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肇庆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旅游开发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进入重要阶段的标志。而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人文胜迹,而且还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之地,拥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和很高知名度,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寳贵财富。1982年国务院在公布我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通知中指出:“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并强调“保护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对于继承悠久的文化遗产,发扬光荣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敎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都有着积极的意义”。1994年4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肇庆成为我国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广东这次与肇庆同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还有佛山、梅州和海康(雷州)。连同以前批准的广州和潮州,广东全省也祇有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则总共有99座。此外,1991年在广东还有揭阳、海丰、东莞、惠州、罗定、平海、佗城,以及同为国家级的以上6座名城,共有13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必须追述的是,1986年作为“中国地理丛书”之一,陈桥驿主编《中国历史名城》收入全国50座城市,广东仅收入广州和肇庆作为广东历史名城在全国的代表。可见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体系中,肇庆位居最高一级之列。这是肇庆古城的一项殊荣,也是一项无形文化资源和财富,值得珍惜和重视,并以此来认定城市性质、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一个方向和基础。
历史文化名城的支柱在于它的历史文化,这不仅仅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还包括历史名人、文物和种种文化精华等。肇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文明渊源之深远、文化价值之珍贵为岭南罕见。继承、发扬和开发利用肇庆历史文化遗产,正如城市新兴建设一样,也是衡量城市现代文明成就的一把尺度。笔者以为,肇庆名城历史文化主要特色有以下数项。
1.有机结合山水文化山水作为自然景观本身不属文化范畴,但人类适应山水环境所采取的方式,开发利用山水资源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即为山水文化。肇庆城外附近有鼎湖、北岭、鸡笼、羚羊、龟顶诸山,发育了千姿百态、不可胜数的各种地形,尤以岩溶地形着称。城西、城南和城东为西江三榕峡、大鼎峡和羚羊峡环绕。峡谷以水深壁陡、形势险要驰名。肇庆历为高要县治,县得名于附近有高要峡(即羚羊峡),高要一说为高峻而险要。三榕峡后即城北旧有西江支流,后淤积为湖,即今水域广达6.5平方公里的星湖。自北向南风景剖面上,山脉——湖泊——河流浑然一休,相映交辉,名城镶嵌其间,形成一组组风景结构合理、色彩和谐、景观互补的风景区。肇庆由此享有“桂林之山”、“杭州之水”美称。这些山水经历代装点经营,已大部分被改造为独立景点或组合的风景区,写入地方文献或为文人雅士吟咏。从明代起就有肇庆八景,山水构景为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例如明中叶就有北岭秀台、崧台月霁(石室岩顶)、石室星罗、羊峡帆归、白沙鹭聚、顶湖樵唱等。清末又改变为羚峡归帆、沥湖返棹、圭(龟)顶松涛、白沙观月、崧台晚眺等。建国后,肇庆山水风景资源得到深度开发,1982年星湖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之一,后又开发建设了鼎湖山风景区。肇庆山水文化,不仅有历代人民改造山川形胜的劳动成果,还有大量各个时代文化遗址遗迹等。例如,七星岩风景区内唐以来摩崖石刻就有531题,形成千年诗廊,反映肇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商业、交通、水文、宗敎、敎育、民情风俗、灾祥、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艺术、书法等价值。
