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六章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设想及建议
基于以上对浛洸镇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研究,本章就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社会保障,提出如下设想及建议。
第一节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及提高保障标准
浛洸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正式职工,享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待遇,这种保障原来是以“单位保障”为其主要形式。据英德市社会保险事业局的领导介绍,对这类人,从今年7月1日起,其中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及生育保险将全部纳入市(县)级统筹。但是,农民、全体私营业主、企业临时工,除他们中“最困难的人”和“最光荣的人”享受救济和优抚待遇外,就没有其他任何保障了。因此,农村社会保障的保障面严重缺损,占人口絶大多数的农民,仍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就首先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把各种所有制单位、各种身份的劳动者纳入社会保障这个社会“安全网”中。限于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的制约,一开始可以少项目低标准。目前家庭养老已经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的转变,它又由于强化“养儿防老”的观念,也不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展开;加之农村人口将逐渐老化,家庭养老日见不堪重负,故可以预料农村养老问题是最迫切的问题。另外,农村中病无所医的问题相当普遍。因此,扩大农村社会保障面,可以从人们最关切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入手,建立起包括农村所有劳动者在内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对于原有的保障项目,如救灾救济、五保户供养等,要加以完善并适当提高保障标准。特别是五保户供养方面,要根据现有的财力,把那些应保未保的人纳入五保户供养范围,解决好这部分老人的生活问题。同时敬老院要提高服务水平,让老年人安度晚年,以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致于救济方面,即使把现有标准提高一倍,每年也只多用几千元(见表4——3)。据以上第五章的考察,无论是扩大五保供养人数,或提高救济标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二节 积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基金
根据以上分析,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可以从建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入手。但关键的问题是否筹集到这两项基金。农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对基金不会有大的支持,也不能指望国家给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给予很多拨款补贴。因此,基金的来源应以个人缴费为主。个人缴费达一定年限后,方能享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个人能否缴费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有关人员是否意愿参加社会保险;二是即使意愿参加,是否有能力负担相应的交费?就这两个问题,本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题:1、您是否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1)愿意 (2)无所谓 (3)不愿意
2、您是否愿意参加医疗保险?
(1)愿意 (2)无所谓 (3)不愿意
根据回收农民的回答整理成表6-1和表6-2;据回收个体私营业主的回答整理成表6-3和表6-4。
综合以上分析,年龄不构成对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愿的影响因素,各收入档次的投保意愿强于不投保意愿。如果实行养老社会保险,预料会得到农民广泛的支持(支持率在80%以上)。至于医疗保险的意愿,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上述养老保险意愿大同小异,这里不再罗列数字。
以上只是说明人们的投保意愿,那么他们的缴费能力如何呢?由于个体私营业主收入一般高于农民,这里只对农民实行了问卷调查,如果农民缴费能力无问题,就可认为个体私营业主也可负担。
问题(农民问卷):假如国家立法实行社会养老保险,你认为你家可负担哪一个交费档次(假如年龄20周岁到60周岁的家庭成员都要投保)?
从上表看,只有3.17%的人表示每人每月10元的缴费也难于负担。所以如果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们的交费不会成问题。但另一方面,有68.25%的人选择了15元以下的档次,且有近半数的人(48.15%)选择了10元的最低档次。因此,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缴费标准不宜过高,每人每月交10—15元为宜。但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较高的交费档次。
问卷中的另一问题是对不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者进行原因调查。结果在解释他们不愿意参加的原因时,7个表示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中,就有五个说是怕负担不起需缴的费用,这再一次说明,我们既要积极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又不要追求高标准,要量力而行,与当前农民的经济实力相适应。唯其如此,保障基金一定能建立起来。
