水泥所塑,身躯骨架以钢筋支撑,身上穿袈裟已相当陈旧。
六祖慧能为唐代高僧,至今已1300余年,我们惊叹其真身的保存技术,也感受到后人对慧能的尊敬。慧能出身贫苦,年轻时听人诵佛经,颇能领悟。后到黄梅双峰山参见弘忍禅师,唐龙朔元年(661年),弘忍选择法嗣,他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一谒而得传衣钵。他遁迹岭南16年,公元676年至广州法性寺住寺36年,他是禅宗南派创始人,著作有《六祖埴经》,815年追谥为大鉴禅师。
据说六祖真身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红卫兵抬至韶关游街示众,并已捣毁,如今(文化革命后)的真身为何物?不得而知。
对老师们的怀念与感谢
韶关地区综合考察,由地理系副主任钟衍威先生领队,他负责全队的计划组织与联系,为考察的顺利完成花了很大精力。叶汇先生和缪鸿基先生、李见贤(黄进)先生,带领我们野外观察并教学。在此以前的准备阶段和以后的总结阶段,黄进(负责地貌与地质构造)、覃朝锋(负责宜林地调查)、黄润本(负责气候),沈灿粱(负责水文)、黎积祥(负责土壤)、徐俊鸣与唐永銮、易绍桢(负责自然区划)等老师,分别为我们讲课,作业务上的准备或总结,是他们把我们教育成才,为国家作出了一定贡献。如今,我们这些师长有一部分已作古,我们深切地怀念他们,愿他们在地下安息。对于今天尚健在的诸位师长,我们也感谢他们,祝他们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