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章 历史名人



  

  第一节  明、清时期人物

  胡杰——均安豸浦人,雍正进士,官至翰林。干隆十二年(1748)因得罪权贵被黜,乃携眷南归,在豸浦村丽泽书院主讲。着有《槐园集》。

  胡亦常——均安豸浦人,胡杰之子。诗人。字同谦,号豸浦。亦常幼年丧父,资质聪敏,记忆力强。5岁时随父南归,到家后即能把沿途名山大川向祖父历历陈述。亦常才思敏捷,情动于中,发为诗词,心裁别出,娓娓动人,少年时才名已倾动远近;青年时代更以卓尔不群的才华,形成自己作品特色。时人把他跟本县张锦芳和钦州冯敏昌称为诗坛的“岭南三子”。当时著名诗人钱晓征认为亦常的诗“妙语天成,能于南国诸子外自成一家。”《粤东诗海》称道他的诗作“敏妙高超”。亦常在各诗体中,特别以五言出色。

  亦常学习勤奋刻苦,不恃天分。他不仅诗词出众,还写得一手娴熟的章草。他很重视朋友间的切磋,跟本县名士张锦芳、张锦麟、黄丹书、欧阳芬等往来甚密,互相启益。

  亦常性格温厚坦诚,不抱世俗末节,事母至孝,对友亲如手足。有一次,他外出访友,误搭别船,上岸后无地投宿,信步入村至一村塾,跟塾师谈得非常投契,竟留连数日始别。

  亦常厌恶八股文,故屡试不第,干隆三十年(1771)他已28岁才中举人。他的房师李文藻很爱他的才华,在京试时把他举荐给当时大学者、文学家钱大听和纪晓岚,钱、纪两人也很器重他。亦常下第南归时,恰与当时著名思想家、学问家戴东原(又名戴震)同舟,朝夕相处,深得戴学问的宗旨精华,便详细钞録戴所着的天文律历书稿,以便回家深研。岂料时值盛着,亦常多吃了瓜果而得病,死于旅途中。亦常去世时年仅30岁,他的遗腹子出生不久也殀折了,亦常妻也没有再立嗣。亦常死后,钱大听深为悼惜,为他写了墓志铭。

  亦常的诗作被辑为《赐书楼诗集》两卷。艾步村乡民为纪念亦常,在村口建立牌楼,上刻“豸浦”二字,后将村名改称豸浦,牌楼至今尚存。

  欧阳显——均安三华人,字昌绪,又字晦岩。书法家。生活于干隆年间。显自幼酷爱书法,考取生员后便专心精研自晋朝至宋代各大家法帖。他善于揣摩领会,以楷书和行书称着,声誉鹊起。求书者日益增多,他索性移居广州以鬻字为生。省会名流并不因显地位寒微而轻视他,争相购藏。

  欧阳显的摹仿字迹足可与古帖乱真。当他极度贫困时,便伪造一两幅出售,人们无法辩认。他的挚友张锦芳几经辗转购得黄文节墨迹一卷,欣喜异常,带给欧阳显共赏,谁料竟是欧阳所制的膺品。当时以鉴别著名的收藏家布政使吴俊,用高价向显买得古帖一卷,爱不释手,反复鉴赏。数日后,吴偶然发现帖上有微小弱点,引起怀疑,便请显到寓所细问古帖来历,显诡称是先世所藏。吴俊笑说:“如此说来,不但先生受骗,连阁下先世亦受骗。”显如实相告,吴不禁叹服。

  显秉性疏爽,不事积蓄,收藏名家墨迹之癖至老不改,耗费甚巨,因而一生都在清贫中度过。

  李文田——均安上村人,小名胜儿,字若农,又字仲约、畲光,谥号文诚。父吉和,在佛山经商。文田自幼随父生活,在南海县何铁桥先生处就学。他聪明颖悟,颇得师、生喜爱。文田14岁时丧父,家境日窘,掠辍学,铁桥先生力留资助,文田益勤奋。18岁应县试,被知县郭汝诚拔置首名,并聘入衙内教自己的儿子。咸丰六年(1856)中举人,九年(1859)中进士,同年殿试取为一甲第三名(即探花)。

