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六节 气象小百科
●气团
指一广大之空气体,在地球表面某一特殊地区(即气团源地),停留一段 相当的时间,其整个水平方向,在同一高度各点,空气之温度、湿度等物 理性质均颇为一致,则称此一广大空气体为气团。
气团可依其源地纬度之高低,为大陆或海洋而分类,例如极地大陆性气团 ,热带海洋性气团,又可视其离开源地后,与所经地面之热力交换情形而 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气团本身冷于所经之地面者称为冷气团,例如冬季
源自西伯利亚之气团,即为大陆性冷气团。当其南移至台湾之后,往往使 台湾地区在短短24-48小时内气温骤降,变成严寒天气,此即俗称寒流。
●锋面
性质不同之冷暖两气团相遇时,其交界处为一不连续面,称为锋面。在锋 面两侧空气性质,诸如温度、湿度、风、天气等通常均有明显的差异。实 际上锋面为过渡地带,其宽度通常有数公里以至数十公里不等,而锋面与 地面相交之地带称为锋。
当冷空气前进,迫使暖空气后退而取代暖空气原有位置,则此时之锋面称 为冷锋,反之则称为暖锋。当冷暖气团势均力敌以致使锋面呈滞留状态,此时之锋面称为滞留锋。
●低气压与高气压
在气象报告中,经常可以听到低气压及高气压这两个名词。所谓低气压是指一地之气压低于其四周者称之,反之则称为高气压。换言之气压之高低 是相对的,犹如群山间之山峰与山谷。
气象人员每日将来自世界各地气象站,同一时间所观测得之气压值,填在 标有测站位置的地图上,然后把气压数值相同之测站以铅笔线连接起来即 成等压线,由等压线所构成的图称为天气图。从天气图上等压线配置形势 ,即可对地球表面上高低气压的位置及分布情形一目了然。
一般所指之低气压均发生在中纬度温带地区,它是由两种性质不同之冷暖气团相会后,在气团之交界面(即锋面)上产生波动而形成。低气压之发展过程,可分为初生期、成熟期、衰老期及消灭期等四个阶段, 其平均生命史约为一星期左右。
在北半球因地球自转及地表摩擦力关系,环绕低气压之气流呈反时针方向,而偏向低压中心流动,因为气流不断地从低压区四周向中心区集中,致使低气压中心附近的空气被迫上升,此时其所含的水汽会遇冷凝结而成云致雨,故通常在低气压区内之天气都不佳。而高气压环流都呈顺时针方向,空气由中心向外流,造成中心区附近上空之空气下沉。
●冰雹
冰雹是在对流云中形成,当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若随着 高度增加温度继续降低,达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凝结成冰粒,在它上升运动过程中,并会吸附其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长大,直到其重量无法为上升气流所承载时即往下降,当其降落至较高温度区时,其表面会融解成水,同时亦会吸附周围之小水滴,此时若又遇强大之上升气流再被抬升,其表面则又凝结成冰,如此反复进行如滚雪球般其体积越来越大,直到它的重量大于空气之浮力,即往下降落,若达地面时未融解成水仍呈固态冰粒者称为冰雹,如融解成水就是我们平常所见的雨。
●龙卷风
在大气之中,龙卷风是一种小范围,威力很强且极具破坏力的空气旋涡, 其直径由数十公尺至数百公尺不等,平均而言约 250公尺。自远处看,它状似一暗灰色的漏斗或象鼻,自云底向下伸展至地面,整个漏斗状云柱本身绕着一近似垂直的中心轴呈反时针方向急速旋转,同时向前行进。云柱有时在空中逥荡,有时降低及于地面,所经之处常造成严重灾害。龙卷风路径的长度,平均在 5 到 10 公里之间,然而亦有长达 300 公里的纪録;龙卷风的寿命有些不到一分钟,但有些则可维持数小时,平均历时约不到十分钟。
因为龙卷风所伴随的风力太强,普通测量风速的装置无不被摧毁无遗,所以很难得到可靠的纪録。根据建筑物的损坏程度,以及飞扬物体的打击力来估计,其风速大致在每秒 100 公尺左右,甚至可能到达每秒 200公尺以上。就历年来侵袭台湾强烈台风来说,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亦极少超过每秒80公尺者,足见龙卷风威力之大。
龙卷风的成因迄今犹未澈底明瞭,它们大都发生在强冷锋和飑线(锋面前雷雨带)附近,亦有伴随飓风出现。台湾在春夏季亦偶有龙卷风发生,所幸因其范围小,路径短,很少造成重大灾害;但在美国中西部龙卷风则为一严重天然灾害。因为龙卷风常成群出现,挟带强风且所经之处气压突然猛烈下降,所以具有非常强烈可怕的破坏力。
●焚风
焚风为一种出现在山脉背风面之乾热风。
焚风发生的原因系因与山脉走向垂直之气流,受到高山阻挡,被迫抬升而冷却( 空气每上升一百公尺气温约下降摄氏 0.65度),空气中的水气因而在迎风面上空凝结成云降雨,待气流翻越过山岭,在背风面下降时,已变成乾燥空气,此时因空气被压缩而增温( 每下降一百公尺气温就上升摄氏1度 ) ,当其降至地面时,温度比原地面的空气温度高许多,形成一股乾热风称为焚风,在台湾俗称火烧风,其它地方则有不同的名称,如美国落基山之钦诺克(Chinook),阿尔卑斯山之焚风(Fohn)。
