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章 前 言



  第一节 个案的选择与研究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现在,无论农村或城市改革,都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缓冲器”、“减震器”、“安全网”,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建立并完善起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来适应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对于如何建立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对干部职工及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学术界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对此讨论得较多,且在城市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相对农村较为完整的保障体系,各方面为完善这些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相对而言,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的研究和探索,重视不够,讨论也不多,。在实际工作方面,除原有的民政工作对象的社会保障继续实施并进行一些改革外,其他项目的农村社会保障,特别是作为社会保障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则很少实施。虽然民政部已选择了部分市县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但试点后的推广工作极慢,相对于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居于农村的现实,农村社会保险几乎是趋于空白 。总的来说,农村原有的社会保障范围窄、水平低,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甚至到目前还有人认为“农村现在没有必要建立社会保障(见《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第237页,改革出版社1995年版)”。这说明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与人们的认识偏差有关。因此,如何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一整套符合农村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的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稳定农村大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这一课题作一个尝试性的探索。 

  二、个案的选择与研究目的

  浛洸镇是行政建制镇,性质实属农村,地处粤北,属英德市(县级市)管治。这里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中又以种植业占大头。该镇1994年人均收入为1321元,在全国范围内看,其经济水平处于中等。它有别于沿海最发达地区的农村,也有别于内地最不发达的农村。因此。笔者认为浛洸镇在中国农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使本研究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笔者选择浛洸镇作为本研究的个案,企图通过解剖这个麻雀,达到了解全国同类型农村的社会保障的目的。

  本研究企图达到如下两个具体目的:

  1、通过社会学的实证考察,瞭解浛洸镇现有的社会保障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这是进行农村社会保障改革、构建新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基础。

  2、在现有农村经济水平和社会保障状况的基础上,可进一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和完善,使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同步?本文拟通过对浛洸镇的个案调查和研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概念

  由于人类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经受诸如灾害、疾病、年老、死亡、伤残、失业、生育等险难性事件,于是人们就采取一些措施来扺御这些风险,这就产生了社会保障。简单地说,社会保障是人类用以处置社会风险的一系列方法或制度,它通过对人们生活的安全保障,发挥它使社会稳定发展的功能。

  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社会风险,因而社会保障具有与人类社会一样久远的历史。社会保障存在于各个社会发展阶段中,初级形态的社会保障存在于工业化社会以前,是人类自发地或有组织地采取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社会保障方法措施。现代社会保障则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是伴随生产社会化发展起来的。按高灵芝等人的观点,现代社会保障产生的标志是1883年德国开始推行社会保险制度。也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以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为张本。

  现代社会保障有与初级形态的社会保障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经济上的基金化,管理上的社会化、系统化和法律化。由于这些特点,现代社会保障已演化为国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手段,通过调节个人收入,保障社会成员由年老、疾病、失业、贫困等各种原因而发生困难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最低生活或基本生活保障,进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使社会安定协调发展。

  本研究从以上社会保障概念的理解出发,参照我国对社会保障内容的划分,即是把社会保障划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四大部分,同时把农村看成是与城市相对应的地域概念,对英德市浛洸镇的社会保障进行考察和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包括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抽样调查(结合问卷)法和社会统计法。

  文献法。主要查阅浛洸镇有关社会保障的文件、统计报表等。通过有关文件和统计表,瞭解到有关浛洸镇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政策措施等方面的资料。文件和统计表的来源一是浛洸镇政府各部门,二是英德市对口部门,如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保险公司等。

  观察法。是笔者亲自到浛洸镇调查,对浛洸镇人们的行为进行无结构的观察,以此来获得与社会保障有关的直观资料。本人从7月初到8月底,在浛洸住了两个月,参观了敬老院、医院、学校等社会保障设施,对笔者瞭解浛洸镇的真实情况,加深对文献材料的理解起了极大的作用。有些事情单靠文件档案是瞭解不深的,可以说没有现场的观察就得不到最真实的资料。

  访谈法。笔者在浛洸镇期间,访问了各方面的人士,有镇领导、镇干部、管理区干部、个体私营业主、农民、教师、保险公司职员等。在处理资料期间,又访问了对基层情况较为瞭解的市有关部门领导,包括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离退休干部。除个别谈访外,在浛洸还组织了两次座谈会,一次是个体私营业主代表座谈会,另一次是农民代表座谈会。选择出席的人员充分考了其代表性。两个座谈会的主题都是农村养老保险。重点是两个问题:农村养老保险能否全面展开?个体及农户交费负担水平如何?两个会开得很成功,对笔者瞭解有关人员的所思所想有重大作用,尤其对第六章关于社会保障的建议启发极大。

  抽样调查。是通过随机抽取样本,并对之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本研究分别以浛洸镇农户、个体私营业主为主体,抽取了二百个农民样本,五十个个体私营业主样本。在浛洸镇三位年青教师的帮助下,对这些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考虑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大多数人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瞭解不多的情况,问卷前面打印有对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概念的解释,并采用当场发问卷、当场填答、当场回收的办法。本人认为问卷有较实在的可靠性。由于有了问卷,扩大了调查面,与座谈法相互补充,增加了资料的容量。抽样问卷所得的资料,藉助英德市电脑中心(统计局)的计算机系统,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

  社会统计法。是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找出统计数据背后的规律性、百分比等统计形式,对所获得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本研究于3月选定题目,5至6月是理论学习和调查的准备阶段,7月起正式进入全面的调查研究阶段,历时两个月。自9月起,本人开始对所获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并开始本文的写作,直到10月底写成初稿,在导师指导下几经修改,然后于12月中旬定稿打印。期间,本人为补充有关资料,再次走访了浛洸镇及英德市有关部门数次。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