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章 乡土风情
第一节 锣鼓柜巡游
宋朝年间,一驿丞背着关公灵牌来到南方供职,把关公供奉于驿站内。乡民们敬重关公的忠、义、仁、勇等精神,纷纷到驿站拜祭。当时,江尾(均安)是海洋边陲,深受海浪之苦,于是又供奉都督平浪晏公候王,以祈神灵保佑乡民水途平安。
到明万历末年(公元1619年),在均安三华村鳌峰山麓建帝王古庙,同祀关公与侯王。到清代咸丰元年,由附近五条村筹款扩建帝王古庙,故称“五股庙”。自此,香火鼎盛,善男信女到庙拜祭络绎不絶。五股庙理事会决定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日至十二日为庙会之期,关帝侯王在十三乡(均安)巡游九天,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祈驱邪消灾,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各村组织人力、设备、帅旗、罗伞、锣鼓柜、八音等,务求阵容浩大,以壮声威。十三乡的乡民积极响应并筹备。锣鼓柜就此产生了。两年后,人们觉得农历五月是雨季之期,影响庙会的举行,于是将活动改为农历九月初四至十二日举行。
锣鼓柜。敲击乐器悬挂或安放在一个特制的架框上,架框或雕龙刻凤,或雕奇禽异兽,栩栩如生。由几个彪形大汉抬着,这叫锣鼓柜。
帝侯二圣出巡,盛况空前。仪仗队伍仿效古代帝王出巡的形式。由敲响十三下的头锣开道,领头的是上书“三军司令”的大旗,有三丈高,在风中飘忽,发出霹霹啪啪之声,非常威武,无数彩旗迎风飘扬,色彩鲜艳,红緑相间,好看至极。接着十多个牌匾高举,上刻着“污秽勿近”、“肃静”、“逥避”、“威武”等字样。全是黑衣黑裤,腰系红绸,步伐整齐有力,真是威风凛凛。接着是“八宝”队伍,他们也是黑衣黑裤,胸前贴着偌大的“兵”字,背后贴着偌大的“勇”字,肩上扛着“军刀”、“金瓜”、“斧 ”等。接着是二十多个大罗伞,这些罗伞五颜六色,全是刺绣,上有“百鸟朝凤”、“八仙过海”、“麻姑追舟”,镶有很多小镜子,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金碧辉煌。罗伞手服装统一,雍容华贵,他们穿戴古装服饰,浑身穿金戴银,以演示富有。接着是侍卫队伍,他们头戴高帽子,穿着黑衣黑裤,手执棍棒,不时高呼“威武”。由八个膀圆腿粗、臂如藕节的青壮抬着,是关帝、侯王端坐的两乘銮舆,銮舆有节奏地上下颠动。紧接着是抬着铜香炉、香案的队伍,行香的队伍,全是妇女,她们头戴大小统一的草帽上插着黄皮树叶,身穿花衣,下系红裙,甚显端庄典雅,手执燃香。
十三乡的锣鼓柜队伍,按安排的先后顺序行进,共有三十多支队伍,每支队伍前面都有一支大帅旗,两丈高。顶有多个五颜六色的绒球,旗身绣有“花”、“草”、“鸟”、“兽”及乐社名称,镶有无数小镜,在阳光的反射下,闪晴耀眼,由一个虎虎生威的青壮举着。有好几个罗伞,十多支彩旗,跟着的是锣鼓柜,由四个人抬着,一边行进,一边按锣鼓谱敲锣打鼓。后边两人抬着食箱,装载食物。一大班吹的、弹的、唱的,一派鼓乐喧天,好不热闹!