根据上述原因,当有台风或低气压在台湾北部通过,吹强劲之西风时,常在台东一带发生焚风。
●雾
雾是由一种肉眼不易分辨,极细微而密集的水滴所组成,它是悬浮于近地面的空气中。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定义,有雾时水平方向之能见度必须不足一公里。
通常人们对雾和云的区别不太清楚,以最通俗的比喻,云是出现在天空,而雾是发生在近地面,所以雾也可以说是地面上的云了。不过它的成因和云不一样。
雾的形成因素相当复杂,依其成因大致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锋面雾、蒸气雾、上坡雾等。在台湾地区来说,以辐射雾及平流雾最为常见,在冬春季发生的机会最多。
辐射雾大都发生在冬天,晴朗无云的夜晚,当风很微弱,地面空气相当稳定,且含有充分水汽时,由于地面迅速之散热作用,使低空中之水汽冷却而凝结成小水滴,浮游于近地面空气中而造成。这种雾通常等到太阳出来后,地面温度逐渐回升,使空气又回复到未饱和状态时,雾即开始消散。 一般人都以为辐射雾是晴天的预兆,其实就是因为晴天,才有辐射雾,雾散了当然依旧是好天气。
平流雾的形成和空气水平方向之流动有关,当暖湿空气流经较冷之海面或陆地时,其低层空气因遇冷而凝结形成雾。只要风向和风速适宜,一经成雾,往往能持续一段相当长时间,除非风停止,或风向转变,使暖湿空气来源中断,雾才会消散。
锋面雾是发生在锋面附近,当冷空气位于近地面之低空,而自云端下降之遇冷凝结而成雾。
平流和辐射两种物理过程亦可相辅相成,造成所谓之平流辐射雾。在冬末春初,台湾西部,当日间受海风影响,暖湿空气由海面流入(此即平流作用),到入夜以后,因辐射冷却,很容易产生此种平流辐射雾,当此种雾发生时,往往会使能见度降低到一百公尺以内,对交通安全危害甚大。在高速公路沿线,如林口、三义一带容易出现浓雾,初步探究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由于平流辐射作用所引起,另一是因其所处地势较高(属台地),由于地形关系,在山洼处当有低云移入时,即变成雾,实际上是我们在平地上所常见,浮游在山腰间的云。
●台风
台风的生成原因:
在热带海洋上,接近海面的空气因为受太阳照射而温度较高,使海水蒸发的水汽也增多。因为大量水汽散布在空气中,所以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这种温湿空气因为温度高而膨胀,因为膨胀而密度减小,加以赤道附近风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产生上升现象,同时四周之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空出来的空间,然后再受热上升,如此循环不已,就是所谓对流作用,终必使整个气柱成为重量较轻、密度较小之空气,这就形成了一个所谓热带性低气压。在夏季,因为太阳直射于赤道以北地区,来自南半球之东南信风侵入北半球而转成西南季风,和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相遇,更迫使辐合带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方向不同,秉性不同,相遇时造成扰动产生旋涡。
这种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相遇所造成的扰动,和对流作用相辅相成,使已形成为低气压之旋涡继续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气流动更快,风速加大,于是台风初步形成。
●落山风沿坡俯冲
在冬季,当东北季风盛行的时候,位于台湾南部的屏东枋山、枫港至恒春一带,常出现持续性的异常强风。如1987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至十二月一日,在强烈寒潮侵袭下,恒春地区连续刮了四天的强风,其中在二十九日最大风速曾高达 37.2 m/s(相当于 13级风),电线杆被强风吹倒,造成区域性断电及断水,七成以上农作物不是倾倒,就是枝叶变成焦黑损失惨重。从台湾的地形来看,中央山脉由北向南延伸至恒春半岛,到了枋山以南地势低降,平均高度多在一千公尺以下。由于东风层深厚,不受地形阻挡,可越过中央山脉南端,沿着山谷西侧坡度下冲,在枋山、枫港至恒春一带造成强劲的下坡风,当地居民称此种风为落山风。此次落山风出现期间,恒春地区气温不仅未明显上升,反有下降的现象,与火烧风成因截然不同。
●西北雨众说纷纭
