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文化:兼收并蓄、独树一帜


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与时俱进,有其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珠江文化即经历了若干个发展时期,且从未断层,嬗变成今日文化风貌。

珠江原始文化可追溯到以距今十四点八万年的封开“洞中岩人”和十二点九万年的曲江“马坝人”等为代表的旧石器文化。那时珠江先民已活跃在珠江两岸广阔的原野上,男子狩猎,女子采集,老人带小孩,组成原始社会。著名的广西右江百色砾石手斧即为这一时期砍砸石器的代表。距今八千年到一万年,珠江文化进入新石器时期。全流域有不下二千多处文化遗址,各种有段石器形成一大系统,构成珠江史前文化独特风格。其中最令人引以为荣的曲江石峡文化遗址,出土人工栽培水稻,近千件各式陶器,各种质材的的贵重饰物和礼器,精湛绝伦,为中国石器文化瑰寳。另有被誉为“珠江文明灯塔”的西樵山文化或称增城金兰寺文化,以及粤东“浮滨文化”等,都是珠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它们反映珠江文化一开始就具有内陆性和海洋性,以及两者结合的特点。但文化和文明毕竟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后者是以农业革命为基础的,据此,珠江文明应从石峡文化开始,距今约四千五百年,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到夏朝时代,文明曙光逐渐照亮珠江大地。

大约到西周前后(距今约三千——二千八百年),珠江流域各部族基本形成,有滇越、骆越、瓯越、南越等,泛称为百越,到战国时期,很多部族已经灭亡,在两广地区剩下的有GFEB6头国、缚罗国、阳禺国、西瓯国等,它们既是族名也是地名。近年考古发现这些土邦小国已进入青铜时代,如在博罗一带发掘出三千多年前缚罗国遗址,庞大墓葬群出土大量精美陶、瓷、玉、石、铜、铁器物,显示岭南史前一些地区经济富庶、文化繁盛、南蛮不“蛮”。这时以越族文化为主体,也有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参与,形成珠江原始文化,具有种植水稻,住干栏,嗜食水产,断发文身,崇拜龙蛇等圗腾,笃信鬼神、鸡卜等文化风格。广东人食蛇、迷信等风俗就是从这时开始并传承至今的。

秦汉统一珠江流域以后,珠江文化进入汉越文化融合时期,中原移民多次南下,使封建文化在珠江大地扎根、传播。汉初,赵佗立南越国,在境内开设学校,推广中原文化,蛮夷草莽之间传出朗朗书声。一九八三年广州象岗山发掘南越王墓收藏大量各种器物,以及一九九五年广州中山四路出土南越国宫苑遗址所展示水乡园林风光,都堪为汉越文化融合的缩影。唐贞观七年(六三三年)岭南酋长冯戴在汉未央宫君臣宴会上吟诗,深得唐太宗赞赏:“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这一雅事历被传为俚人汉化的佳话。

宋元时期,大量汉人迁入珠江流域,并成为当地居民的主体,汉文化也成为珠江主流文化。由于移民来源和入居地不同,广府、福佬、客家三个族群,也是三种亚文化先后形成。它们与少数民族文化一起相互辉映,开创珠江文化发展史上一个转折时代。这时公私学校在各地接踵而起,科举应试蔚为风尚,甚至胜于中州。一批科举人才脱颖而出,改变过去岭南人才单薄局面。宋代曲江人余靖、增城人崔与之、广西永福人王世则,以及元代南海人陈大震等即为其中佼佼者。

明清是珠江文化成熟上岸时期,不但前期上升为珠江文化主体的汉文化进一步成长壮大,而且由于西方文化更多地传入,珠江文化被丰富、充实以新的成份,逐渐整合为一种时代先进文化,令全国刮目相看。在物质文化上,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以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飮誉全国,潮汕地区精耕细作农业冠绝天下;传统雕刻、刺绣、陶瓷等器艺文化被注入西方文化成份,形成广东特色。鸦片战争以后,岭南率先引入西方科技,建立起近代工业文明。岭南人在战后大批出洋,华侨文化开始形成,并作为珠江文化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在海外延伸,比雄于其他流域文化。在制度文化方面,珠江文化精英分子,以健全心态和爱国情怀首先接受战后西方文化挑战,吸取中西制度文化精华,提出富有创新的制度文化主张,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洪秀全对基督敎进行改造,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三部著作,奠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理论基础。其中“太平”源于中国典籍《公羊传》“太平世”理想,而“天国”见《新约·马太福音书》,“太平天国”即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岭南的融合。而孙中山三民主义革命思想的最终确立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代表中国近代思想和制度文化的最高水平,这是珠江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一个最大贡献。

在精神文化方面,岭南英才辈出,明中叶,陈白沙及其入室弟子湛若水发展宋代陆九渊理学,倡导自由开放学风,建立自成一家的“江门学派”,卓然独立于明代学坛。海南琼山人丘浚及体现其经济思想的《大学衍义补》,稍后的琼山人海瑞不但是闻名天下的清官,而且是一位重民政治思想家,丘、海两人被视为明代中国思想学术的双璧。清代,从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都是彪炳史册的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

在文学艺术方面,明末清初,岭南呈现迅猛发展势头,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被誉为“岭南三大家”,他们感怀时势、饱含悲愤、充满战斗精神的诗作震撼诗坛,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效果,且开辟了岭南文化在文学上新风格。在美术上,涌现一批以黎简、居廉、居巢、苏六朋、苏仁山等为代表的画家,他们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和创新画技,在画坛上大放异彩。在戏剧、音乐方面,地方剧种粤剧、桂剧、潮剧、雷剧,琼剧、汉剧以及许多地方小剧种雨后春笋般涌现;粤曲、粤讴、龙舟、木鱼、南音、潮州歌曲、竹板歌、客家山歌、粤东渔歌等荡漾珠江大地,为千古未有盛事。

在宗敎方面,明末意大利敎士利玛窦先后到澳门、肇庆和韶关,天主敎首先在岭南登陆,继流布内地,一八○七年英籍敎士马礼逊到达广州,为基督敎新传入中国之始。战后,西方宗敎大举溯江而上,在宗敎建筑,敎育、医药、思想观念等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珠江文化风貌。近代珠江文化以高位势能、崭新姿态和装束辐射周边地区,尤其是广东得以成为时代思潮重点和近代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其根本原因应归结于珠江文化的作用力。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形势,珠江文化在一个封闭环境里发展,但难以有所创新。近二十年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带动珠江文化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得以振兴和提高,无论是开放意识、改革精神、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还是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已经或正在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飞跃,并形成对全国文化的冲击之势。“广货热"、“粤语热”、“影视热”等节节北上即属其例。这一切都标志着珠江文化发展黄金时代鼓翼来临。



(原载香港《中国评论》月刊2002年2月号)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