游行队伍足有几里长,一路上香烟袅袅,爆竹声声,锣鼓阵阵,歌声悠悠;一路上乡民两旁站立,争相观看游行队伍。各家各户在路旁或门口摆设金猪、鸡鹅、糕点、生果、茶水等迎驾,并招待行人。在那晴天万里、碧空如洗的秋天,更显得热闹非凡,分外高兴。
帝侯而圣巡游共九天,巡绕十三乡。路线是:初四起驾,出三华,经豸浦、上村,到福岸,在张氏大宗祠歇宿;初六起驾,离沙浦,经豸浦,入菱溪,在陈家祠歇宿;初七起驾,离菱溪,经太平圩和南面,入村外,在冯氏大宗祠歇宿;初八起驾,离外村,经渡江,入矶头,在李家祠歇宿;初九起驾,经桥头,入沙头,在黄氏大宗祠歇宿;初十起驾,离沙头,入仓门巷心,在李家祠歇宿;十一起驾,到仓门土庙,在松隐欧阳公祠歇宿;十二起驾,离仓门,经均安圩,入三华,回銮古庙。
帝侯二圣出巡,旅居海外的亲人,纷纷回乡参加庆祝活动,都加入游行队伍。乡民们都不怕辛劳,以参加活动为荣。
帝侯二圣出巡的九天中,整个均安喜气洋洋,热热闹闹,欢欣鼓舞,大大增加消费量,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为和谐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节 曲艺之乡
均安镇,是中国曲协最早命名的“中国曲艺之乡”之一。在该镇8.6万常住人口中,近六成是曲艺爱好者。
史料记载,均安曲艺可溯源到清代道光年间民间盛行的八音锣鼓柜巡游。其时的均安各乡普遍有在农历九月举行锣鼓柜巡游的习俗,锣鼓柜上摆设各式乐器,一路巡游一路吹打,每到一乡夜宿就落脚“开局”,为乡民表演。久而久之,由锣鼓柜巡游演变而成的曲艺在均安大地生根发芽,开出艳丽奇葩。到上世纪中叶,均安曲艺声蛮省港,一大批名伶名家相继涌现,广东戏曲界“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有“生纣王”之称的罗家权、有“打锣树”之称的罗家树、粤曲四大唱腔之一“虾腔”的创始人罗家宝等就是当中的佼佼者。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均安镇委、镇政府把曲艺定位为渊源深远的特色文化,将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以“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指引加以重点扶持。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又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赋予了曲艺引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文化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使命,均安曲艺由此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期。
1992年,均安镇戏剧曲艺协会成立,开启了曲艺发展组织化的先河。继而,戏曲分会如雨后春笋般扎起。截至2005年,16个分会已覆盖全镇13个村(居),仓门、沙头、太平三个村(居)分别有两个分会,此外的家庭“私伙局”更是多如繁星。镇曲协和分会共拥有会员600多人,其中近30人为省曲协会员,10人为中国曲协会员。为促进曲艺活动的常规化开展,镇、村(居)两级为镇曲协和每个分会配备了条件优越的活动室,在公共场所建成了一大批文化广场和表演舞台,又给曲协和分会拔付了运作经费。地处水乡深处的天连村,村委会和福委会还牵头成立了曲艺基金,筹集到40多万元支用于支持分会的长远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镇、村(居)两级每年用于曲艺事业的经费达150万元。
活动是均安曲艺的灵魂,分会是活动的载体。每个曲艺分会每周都有固定的活动时间,一些活跃的分会一年的活动时间甚至超过300个夜晚。每逢喜庆节日,镇曲协和各分会自觉或受邀,把“开局”搬出广场、摆上舞台,让曲艺大餐与众分享、与民同乐。豸浦分会每年都组织会员排演折子戏,目的就是迎合公开演出的需要。镇曲协和各分会纷纷开展“引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活动,通过与兄弟镇(街)以及江门、中山甚至香港、澳门等地曲艺团体或个人进行相互走访交流,在加深情谊之余,亦为均安曲艺的健康发展开辟了取长补短、相益进步的广阔空间。均安镇委、镇政府对曲艺重视有加,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几大节日都举办曲艺雅集、曲艺汇演、“凫洲杯”曲艺大赛等规模大、档次高的曲艺活动,致力营造曲艺事业持续兴旺的兴奋点。值得一提的是重阳前后。除了镇曲协和分会的公开活动后,省内的粤剧团体纷纷受各村(居)之邀莅临演出为敬老助兴,曲艺活动达到了一年当中的顶峰期。仅2007年重阳期间,均安镇举办的大型曲艺演出活动就有60多场次,受惠的群众达8万人次。