在本省民间有一句谚语:“西北雨落不过田畔”,可以说已把西北雨的特征描述得入木三分。所谓的西北雨,实际上是指夏季午后,因空气受太阳辐射加热作用,所产生的气团性雷阵雨。这种热雷雨,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对流天气系统。
其水平涵盖范围,一般小者仅一、二公里,大者可达数十公里,降雨时间短者数分钟,长可持续一小时,因此所造成的降雨都是非常局部的。有人曾亲身经验,在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午后发生雷雨时,在北一女操场,一边下着雨,另一边出着太阳,一时蔚为奇观。这种夏天常发生的气团性热雷雨,以台北为例,常可一连三个下午,且时间有时逐日提前,有时逐日延后,此一现象十分有趣。
“西北雨”这一词的首两字“西北”,似有指方位的意思,老一辈人叫“落西北”,不含“雨”字,显然其中另有含意。在《新编台语溯源》中,对“西北雨”一词的出处,有富饶趣味的阐述:有补伞老人指称西北雨为“狮豹雨”的讹音,因这种雨来势凶猛,有如狮豹奔腾;另有老农夫认为是“三八雨”的变音,因这种雨来临时,好似一个“三八”妇人,几近疯狂,蛮不讲理。此两种传说,均缺乏考据。而另有一种说法是,“西北雨”都在午后太阳“西”斜时发生,这就是“西”字的出处,而“北”字代”都在午后太阳“西”斜时发生,这就是“西”字的出处,而“北”字代表水(北方壬癸水),并无方位的意义。“西北雨”就是指太阳西斜后降的雨水,此一说法,似乎已给“落西北”一词作了较合理的诠释。
●疯狗浪突如其来
在冬季冷锋过境、东北季风盛行时,或夏季台风来临之前,北部沿海常会有突起的浪潮发生。每次连续出现三个大浪,持续约二、三分钟,随后趋于平静,经过一段时间浪潮突然再起,有如疯狗似的,故当地渔民称之为“疯狗浪”。由于这种现象发生非常突然,往往事先毫无明显征兆,没有经验的人在海边垂钓,遇上这种突如其来的浪潮侵袭,往往会因躲避不及而遭巨浪吞噬。
这种疯狗浪的产生原因,一种可能的推测与气压系统所激发的长浪有关,由于长浪传播速度较快,到达沿海时,因沿海海底变浅而使浪高波幅倍增。其真正成因仍待深入研究。
●飓风和龙卷风是有区别的
也就是说飓风是飓风,龙卷风是龙卷风。
飓风的英文说法是hurricane ,这源自加勒比海传说中邪恶之神的名字。事实上,飓风的危害与魔鬼的确有得一比。它所经之处,房屋被摧毁,道路被淹没,树木被连根拔起,船只被抛至岸边。飓风还常常引起大范围的洪涝灾害,甚至导致海啸、山崩、泥石流和滑坡等严重的自然灾害。
1992年,“安德鲁”飓风给美国造成265亿美元的财产损失,但与“卡特里娜”相比,还只是“小巫见大巫”。密西西比州州长巴伯痛心地说:“‘卡特里娜’使得建筑物全部消失。我可以想像,这就是广岛60年前的样子。”
按照风力与破坏性,飓风被划分为5个等级。5级飓风就是“顶级杀手”,它的时速超过249公里,引起的海浪高度在5.5米以上,可以轻易地摧毁建筑物。
美国之前只遭受过3次5级飓风,但令人担忧的是,研究者认为,从“卡特里娜”开始,美国将面临新一阶段剧烈飓风的威胁。因为近年来发生在大西洋的飓风次数明显增加了,而飓风的出现存在着周期性模式。也就是说,新一轮的飓风高活动期已经开始。
雪上加霜的是,根据专家预测,飓风的强度也在不断增加。因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带海洋表面温度上升,热带气旋的活动更加频繁和猛烈,导致飓风的潜在破坏力几乎翻了一倍。
●飓风、台风与龙卷风三者关系
飓风和台风其实是一回事,都是指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为发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的名称。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为“飓风”。飓风在一天之内就能够释放出惊人的能量,约等于整个美国6个月电力的需求量。
飓风与龙卷风不能混淆。后者的时间很短暂,属于瞬间爆发,最长也不超过数小时。此外,龙卷风一般是伴随着飓风而产生。
龙卷风最大的特征还在于它的形状。龙卷风出现时,往往有一个或数个如同“大象鼻子”样的漏斗状云柱,它们从云底向下伸展,同时伴随狂风暴雨、雷电或冰雹。龙卷风经过水面时,能吸水上升形成水柱,然后同云相接,俗称“龙取水”。经过陆地时,常会卷倒房屋,甚至能把人吸卷到空中。
无论是飓风还是龙卷风,都有其“风眼”,也就是风力的中心。飓风虽然威力惊人,但其“风眼”却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晴空区。千万不要以为“风眼”很安全,其实它是破坏力最强的部分,人进入它方圆1英里内,就可能有生命危险,即使躲在混凝土建筑里面也不能幸免。
在美国电影《龙卷风》里,科学家要深入虎穴,把探测器放入龙卷风的内部,于是,他们开着越野车向“风眼”冲去。这显然是不现实的。龙卷风时速可达300英里,越野车不可能跟得上它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