农民怕“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调”,加之集体对基金不会有多少补贴,所以养老保障基金宜采用“累积式”,个人缴费全部记于个人名下,缴费达到一定年限后(如10年)方能领取养老金,未达10年而死亡者,只可由其继承人领回本金和活期利息。这样,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要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
所谓“老人老办法”,就是50周岁以上的人,到60周岁时,其交费年限未够10年,所以干脆不硬性要求他们参加养老保险,其养老仍由家庭解决。至于少数有能力可补足10年缴费的人,另作考虑。
所谓“新人新办法”,就是凡20周岁到50周岁的人,一律要参加养老保险,这样,当他们达到60周岁时,缴费年限至少在10年以上,可以享受到相应的养老金。届时他们的养老金不再全由家庭解决。
不过,养老金领取标准要与他们的交费年限和档次挂钩,交费多者标准高,具体数额要由精算确定,且定出一定的互济比例。这种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是出于非盈利目的和可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龢利率优惠。另外,统筹范围宜在全镇内实行。这样就增加其抗风险能力。其实,统筹范围越大越有风险能力,不过限于经验的不足和各地经济水平不一,现先以镇级统筹为宜。
至于农民医疗问题,也应建立镇级统筹基金,实行合作医疗(小范围医疗保险)。据有关方面的研究,人均收入在中等水平的农村,合作医疗交费档次宜设在人均生活费支出的4%左右(见《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第174页,改革出版社1995年版)。浛洸镇就应每人每年交40元(就1994年而言)。加上养老基金,两项共计每人每月缴约180元。根据表6—5,农民不会感到负担过重。下面的数字也可支持这一判断。
1994年末,浛洸镇个人存款余额是2320万元。除去正式职工干部的个人存款,个体户及农民个人存款余额为2200万元,人均600元(如果只用20周岁—60周岁的人数平均,则不只600元)。这些存款可部分用于参加社会保险缴费。另外,农民不必要的支出也相当大。以吸烟为例,估计浛洸镇有烟民14000人。据测算,香烟消费额达756万元。如果该项消费全部用于保险缴费,则人均为204元,超过上面设定年缴费180元的标准。再有,烟花炮竹消费,据浛洸工商所及个体劳协的共同估计,约为人均60-70元。只要象有些大城市一样,改变陋习,主张戒烟,不烧放烟花炮竹,把这部分不必要的消费转移到参加社会保险上。保险基金的筹集完全无问题。
上面已从缴费的意愿及缴费的能力两方面论证了建立保障基金的可行性。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积极地把农村社会养老基金和医疗基金建立起来。对于已有的互济基金会,由于规模小,保障功能有限,为提高其对村民救急解难,扶持生产的能力,也应扩大其规模,吸纳更多的资金,逐渐向规范化、社会化发展。
第三节 提倡“家庭保障”与社会化保障相结合
国际社会保障的经验已经证明,伴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家庭的保障功能将越来越小,各项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水平将越来越大。这是一般规律。就我国农村而言,家庭功能至今还非常齐备,家庭保障现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养老、抚幼、助残等方面,社会暂时无法完全代替家庭。这在第四章第四节的考察中已得到证明。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张提高社会保障社会化水平,以适应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但不主张取消家庭保障。鉴于国外的教训及我国的传统及现状,还是提倡家庭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为好。我国农村社会经济落后,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项目齐全、功能全面的社会保障,提倡家庭保障和社会化保障相结合,有助于减轻对社会保障本身的压力,填补社会保障留下的空白。
第四节 发展集体经济以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物质基础
第二章已经指出,浛洸镇以个体经济占絶对优势,而集体经济异常薄弱。特别是管理区一级,所谓的经济社絶大部份是没有什么经济实力的,只是牌子一块,实际上是“空殻社”。这对于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险制度是个大问题。国家可以通过制订有关政策、法律而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尽主体责任,但集体不能对保障基金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就无从谈尽责任了。况且,只有个人缴费基金,由于不一定能解决好保值增值问题,所以基金的支付能力无絶对保证。因此要发展集体经济,在提高农民缴费能力的同时,也为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提供补贴,从而确保基金的支付能力。
对救灾救济,集体经济更是最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经济发展了,就能为救灾救济提供更多的资金,提高救灾救济的能力和标准。
社区的福利也要集体经济的支持,因为社会福利的特点必须最注重社会效益,因而只有集体才能担起投资社区福利的责任。要提高农村基层社区的福利水平,必须首先发展集体经济,由集体经济来提供福利所需的资金。三村管理区就是一个最好的实例。该区是浛洸镇集体提供福利所需的管理区,有砖厂、沙场、果场等企业,年收入超20万元。由于有了经济基础,管理区每年拿出一大笔钱补贴学校,使入学学生免交多项费用,该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这在粤北农村是少有的。另外管理区每年还拿 出近万元用于困难户及军烈属的补助,使这里的救济标准及优抚保障标准超出英德市的规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