  文田历任翰林院学士,国史馆纂修,各省乡主考、学政、会试副总裁,内阁学士,礼部兼工部右侍郎,入值南书房等官职。他为官正直,但政治态度保守,曾多次阻止康有为上书变法。同治十三年(1874)慈禧想修复圆明园,文田力谏阻止。后又抗疏弹劾大学士叶赫那拉·瑞麟贪污舞弊。是年秋,文田奉旨南归奉母,在我县生活的11年间,除主管惠济义仓和主讲凤山、应元两书院外,先后为我省办了几件大事:光绪三年(1877)和五年(1879)接受广东总督刘坤委托,主持清远石角围和三水大路围的修筑工程,他设法捐募巨款,解决了筑围经费;光绪八年(1882)法越战争爆发,他奉旨偕同龙元禧督办广东团防,主持局务,规划筹置很有法度,被张之洞和彭玉麟赞赏;中法战争时,谅山前线吃紧,刘永福缺粮求援,文田迅速筹到巨款解窘,并与张之洞合同推荐老将冯子材出守镇南关,重创法军,迅速扭转战局。

  文田晚年忧国之心更趋热切。光绪二十六年(1894)兼署工部右侍郎时,对官场上营私舞弊现象极为愤慨。他大力进行稽查整顿,不避权贵。是年九月,日军攻陷朝鲜,直逼辽东半岛腹地,清军节节败退。文田上疏提出当时礼亲王世铎“才具平庸”,“处于疏远之地而怀疑畏”,主张起用恭亲王奕。11月辽南陷落,举同震动。文田受命特派团防大臣,负责保卫京城。与文田共事的五城御史担心械少兵单,难以战守。文田慨然说:“大臣卫国,焉虑逃难?万一不测,南海子桥边乃殉国之所。”不久,值慈禧60大寿,文田上疏奏清:庆典不宜过分铺张。翌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朝中有人主张增税以偿赔款。文田竭力抗争,说“税民偿倭有五不可……”。继而又抗疏反对李鸿章裁湘用淮的军事做法,指出“兵权忌一家,骄兵难独任。湘淮并崎,朝廷不宜有所偏重,致灰海内忠愤之气,以启奸雄轻侮之心。”奏疏上呈后,亲友皆为之担忧。文田凛然表示: “国家多难之秋,只顾自身而不思进尽忠言者,焉得为人臣。”同年冬,文田奉命管理三库事务,连日冒严寒外出查库,感染风寒,喘病大作,12月6日逝于官邸,年62岁。

  文田生平不置产业,薪俸除养家外,全数用以购求秘籍碑帖;公余治学甚勤。着有《元秘史注》、《塞北路程考》、《和林金石条》、《西游録注》、《双溪醉隐集笺》、《四库提要进书表注》、《撼龙经注》等作品。他所作诗词每不留稿,故世传甚少。文田字迹现留在均安的有仓门梅庄祠横额石刻和绍德堂木匾;新会白藤坛岭山祖坟墓志铭碑刻。文田旧宅在广州市西关多宝坊,现在仅存“泰华”书轩,内藏有《泰山刻石》拓本。

  李文田传世作品较多,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他写的《楷书轴》、《楷书八言联》、《行书七言联》、《隶书四屏》、《书画团扇》。广州美术馆藏有他画于同治庚午年(1870)的《仿李营丘笔法团扇》,《与苏六朋合作风景人物扇面》、《楷书轴》、《楷书八言联》、《隶书六屏》。

  欧阳鼐——均安仓门人,字剑南,咸丰丙辰(1856)科进士,官至工部主事。是《顺德县续志·周志》第九区资料采访员之一。

  欧阳溟——均安三华人,字鲲池,贡生。咸丰四年(1854)同仓门村欧阳鼐的父亲欧阳信共同倡建均安圩。咸丰九年倡建三华至均安圩的梅园石路。着有《味园诗草》、《梅鹤巢诗草》、《宋史乐府》、《海鸥巢集》等作品。

  何贯廷——均安星槎人,生员。《顺德县续志·周志》第九区资料采访者之一,奎福寺民国二十年重修碑记作者。

  何子高——星槎人,同治丙寅(1866)岁贡。着有《梅园诗集》。

  欧阳璇——均安仓门人,同治戊辰(1868)武进士,授花翎侍卫。

  罗铭钊——均安沙浦人,同治举人。

  李文冏——均安上村人,字属南,李文田弟。同治顺天榜举人。

  欧阳蕙——均安仓门人,光绪举人,授曲江县训导。

  黄玉绍——均安沙头人,光绪举人。

  欧阳笙——均安仓门人,武举人,授西炮台千把总。

  