论广东城市山水,虽广州北有白云、越秀,南有珠江,但其气势和组合不及肇庆山水雄奇和紧凑;潮州和雷州都有西湖,然没有肇庆星湖水域那样泓广;佛山实无山,汾江已演变为一条小河,自不能与肇庆相比;至梅州城市风光之胜,主要不在于它的山水,故肇庆城市山水文化内涵之丰富、文化品位之高、开发潜力之大,在广东各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堪为翘楚。
2.城景平衡建筑文化肇庆城前身为高要县治,初置于西汉。但汉唐高要县治一般以为在今宋城东9里渡头村。到宋代筑城即选在今址,坐落在西江沿岸天然堤上,为适宜城市建设用地,靠山面水,极利于交通和军事防守。由于当初城址选择得当,利于城市发展,故千余年来,城市中心位置从未移动,且历为各级政区治所和军事、经济重鎭,说明古代肇庆人民对城市环境有深刻认识,掌握高超营城技术,独具慧眼,选中这块风水寳地。宋代所筑城墙,历史重修多达20余次,现存城墙和城基周长达2800米,为广东至今保护最好的一段城墙。古城按中国传统营城形制规划和布局。在历次修葺中,除重点在官衙以外,不断增置堤围,以及水陆交通、文化敎育、军事攻守、仓储、商业、祠宇、桥梁、民居、牌坊、吸排水、游览等公私建筑和设施,使古城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渐增多,成为西江重鎭。现存古城墙、高要学宫、梅庵等古建筑,处处发展了历史的眞实。而为了弥补山川形势和人文风貌不足,历代在城外修筑了崇禧塔、元魁塔、阅江楼等古建筑及其他风景园林,无一不体现岭南建筑文化风格。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崇禧塔、阅江楼、梅庵、古城墙、高要学宫、文明塔等6处,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更多。披阅明清不同时期的肇庆府城地圗,可见城内外山川风物和人文胜景,构成一幅“城在景中”和“景在城中”平衡画圗。明万历年间意大利耶稣会敎士利玛窦久居肇庆,在他撰写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见到抵御西江洪水堤坝岿然屹立,高而坚固的房舍,城内外有很多树木和园林。这仅仅是明代肇庆城市建筑风貌一鳞半爪,而最能代表它建筑文化特色的保存至今的那些古建筑群及其空间处理技术,以及它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大有发掘和可继承之处。例如建于北宋肇庆梅庵殿大殿是岭南现存最古老木构殿堂之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界人士推断其原为九脊殿,后改为硬山顶,前檐斗拱外施七铺作单抄三昂,拱枋用串拱木贯紧固,历经千年风雨侵蚀而不毁,殊足值得深入考察研究。仅此一项,即值得肇庆人民对古城历史文化追忆和骄傲。
3.精巧器艺文化肇庆山川毓秀,物产丰饶,金、玉、木、石诸材俱备,能工巧匠代有其人。故取材于斯、制作于斯的器艺文化历史悠久,声名远播,同为肇庆本土文化一项瑰寳。例如利玛窦在谈到中国人的机械工艺时写道:“在他们中间大部分机械工艺都很发达。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原料,他们有天赋有经商的才能,这两者都是形成机械工艺高度发展的有力因素。祇要提一下这些工艺中中国人的作法与我们工匠的最为不同的一些方面,就可以说明他们的多才多艺了。”这当然包括利玛窦长期观察的肇庆工艺业。如特产端砚、草席、工艺扇、牙雕等等。每种器物从取材、制作到使用、鉴赏都有一整套程式美和艺术美,反映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端砚初唐已列为礼品,后为贡品,历被诗人赞美,唐李贺“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诗句广为流传。端砚被视为我国“文房四寳”之珍品,其制作从采石、选料、雕刻、配盒到养、用、涤、藏、鉴赏等都有严格要求和多种讲究,具有很高文化品位,故能成为当地一绝,闻名天下。其中精品为公私收藏,如唐代观象砚,宋代苏轼东井砚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太史砚、抄手砚、古琴砚等为广东省博物馆珍藏,以端砚为题材诗书圗画代代不穷,形成专业性“端砚文化”。
肇庆地区盛产蒲草。草席生产有4千年历史,以草细柔韧、纺织精美、圗案清晰、美观大方为各阶层人士喜爱。它虽为家庭副业产品,但富有地方艺术特色,同样畅销各地。此外,肇庆牙雕和工艺扇也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并多次获奬,为名城文化增添异彩。