面对现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多样,年逾百岁的曲艺如何继续稳守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又如何融入现代社会,赢得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喜爱呢?均安人又一次祭地创新大旗。为培育新型曲艺人才,均安镇文化站从1998年开始,连续11年在暑假开设曲艺培训班,共培训30岁以下的曲艺新秀800多人次(今年的第十一期培训班有培训学员70多人)。2005年开始,文化站又将培训班办进了天连小学,使曲艺培训常年化,参加的学生近100人次。这些曲艺新人当中,有4人跻身广东省曲艺“明日之星”、1人成为“佛山市粤曲十大唱家”,5人成为“顺德区粤曲八大唱家”和“十大唱家”,1人入读中国曲艺演艺学院,另为广东粤剧学校输送了学员11人,为省、港、澳粤剧曲艺团体输送人才10多人。为实现曲艺作品的推陈出新,均安镇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文学曲艺创作大赛,充分调动了曲艺创作人才的积极性,累计涌现出《明珠还我掌》、《凫洲河畔觅春归》、《长城抒怀》、《延安颂》、《诚信颂》等近60首既带传统韵味又富时代气息的新作。为拉近曲艺与年轻一代的距离,均安镇又在活动中鋭意寻求突破,近年举办了青少年曲艺大赛、青少年曲艺荟萃晚会、曲艺新作演唱会等形式新颖的活动,一举扭转了曲艺过往被称为“伯父戏、伯母戏”的旧印象,掀起一股曲艺活动创新求变的风潮。
有传统积淀的丰厚底藴,又有创新因子的蓬勃涌动,“曲艺”这个文化品牌被刷新为最具均安特色的闪亮名片。1992年,均安为广东曲艺界赢得了“万家灯火万家弦”的美誉。1996年,均安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文化之乡”。1999年,中国曲协授予均安“中国曲艺之乡”称号。2000年,中国曲协工作现场会在均安召开,这是中曲协首次在一个镇级单位召开年会,“均安现象”向全国曲艺推广。2006年,广东省首届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选拔赛在均安举办并永久落户均安,均安同时被省曲协命名为全省首个“广东省曲艺人才培训基地”,热心人士欧阳国兆先生被省曲协聘为名誉主席。同年,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广东赛区选拔赛在均安举行,罗家宝青年粤剧团落户均安,顺德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把均安命名为“顺德区民族民间文化培训基地。2007年,艳阳天粤剧团落户均安天连,成为均安镇第二个专业粤剧团。2007年,顺德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区教育局和把天连小学命名为“顺德区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
多年来,均安镇曲协先后代表省、市、区参与各项演出活动,把“均安曲艺”的名片广为播发。1992年,少年乐手欧阳剑云入选中国少年艺术团,远赴土耳其参加国际少年艺术表演;1994年,镇曲协组成的农民乐队代表广东赴京参加中国社会发展成就展演出;1996年,代表顺德到浙江省绍兴市参加全国十强县(市)文艺精品展演;1998年,赴南京参加全国戏曲雅集荟萃演出;2001年,进京戏参加庆祝建党80周年“金曲豪情”顺德曲艺专场演出;2003年,参加了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的中国曲艺荟萃·曲唱雅集;2006年,均安曲艺新秀在各大赛事掀起了争金夺银的高潮,12个省级以上奬项花落均安,其中黄锦玲勇夺全国少儿曲艺大赛铜奬,欧阳子文、镇曲协乐队获得广东省“曲协杯”曲艺大赛金奬。同年,省曲协在均安举办了首届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选拔赛,均安6名选手参赛,两人跻身十大“明日之星”行列 “明日之星”李彩鸿被省曲协推荐免费入读中国曲艺演艺学院,成为佛山市入读该学院的第一人。2007年,黄锦玲入选第二届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欧阳子文、黄振文获首届广东省曲艺大赛第一名、欧阳秀明获第三名。
进入2007年,呈现在“均安曲艺”面前的是大道朝阳般的壮阔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