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四章 农村社会组织的社会保障功能



  社会组织在这里是从广义上使用的概念。正式组织如党政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等,非正式组织如家庭、亲友群体等,都定义为社会组织。“社会保障功能”应作为一个整体词来理解,相当于“属社会保障方面的功能”,发挥功能的主体不一定是社会,而是社会组织。本章考察社会组织发挥的社会保障功能,从而获得对设计农村社会保障有启发意义的理念。

  第一节 正式组织的社会保障功能

  农村中的正式组织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党政机关,如镇党委、镇政府、工商所、派出所等。第二种是事业单位,主要是学校。第三种是企业,农村企业私营占多数,但与全民所有制相比,集体所有制又占多数。私营企业目前毫无社会保障可言,但从功能的角度看,私营企业提供了就业机会,使一部份人有了劳动保障,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只有这一点与社会保障一致。所以,这里不考察私营企业的社会保障。下面以镇党政机关代表第一种正式组织,学校代表第二种组织,镇属集体企业代表第三种组织,来比较它们的主要社会保障项目和水平,由此来瞭解这三种正式组织的社会保障功能。

  一、镇党政机关等的社会保障功能

  农村的行政事业单位与城市一样,经费主要由国家拨款,在行政或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只要其身份是国家干部或全民所有制固定职工,都享受单位对他们的全面保障,生、老、病、死、住、娱乐等无所不包。具体说来,老年有退休金,生病由单位负责支付医疗费,住房由单位无偿分配,死亡有单位发给丧葬费,女员工生育有带薪产假等,享受着一系列的保障待遇,甚至连工资也按工龄来套级。这种保障方式,无论是学校或党政机关,大体如此,从50年代延续至今,无太大改变。单位的社会保障功能可谓发挥得全面而具体。人们的身份只要是国家干部或全民所有制固定职工,就等于拿着铁饭碗。姑且不论水平如何,只要单位中其他人有的,你肯定也有一份。

  近来,由于实行经费包干,各单位经费要部分自筹,因而单位间职工的实际享受的待遇水平开始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用表4-1比较一下浛洸镇学校教师和镇政府干部在人均工资、人均医疗费、人均住房面积方面的不同水平。这三大项目最关系于人们的切身利益,是单位保障的主要内容,故由此能反映保障水平的不同。

  由于镇政府手中掌握着几乎全镇的所有资源(有形的或无形的资源),我国还没有依法行政的传统,所以镇政府可能通过各种办法筹措到资金,从而使本身干部职工收入和各种福利待遇高于其他单位。

  上表学校统计数字只用浛洸镇两间初级中学为统计对象,如果以全镇公办教师为统计对象,那么平均数字会更低,再加入民办教师来求平均值,更是低得可怜了。民办教师除了拿一份不高的工资外,没有社会保障可言。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医疗保障。民办教师是无医疗福利的,而公办教师则由财政按每人每年180元的标准拨给镇教办,全镇包干使用。浛洸镇有在职公办教师324人,离休教师4人,退体教师66人,1994年财政拨医疗费69120元。根据有关规定,离休人员医疗费,不管大病小病,实行全额报销,且仍由包干款项列支,据统计,1994年4个离休人员共用去医疗费16000元,加之退休者住院用去24600元,结果69120元包干医疗费中,只剩不到3000元,而这3000元要负担全镇324个在职教师的医疗费,平均每人不到100元。结果造成教师小病不能医,小病变大病,由此恶性循环。近几年教师入院人数不断上升,出现了教师拖欠医院医疗费的状况。

  我们再看镇党政干部的医疗待遇。表4—1列出的人均324元医药费是以现金形式发给个人包干的部分,用于平时小病(不用住院)的治疗,剩余归已。发放标准的具体计算办法,是每人每月以16元为基数,每有一年工龄再加1元。如某干部有10年工龄,则每月可拿26元的医疗补贴。干部如患大病住院,则可报销住院全部费用的90%,副科级以上干部或退休干部,可报销95%,且可马上兑现。可见干部与教师间享受的医疗保障项目虽然相同,但待遇水平差别很大。

  二、集体企业的社会保障功能

  镇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共有11间,职工200多人。他们大多是临时工,从本镇的农民中招聘出来。临工依企业经营状况及个人的具体岗位、熟练程度,每月拿250~500元不等的工资。他们无医疗保险、无住房福利、无退休保障,也末参加英德市工伤保险统筹。发生工伤事故,企业依《劳动法》及有关规定的标准给予赔偿,但如果企业困难时,也有赔偿不能兑现的情况。