  第二节   武打巨星——李小龙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英文名布鲁斯·李(Bruce Lee),生于美国三藩市,童年和少年是在香港度过的。李小龙幼时身体非常瘦弱。他父亲为了儿子的体魄强壮,在他7岁时便教其练习太极拳。李小龙在13岁时跟随名师叶问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并在家中设一座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此外,他还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拳种,为后来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小龙的父亲是当时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李海泉,其祖居位于均安上村。李小龙自幼好武,经过自己的勤学苦练,自创了身心与拳术合一的“截拳道拳法”。1958年移居美国后设武馆授徒,1973年心脏病突发逝世。李小龙被誉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而饮誉世界,曾获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名家”称号,中国武术协会颁发的“武术电影巨奬”,《时代》杂志的“二十世纪的英雄与偶像”。李小龙电影事业成名作是《唐山大兄》,其后相继主演了《精武门》、《龙争虎斗》、《猛龙过江》、《死亡游戏》等。

  全世界有数以百万计的小龙迷,他们在李小龙生活过的香港、美国疯狂地搜集一切关于这位传奇人物的资料。而在中国内地,顺德均安有我们惟一能够缅怀“功夫之王”的地方,那就是——李小龙祖居。它是一座青砖青瓦的普通民居,屋高4米,一厅两房,面积只有51平方米,隐藏上村婉转曲折的小巷里,显得慵懒而又闲适。屋中的摆设简单而又耐人寻味,几十张李小龙的资料图片、一张古老的床……在李小龙的祖居,你可能会寻不到“功夫之王”的内幕信息,你也可能会失望地十分钟就游遍这弹丸之地,但你的心中却十分容易衍生一种和传奇的贴近感:矫健的身手,凌厉的拳术,像一阵旋风、一道闪电般呼啸而至,刹那间将敌人打翻在地……到现在为止,这里已经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二十万人之多。

  

  第三节  粤剧名伶

  李海泉(1898-1965年)——原名李满船,光绪二十八年2月18日出生于顺德江尾(即现今均安上村)。著名粤剧丑生、小生演员,著名武术家李小龙父亲。

  李海泉的父亲李震彪早年从事镖师工作,晚年退休回到江尾转行打短工维持生计。为减轻生活负担,李震彪安排两个儿子李满甜和李满船到当时佛山有名的酒家笑尘寰茶楼(现改为百货商店)当学徒。在这里,李满船终于遇到一个能改变他一生的粤剧名伶小生奕。

  在得到父母的同意后,李满船正式拜小生奕为师学戏。小生奕为他起了一个艺名叫李海泉。20世纪20年代末在新中华班任小生,同班主要演员有靓东全、少新权、肖丽章、白玉堂等,主要演出剧目有《锦毛鼠》、《罗通扫北》、《夜渡芦花》等。20世纪30年代在永寿年剧团任丑生,以擅演反映社会基层人民生活的“烂衫戏”而着称。他多才多艺,武丑、网巾边、二花面均表演精到,尤以担纲演出《打劫阴司路》、《烟精扫长堤》而闻名剧坛。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李海泉和廖侠怀、半日安、叶弗弱合称“粤剧四大名丑生”,他的表演幽默含蓄,唱腔雄浑质檏,深为粤剧观众所称道,在海外演出,也广受华侨观众的欢迎。

  后来他到白玉堂担纲的兴中华剧团任正印丑生,主演名剧《乞米养状元》,轰动香港艺坛,该剧与薛觉先的《花染状元红》、陈锦棠的《状元红》、廖侠怀的《本地状元》,合称“四大状元”戏,传演不衰。1945年之后,成为锦添花剧团的台柱之一,担纲演出《三盗九龙杯》、《铜网阵》、《两个烟精扫长堤》等名剧。李海泉曾和永寿年班开戏师爷陈铁军合编新剧《断崖飞絮》,千里驹在剧中饰演一个历尽艰险的少女,于断崖上悲歌一曲,诉说自己坎坷的身世,令满座观众齐洒同情之泪。他还与薛觉先合作演出《大闹梅知府》等剧,参加《十年人事几番新》、《七字奇冤》、《红粉军师》、《情蝶灵鹣》、《望夫化石》、《爱妻剑化吴宫春》等剧目的演出。

  李海泉于1958年退出舞台,1965年病逝于香港。他的其中一个儿子是著名国际武打电影明星李小龙(李振藩),另一为著名演艺人李振辉(森森的丈夫)。

  罗家权(1904-1970年)——原名罗仕干,均安沙浦人,罗家英的父亲,家中排行第八,行内尊称“八叔”,著名粤剧丑生。早年,罗家权曾经拜上海京剧名净刘奎官为师,学习如何演活纣王。后来,他与冯镜华、秦小梨、冯少侠等名伶组织大龙凤戏班,幷且与秦小梨合演的一出名剧《肉山藏妲己》,被誉为“生纣王”。在带领“人寿年”的时候,曾演出著名粤剧《龙虎渡姜公》。除了表演粤剧外,还拍摄《包公夜审郭槐》、《危城鹣鲽》、《风火送慈云》、《火葬生妲己》等粤剧电影。1949年,带着罗家英往香港定居。1984年,他远赴旧金山再次与秦少梨合作演出。著名剧目有《七气苏秦》、《龙虎渡姜公》等。

