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文化:大河如扇广开网脉异风奇巧八口往来


翻开地圗,可见珠江水系各河道呈扇形铺展,绾毂于珠江三角洲和广州。这个地理格局,极有利于南北文化和海外文化在流域内相互交流、整合,形成珠江文化的多元文化风格,甲于全国许多流域文化。

越族文化是珠江文化的本底,它是先秦或秦汉至南北朝期间由流域各个部族土著越人创造的原始文化;虽然彼此间有一些差异,但共同的文化特质仍占上风。传承下来的文化残余见于各个文化层面,如善铸铜鼓、刀耕火种、不落夫家婚俗,二次葬,崇拜龙母、蛙婆等水神,笃信鬼神,以及大量的古越语地名,包括:那(水田)、古、六(禄)、云(皆表示村落)等;另流行倒装构词(句)法,如“鸡公”、“人客”等,与中原构词(句)法迥异。古越人后演变成壮、黎、瑶、畲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文化也汇入珠江文化体系中。

春秋战国以来,珠江流域与周边地区交往日渐增多,华夏文化、汉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先后被融合为珠江文化的一部分,使之一开始就具有多元文化品格。流域内出土春秋战国青铜器,具有中原风格。如广西武鸣西周铜胸铃、铜钺、铜矛、商代牛头提梁卣,即可能为骆越人与周朝交往中获得的回赠品,为珠江文化接受华夏文化的见证。秦汉帝国的建立,使汉文化取代华夏文化,包括封建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儒家礼乐敎化等融进珠江文化潮流,并与土著文化并存。以后随着汉越文化融合,到宋代汉文化已发展为珠江文化主体。战国以来,南音之兴,楚歌之盛,在中国古代乐坛上蔚为大观。岭南出土编钟和青铜器,很多来自楚地或受其影响;广州别称穗城、羊城,都源于五仙人骑羊衔壳降临传说,为荆楚稻作文化传入岭南的一种折射。又广东人称看曰“睇”,也是楚语,西江旧称GFEB5牁江,为通巴蜀要道,昔有“GFEB5牁江上雨如丝”诗句。四川枸酱、蜀布和邛竹杖、铁器等即顺流运到广州,给珠江文化注入巴蜀文化养分。先秦吴越称雄一时,楚灭越后,一些越人流入岭南,吴越文化遂流布珠江。特别是吴越语言和风俗,不少保留至今。今日粤语舟车停靠曰“埋站”,付账曰“埋单”,男人称“佬”,此‘埋’、“佬”即为吴越语。又珠江三角洲地区除夕有“卖懒”风俗,即将懒气懦气丢掉,亦源于吴越,不过当地称“卖痴呆”。

珠江八口出海,海陆相接岸线之长,为全国各大河之首,这使珠江文化得以大量吸纳海外文化充实自己。合浦、徐闻、广州、贵县、梧州等地出土很多高鼻深目陶俑,即为海外文化传入佐证。东汉时佛敎传入岭南,广信(封开)人牟子着有中国早期重要佛敎著作《理惑篇》;棉花、菩提、波罗蜜等作物也在岭南安家落户,都为印度文化在珠江大地留下的印记。唐代广州崛起为世界性贸易大港,以善商闻名的阿拉伯人大量侨居广州,为此专设“蕃坊”,伊斯兰文化自此成为珠江文化一个成分,清眞寺、塔在广州是一种很瞩目文化景观。今海南三亚回民即为宋代从占城来的伊斯兰敎徒,三亚遂成为伊斯兰文化在岭南最集中一块保留地。今两广人称脏为“邋遢”,称好为“霖”,称盖或打耳光为“冚”等,皆属阿拉伯语。近世西风东渐,包括西方科技、政治经济制度、思想观念等西方文化首先传入广东,使珠江文化得到改造和提高,幷发展时代先进文化,岭南骑楼、敎堂建筑、西医、西式敎育、报刊、英语等都深刻地改变了珠江文化风貌。从洪秀全到孙中山等先进中国人的产生和他们变革中国社会的辉煌业绩,即为西方文化与珠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广东人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英语和其他西方礼仪,远远超过其他省区。五邑侨乡,尤其是开平保存大量西洋式碉楼,即为西方建筑文化与珠江文化整合最灿烂的一笔。而香港、澳门这两座中西合璧、华洋共处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它们所展现的五光十色文化景观,堪为珠江文化多元性的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凝聚着西方先进科技成果的各种新产品、西方价值观念、论理道德、礼仪、服饰、飮食习惯,以及各种影视作品、流行音乐、新式服务和娱乐方式等大举进入广东继流布全国,显示珠江文化多元性达到历史巓峰,成为它作为强势文化的动力所在。另外,广东崛起为经济强省,引起上千万劳工南下。打工一族在广东至为瞩目,他们带来的地方文化,如四川火锅、湖南臭豆腐、新疆烤羊肉串,以及成城鎭里巷、发廊、酒吧、洗脚屋里的打工妹,都给广东文化增添异彩。

语曰,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在江海相通的自然环境和岭南历史上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广州一GFEB3对外开放基础上孕育、发展的珠江文化,不仅是多元的,而且也是开放的。两者互为因果,推动珠江文化新陈代谢。所以在珠江文化历史上,无论对内还是对外交流从未中断,而长期保持开放态势,在文化各个层面处处留下深刻的烙印。以农作物品种而言,到南北朝时期,引种广东的外来花果就有茉莉、柚子、枇杷、桂木、枣椰、无花果、菠罗蜜等;唐代则有芒果、油橄榄、底称实(无花果一种)等;宋元时期有占城稻、花生、西瓜;明清时期,蕃薯、玉米、烟草,乃至近代三叶橡胶、咖啡、可可等热作大量引种,都极大的改变了珠江大地作物分布面貌。人是文化主要载体,最迟从唐代开始就有广东人移居海外,他们在海外形成的群体,后被称为华侨。鸦片战争以后,大批华人出国。珠江流域现在约有六百万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华侨与祖国有千丝万缕的经济文化联系,这种由华侨兴起和传播的特殊文化被称为华侨文化。华侨文化虽然形成于海外,但其源头或者根子仍是中华本土文化。岭南是著名的侨乡,所以华侨文化是珠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和在海外的延伸。华侨文化拥有内地文化欠缺的许多优势,包括反映近代西方文化的重要成果、信息灵通、更新快,以及经济基础雄厚等。华侨文化通过各种方式注入珠江文化,不但给它增添新的血液和养分,使之更有活力,而且也加强了它的开放性。故梁启超曾说过:“广东人旅居外国者最多,皆习见他邦国势之强,政治之美;相形见拙,义愤自生”。又说“广东言西学最早,其民习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这说明近世广东具有爱国和开风气之先的文化特点。一部中国近代史因为有了华侨的参与,才上演得有声有色、波澜壮阔,也表明珠江文化的开放性离不开华侨文化参与。

近年改革开放,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地,珠江文化的开放性也由此变得更加宽广和深入。这已见于上述珠江文化多元性在当代广东展现的多姿多彩风貌。而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竞争和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文化的竞争。为适应这种竞争,珠江文化必须现代化,即应发展为一种创新而不是守旧、前进而不是停滞、高雅而不是粗俗、开放而不是封闭的文化;这样珠江文化不仅是具有全国性,而且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为此,珠江文化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开放性也势在必然,不可逆转。



(原载香港《中国评论》月刊2002年4月号)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