  全镇共有88名集体所有制正式职工,他们享受的保障项目参照全民所有制固定工,单位对其生活全面照顾,费用由所在企业列支。但标准相对英德市现行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工或大集体工的标准低。原因是企业经济效益差,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国家对集体所有制职工的保障待遇没有明确的立法性规定,单位在执行相关规定时,只能抓住对职工的最主要、最敏感的利益保护。

  综上所述,农村中各种正式组织的保障水平是不同的。这种差别来自于单位的性质及个人身份。行政单位高于学校,学校又高于集体企业。即使在同一单位,身份不同享受的保障也不同,如学校的公办教师高于民办教师,企业中固定工高于临时工。行政机构由于掌握了较多的财源,使保障待遇标准较高;学校公办教师由于其身份属于干部,所以享受着与行政干部一样的保障项目。但由于财源有限,待遇水平较低。而企业单位要靠自身的经营状况,加之单位职工的集体所有制身份,在执行有关保障待遇时随意性较大,因而享受的保障待遇与干部、公办教师相比最低,职工的身份如果是临时工,更是没有任何保障可言。不过,集体企业为人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样从解决人们的生活出路方面发挥着社会保障功能。总之,三种组织以单位为基础,发挥出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只不过这种保障是属于“单位保障”形式的,正因为是“单位保障”形式,才使得保障水平有所差别。

  第二节 家庭及亲友群体的社会保障功能

  一、庭的社会保障功能

  1、农村家庭的生产和分配功能

  第三章已经指出,浛洸镇的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占絶对多数,社会化经营的企业相对很少,这无论是农业或非农业产业,情况都一样。本来家庭的生产功能和分配功能是不等于社会保障功能的,但由于生产和分配在家庭中进行,一家人耕同一块地,进行相同的经营,家庭内部分工不明显,收入归家庭中的所有成员,消费由家庭统一实施,因而家庭对其成员有全面保障的责任。每遇生、老、病、死、都互相依靠,守望相助,实现对各成员的具体保障。有人认为农民对社会化的社会保障需求暂不迫切,原因是农村家庭功能的齐备。我看是有一定道理的。

  2、家庭的养老功能

  我国长期处于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的状态,家庭的养老功能延续了几千年。我国农村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今家庭的养老功能不但没有减少,而且有加强的趋势。

  浛洸镇有65周岁以上的老年农民2968人,除了140个五保老人外,其余2828人全部由他们的子女在家庭赡养。据我们的调查,这些由子女负责赡养的老人,絶大部分与子女一起组成的家庭中生活,子女除负责老人的生活来源外,还要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使老人能安度晚年。由于目前农村还没有养老保险制度,家庭这种养老功能是不可以或缺的。因此可以说,没有了家庭的养老,就没有农村的养老保障。

  3、家庭的抚幼功能

  浛洸镇有0~6岁幼儿6519人,平均每个家庭有一人。除街镇有一间幼儿园,招收了132名4~6岁的儿童外,其余6387名幼儿全部由家庭来照管。各管理区都没有一间托儿所幼儿园。如果没有了家庭对幼儿的照料和教育,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农村家庭的抚幼功能相当突出。

  4、家庭对残疾成员的照料功能

  浛洸镇有各类残疾人员87名,分布于85个家庭中。这些残疾人员只有16名能完全自食其力,共余71名半自理或完全要家人照料。英德市没有福利院,假如这些残疾人被家人遗弃,流落街头,那么他们就会不是冻死,就是饿死。但浛洸镇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全部残疾人都受到了家人的很好照料。

  二、亲友群体的社会保障功能

  人们在各种关系网络中会发生各种组合,形成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群体或称广义的社会组织。由亲缘关系网络和友缘关系网络组成的群体叫亲友群体。在浛洸镇,同房和亲戚所指是不同的,他们实质同属亲缘群体。同房是由父系家庭网络形成的,他们有堂兄弟或叔侄关系,地域上非常接近,一般在同村范围内。而亲戚则指源于姻亲结成的关系,他们有姑、舅、姨、表等关系,地域上往往处于较为分离的状态。至于友缘关系,由于农村在地域上人们处于分离状态,所以农村中的好友与邻居(指同村范围内)关系有非常高的重叠性。

  考察农村亲友关系群体的社会保障功能,我们从分析农户问卷结果开始,问卷的问题,设计上照顾了浛洸农民把亲戚与同房分开的习惯。其实,同房、亲戚、邻居及好友,都属于亲友群体的范畴。

  *问题:从近几年你的经验看,在发生生产或生活困难时,你认为对你家最大帮助的是:

  (1)同房、(2)亲戚、(3)好友或邻居、(4)政府

  浛洸的农民把管理区以上的任何管理机构甚至是事业机构都称作政府。189个有效样本的问卷结果如下表4—2所示。

  从表4-2看,有93.65%的人认为在生产及生活上给自己帮助最大的是亲友,只有6.35%的人认为是政府。这其中是否有偏差就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农民自身的感受或是实际中,农村亲友间确实有较多的互助互济行为。互助互济,由于接济了困难者的生活,维持了困难者的生产,实质上起了“安全网”的作用。上表指出了亲友是互助互济的主角,因而说亲友群体发挥着社会保障功能。

  由于同房具有血缘关系,且地域上又较接近,所以有较多的互助互济行为;而亲戚虽然有姻亲或血缘关系,但由于地域上的分离,所以还不如邻居好友的互助互济行为多。因此亲友群体的互助互济行为,还要受到地域远近因素的影响。

  以上问卷的结果只指出了亲友间的互助互济行为相对强度。但实际的形式如何,问卷未能反映出来,根据访问和观察,具体表现如下:

  1、生产上劳力和畜力的调剂

  农村中每个家庭的劳动力数有时是相差很远的,人口多、劳动力少的家庭,在农忙季节单靠自己根本不能赶上农时;劳动力多的家庭则可提前完成农事,如夏天时节的抢收抢种。这样亲友间特别是同房间会相互帮忙,先完成农事者,前去帮助不能赶上农时者,有时甚至采用几个家庭联合分工、互相配合的办法。这样畜力和劳力都得到调剂。塔塘管理区观塘村的沈英、沈志、沈带三家是同房,沈英与沈志、沈带是叔侄关系,他家六口人只有两个劳动力,而沈志、沈带两家是仅有两个劳力的三口之家。沈志、沈带每遇农忙,都前去沈英家帮忙,有时视需要实行联合分工,共同处理三家的农事。今年七、八月份的“又抢”,他们分工情况如表4-3。

  分工虽然是相对的,但相互配合,有利提高生产效率,使劳动力少的家庭能按农时进行生产,保证了收成,也就保障了生活。这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障。

  浛洸镇的役畜只有耕牛一种,用来犁田耙地。不过有些家庭是无力买耕牛的,但由于亲友的帮助,或直接实行联合分工,畜力的使用也得到调剂。如上述三个家庭,只有沈志一人犁田耙田,自然可随意使用三家庭中任何一家的耕牛,没有耕牛者,只需参加合作分工,犁田耙地的事也就解决了。

  2、生活上的互相接济

  对贫困户的接济,除政府给予救济款外,贫困户的亲友对他们的接济不能忽视。从总体上看,亲友对贫困户的接济更多。这种接济,除上述对生产的帮助外,还有直接给予钱物的。从数字上对浛洸镇的互济款物进行统计难于办到,但互济的具体事例却不胜枚举。据浛洸镇民政办的同志介绍,村民间的互济行为是极平常普通的事,村村都有。尤其是那些够条件享受五保待遇,但未批准成为五保户的人(即所谓的“应保未保者”),他们的生活主要是靠亲友提供保障。

  即使不是贫困户,偶然遇到困难的家庭,也会得到亲友不同程度的帮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优良传统行为中藴含着社会保障功能,恐怕是值得我们多加注意的。丰收管理区谢屋村谢贵林一家,原有6口人,三个劳动力,经营蔗园得法,生活一般不会出现困难。但随着三个子女相继升上大学、中专读书,今秋总共要交1万元的学费。由于前两年已经开始交两个较大子女的学费,每年数千元,每月又要负担这两个子女的生活费600元,所以到今年家底已空,无法再交1万多元学费。他只好求助于亲友了。结果,无论是同房、亲戚、邻居、好友,有的借款,有的捐款,使其揍到了1万多元,让子女能顺利入学。我叫其列出这1万多元的来源情况,现整理成表4—4如下。我想这些数字的结构对亲友群体的互助功能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生活的互助,还表现在红白喜事的互相照应上。在农村,谁家遇到红白喜事,亲友们都会自动地会集起来,义务地给事主帮忙。如果谁不出席自己亲友的红白喜事,不主动去帮忙,在农村是视作不道德的行为,舆论会谴责他,甚至会遭到孤立。这与我国农村红白喜事经办服务没有形成专业化有关。

  以上两个具体方面,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但它们有保障功能。它毕竟使生产水平处于很低的农村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得到了帮助,增强了村民的安全感,对稳定农村社会有极大的作用。当然,上述亲友间的互助互济的情况,更多地属于社会救助的范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