  罗家树(1900-1972年)——原名罗炳生,均安沙浦人,罗家宝的父亲,著名粤剧乐师。他幼年便在乡间跟随“锣鼓柜”(民间礼仪乐队)习练打击乐,十二岁拜大锣达为师,进一步精练打击乐技艺。学成后加入粤剧戏班“棚面”(乐队),先在环球乐班打大锣,后逐步跃升为“掌板”(鼓师),先后在各个粤剧名班与著名演员朱次伯、千里驹、白驹荣、白玉堂等合作多年。由于他掌板的手法娴熟,打鼓的槌头重,年轻记忆力强,熟记各种牌子曲调,20世纪30年代中,被薛觉先领衔的觉先声剧团聘为掌板。他积极参与薛觉先对粤剧打击乐的改革,在演出伴奏时掌板准确灵活,同演员配合得当,无论文场还是武场,都表现得十分出色,为薛觉先的“薛腔”和薛派名剧增色不少,因而在同行中享有声誉,人称“打锣树”、“打锣王”、“打锣状元”。中年以后,注意培养青年鼓师,经他栽培而成名的有邓细、叶荣昌、陈粲等。他的儿子罗家宝,也是经他苦心培养、严格要求,从而在唱功方面卓有成就的著名演员。

  罗家树一生注意搜集收藏粤剧牌子、锣鼓资料,但并不自秘居奇。当1962年广东粤剧传统艺术调查研究班公开征集资料时,他把所藏稀本无私奉献,该班根据他所提供的资料,整理编印了《思凡》、《和番》、《封相》、《弹词》等多套完整的牌子谱和锣鼓谱,罗家树为粤剧传统艺术的发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罗家宝——生于1930年,均安沙浦人,家父罗家树是著名的掌板师傅,叔父罗家权是著名的粤剧演员,香港粤剧演艺名人罗家英是他的堂兄弟。罗家宝自幼生于戏剧世家,从小受到了粤剧的熏陶,对前辈薛觉先、桂名扬、白玉堂等的名家的唱法非常熟悉,并博取各家之长,结合个人条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虾腔”。他12岁开始投身粤剧戏班,至今已经入行足足60年了。罗家宝最初是唱小生,善于文戏。1954年,他从新加坡回到祖国,凭演一套《柳毅传书》赢得了观众的赞赏,因而他独特的唱腔——虾腔不胫而走。

  虾腔是据罗家宝的乳名而取的,是粤剧艺术长河中的一种新创造新成就,深得戏迷的喜爱。如今,只要有粤剧的地方,就有虾腔的身影。据省粤剧院著名剧作家潘邦榛介绍,虾腔的形成,是罗家宝博采了薛觉先、白玉堂、桂名扬等名家之长,又从自己的声音条件出发,扬长避短,多方探索,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独创一格的唱腔,后来得到了京剧大师俞振飞等名师的指点而更臻成熟,其特点是音色甜润,叮板稳实,低音区音质厚实,共鸣强烈,行腔不事雕饰,不求花哨,酣畅自然,韵味醇厚,于檏素中闪现华彩,易于学唱与传唱,所以直到现在仍是最流行的粤剧唱腔流派之一。

  罗家宝不仅独创了虾腔,同时还塑造了一系列的粤剧人物形象。在凭藉《柳毅传书》中的柳毅一角成名后,罗家宝并没有停止对艺术的追求,而是在“文革”10年后,敢于挑战自己,从小生转攻官生,饰演了《血溅乌纱》中的清官严天民、《袁崇焕》中的主帅袁崇焕、《梦断香销四十年》中的陆游,在粤剧人物长廊里留下了一群印象深刻的艺术人物形象。这次转型的成功再次大力度地把虾腔推向了海内外。

  罗家英——原名罗行堂,均安沙浦人,著名粤剧文武生。出生于粤剧世家,八岁开始接受父亲罗家权的基本功训练,唱功、做功的知识和技能,师承伯父罗家树和叔父罗家会,从艺过程度中又先后拜在粉菊花、吕国铨及刘洵门下,还曾经拜著名京剧武生李万春为师。由于他夙有家学渊源,师出名门,自己又痴迷粤剧,勤学多思,所以学得一身优异的演艺本领,唱做俱佳,能文能武,可演正剧悲剧,又善演谐趣喜剧,既会粤剧传统表演,又勇于进行粤剧的创新实验,近年更在舞台、银幕、荧屏三方天地尽力展现其演艺之所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