4.多元共存宗敎文化和原始崇拜肇庆历史上长期为西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各路移民驻足之地,不但荆楚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与土著南越文化在这里交流整合,而且域外文化也在这里立足和传播,在名城历史文化各个层面上留下自己烙印。其中鲜明地表现自己文化氛围和景观的有各种宗敎文化和原始崇拜。可以说历史上肇庆是一座充满宗敎色彩城市,在这方面可与佛山相媲美。在这里流行佛敎、道敎、伊斯兰敎、天主敎、基督敎,至今仍有不少遗迹遗风,为名城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唐六祖惠能高足智常禅师在鼎湖山兴建白云寺,宋建梅庵、明建庆云寺。明清之际肇庆城内外寺宇多达百余间,庆云寺盛时僧众千人以上,至今仍为岭南重要禅林,所藏鎭寺之寳舍利子,为极其珍贵文物,在广东仅庆云寺和东莞资福寺有收藏。肇庆佛敎音乐,其唱腔与雷州半岛佛乐相似,属“内江腔”,风格古朴,情调庄严,感情起伏,气氛神秘,与属“外江腔“的广州、曲江佛乐风格明显不同,为肇庆佛敎文化一大特色。
道敎在肇庆当地百姓和信徒中有较大影响,明清时城内外有元眞观、应元宫、三仙观、纯阳仙观、三圣宫等,各种斋醮活动兴盛一时。建国后道敎日渐式微,信仰者寥寥无几。但道敎是个多神敎,支系庞杂,一些历史名人身后爱到供奉,被请进庙宇。这些神祇其实也可以归入道敎系统。如七星岩石峒古庙(俗称出米洞)所祀为县人周氏塑像,鼎湖区沙浦鎭桃溪村何眞人庙,祭祀何眞人,庙碑存高要学宫,保存尚好。城内包公祠、包公收妖台、鎭妖井等也是人民纪念清官包拯所筑,至今为游人仰止。
肇庆现有回民300多人,系明中叶和清初迁来。其人数在广东仅次于广州。回民宗敎信仰伊斯兰敎,故肇庆为伊斯兰敎在广东第二个中心。过去城内有三座清眞寺,今祇剩城东和城西两座清眞寺。每到伊斯兰敎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均在寺内举行盛大活动。而清眞寺建筑,有一套完善建筑词彚体系和符号,与城市结构体系有机地结合一起,为古城景观增色不少。
基督敎东方敎会之一支景敎在唐代传入我国,据史书记载,唐黄巢起义军围攻广州有12万回敎、火袄敎和景敎徒被害。可见唐代岭南已有景敎,但没有留下多少痕迹。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利玛窦从澳门进入肇庆传敎,并建立仙花寺(俗称番塔)即天主堂,被认为是基督敎重新传入我国内地之始,肇庆也成为天主敎最早传入我国内地的地区。利玛窦居肇庆7年,在传敎过程中利用地球仪、自鸣钟、望远镜等实物和自绘地圗吸引群众,在肇庆编纂第一部中文天主敎敎义著作《天主实录》和第一部葡文华文字典《平常问答字义》,开近代西方文化在我国传播之先河。利玛窦在肇庆传敎消息传到欧洲,引起轰动,各国争先派传敎士到澳门,伺机进入我国内地传敎。故肇庆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其历史比广州还早。自利玛窦之后,到清同治、光緖年间肇庆先后建立4间天主堂,至今尚余2间,有敎徒300多人,已恢复正常宗敎活动。
基督敎新敎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由英国敎士马礼逊传入广州,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广州传入肇庆。肇庆亦为基督敎新敎在广东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以后在肇庆建有圣道会和浸信自立会,设多处会址和敎堂,体现西方建筑文化风格。现肇庆有基督敎新敎敎徒80余人,也开展正常宗敎活动,同时吸引一些新的追随者。历史上天主敎和基督敎新敎在肇庆创办过中小学校、医院和其他一些慈善事业,在西江防洪抢险、抗战救护伤病员等方面都做过一些好事,但主要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在名城历史文化上占有一定位置。
肇庆除拥有完整敎义仪式和组织的上述宗敎以外,民间原始崇拜也有很大势力。它们虽不属现今意义上的宗敎之一种,但可列入宗敎文化范畴。其中最有群众基础的是龙母崇拜。西江地区河网稠密,水与民生息息相关,故水神享崇高地位,受到隆重供奉。西江沿线各地都有龙母庙或天妃庙。这位龙母,实为母系社会一位女性首领,生前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身后被视为人民保护神而受到敬仰,也是对女性崇拜的一种形式。德庆悦城龙母庙最为宏大出名。肇庆至今尚有始建于南宋白沙龙母庙和建于清代护龙祖庙,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母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充分说明蓝色文化在肇庆地位和影响,与上述山水文化又有不可分割联系。
5.色彩缤纷流寓名人文化古代肇庆与整个岭南地区一样,为朝廷外罚政敌之地,但它山川秀美、红豆妖娆,又为游人流连。故历史流寓名人络绎不绝。他们中既有各级官吏、罪臣逐客,更有慕名来游的文人雅士及其他各色人等。据新编《肇庆市志》(1996年版)统计,唐宋以来流寓肇庆人物有76人,近现代人物36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带来多姿多彩地域文化,以诗文、题刻、碑记、墓志铭、歌瑶、传说或古建筑遗址遗迹等形式留存至今,为历史名城一笔寳贵精神财富。例如长住肇庆的有唐代诗人房千里、宰相李珏、杨收;宋代诗人方信孺、清官包拯;明代吏部、兵部尚书汪鋐、禅宗三老之一憨山和尚;清代翰林院检讨、诗人朱彝尊,澳门海防同知印光任,著名学者全祖望、何梦瑶、梁鼎芬等,近现代来游的党政军民学各界名人更多,如孙中山、蒋介石、蔡廷锴、叶剑英、郭沫若、王力、容庚、夏衍、赵朴初等。这些流寓名人留下文化艺术作品和遗迹遗址数量之多,内容包含之广,时间跨度之长,在广东各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是数一数二的,应予充分整理和开发,为名城现代文明建设服务。
当然,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且每因时代变迁而不断嬗替,以上所列诸项,不过是肇庆名城历史文化主要特色而已。再举多了反而会主次不分,头緖紊乱,不能给人留下鲜明印象。事实上,肇庆尚有很多历史文化遗产可供进一步发掘和研究。例如它长期为西江地区政治中心,宋代为端王赵佶即后来宋徽宗封地,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为两广总督驻地,这都有很多政治历史事件可从制度文化角度加以研究;又肇庆为古代用兵岭南必争之地,秦汉统一岭南、东晋卢循起义军、唐黄巢起义军、宋侬智高起义军、明黄萧养起义军等都在附近与官兵交战,宋军在崖山败北后与元军在肇庆附近有过恶战,明末皇族朱由榔在肇庆即位(即永历帝),肇庆为行官,此后也发生过反复争夺战,这些历史事件当有遗迹遗址可寻。又肇庆为西江交通枢纽,商旅云集,商业会馆、古码头、老字号商铺等谅为数不少,也是名城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应得到重视和整理。
上述显示肇庆历史文化根基非常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也很丰富。近几十年主要藉助于发展旅游业来发挥名城优势,这无疑是符合肇庆名城性质和历史文化特点的。最近肇庆市政府提出肇庆市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的构想,比已有城市规划更有卓识远见,应成为名城发展方向和目标。问题是必须妥善处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管理关系。笔者认为,一方面必须坚持两者相结合原则,使名城文化古迹得到眞正的保护;另一方面,历史文化资源必须开发利用,使名城迈向现代文明。现在进一步明确把整座城市建设为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这就不但使原有风景旅游区继续向纵深方向发展,而且也为处于赋存状态的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巨大可能。经验显示,名城旅游业能否长盛不衰,关键在于它历史文化的魅力。也许时髦的人造景点会带来轰动效应和可观收入,但这些景点生命周期一般不会太长,最后不免沦于冷落。对于已有相当旅游基础的肇庆城市,除了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以外,在城市建设格局、城市风貌和形象、城市文化景观和活动等方面应充分表达自己特色。这种特色越突出,在某种意义上看其名城历史文化形象就越鲜明和强烈。正如1982年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所指出的:“搞现代化,并不等于所有的城市都要建设很多工厂、大马路和高层建筑。特别是对集中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古城遗址、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古建筑、风景名胜、古树古木等,更要采取有效措施,严加保护,绝不能因进行新的建设使其受到损害或任意移动位置”。这对肇庆古城规划建设尤有指导意义。
肇庆历史文化优势也决定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建设应以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为一个主要方向,走旅游内涵发展道路,而不应生搬硬套外来经验或模式。少些人工景点,花大力气复原、再现当地历史文化景观,突出名城个性,实现名城价值,这样肇庆旅游业也会随之迈上一个新台阶。
注释:
〔1〕刘伟铿主编:《肇庆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2〕肇庆市文物志编篡委员会编:《肇庆文物志》,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出版,1996年。
〔3〕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秘书处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文集》,1995年印。
〔4〕司徒尚纪主编:《广东历史地圗集》,广东省地圗出版社,1995年。
〔5〕徐俊鸣:《岭南历史地理论集》,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1990年。
〔6〕利玛窦、金尼阁着,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
(原载《岭南文史》1998年第2期,合作李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