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6赴上海学习、考察的情况汇报
7月3日至13日,由省府研究室、省委政研室、省人行和省计委组成的联合考察组一行七人,对上海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得到上海有关部门和我省驻沪办事处的大力支持。通过考察,我们强烈感到上海人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迈出了新的步伐,经济发展正在进入起飞的启动阶段。现将学习、考察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观念、思路的转变,加大投入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力度,促进了上海经济的重新崛起
本世纪三十年代,上海作为远东的金融中心,雄踞中国经济的核心地位,解放后又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生产基地。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发展逐渐趋慢,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80年的70%下降到1990年的44%,工农业总产值由87%下降到48%,财政收入由159%下降到45%,外贸出口由234%下降到80%,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落在广东及周边发达省份后面。进入九十年代,他们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及时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扭转了经济增长低速徘徊的局面。1991-1993年主要经济指标的平均增长速度均达到前10年平均速度的2至3倍。上海的经济地位也出现了止跌回升的态势。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比1992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提高07个百分点;外贸出口扭转了连续23年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虽然上海的发展速度仍低于广东与沿海发达省份,但其经济和产业结构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经济素质迅速提高。其主要表现:一是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81%上升到目前的391%,经济增长已从过去由第二产业推动转向二、三产业共同推动;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汽车、通信设备、大型电站设备、钢铁、石化和精细化工、家电六大技术与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新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产值已超过整个工业产值的1/3,第二产业重现生机;三是所有制结构加速多元化方向发展。集体工业和其他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从1980年的110%、10%上升到1993年的190%和279%,其中其他工业1993年比1990年上升 137个百分点。
九十年代上海经济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除浦东开发带动外,在经济发展上还有5个方面成功的做法:
(一)观念上的大转变。如灵活变通浦东政策;大胆进行大规模土地批租,仅1992和1993两年已累计批租面积7000万平方米,土地批租的收入已成为上海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摒弃传统观念和老大自居的思想,提出服务长江三角洲,服务全国的发展思路和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进行城市功能的转换;简政放权,推行市和区、县“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使区、县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等等。
(二)经济发展上的大思路。上海善于把自己放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考虑,争取到中央的大力支持;善于在宣传和建设方面树立上海的新形象,增强吸引海内外客商参与上海建设的凝聚力;善于统筹规划,加强经济建设的整体和长远意识,确保实现重点突破和保持发展后劲。
(三)城市建设方面的大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均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大都市设计与建造,1991-1993年共投入325亿元搞基础设施建设,为前40年的2倍多,今年计划再投入240亿元。规划中的机场、电厂、隧道和外环线等项目的投入都将上百亿元。
(四)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动作。大市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市场配置资源的中心作用初步发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迈开了大步,去年开始实施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已覆盖了在职职工的50%和164万退休人员,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和扩大范围工作正加紧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成立了以吴邦国同志为主任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并在纺织、仪表和建材局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率先进行改革试点。
(五)对内对外开放,广集海内外力量共建上海的战略获得大的成功。近几年中央部门和国内其他地区每年到上海的投资都在100亿元左右,仅去年就新批准外省、市投资企业4641家,投资额达163亿元;利用外资在高质量的基础上高速发展,外商直接投资连续两年翻番,到今年6月底止,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约9000个,协议外资190亿美元,其中大项目590个,协议外资接近总额的七成,共有140家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在上海建立了270个项目,外资额接近总额的二成;利用外资建内销房,引入海外共同基金,吸引跨国公司设立控股公司,扩大B股发行等措施都有很大进展,最近正在洽谈用BOT方式吸引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上海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十四大的要求,把浦东发展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使其成为二十一世纪上海现代化的象征。到2010年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二、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塑造大上海的新形象
1990年4月开发开放浦东以来,由于上海有历史所形成的特殊经济地位和中央政策的有力推动,实施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浦东政策浦西用,浦西基础浦东享,东西联动发展,从而造就了整个上海经济全方位开放,全面开发,快速发展的大气候。四年来浦东累计投入600亿元(其中外资200多亿,内联和国内投资3 00多亿),高的投入产生了较大的产出效应,去年底国民生产总值已占全市的109%,工业总产值占196%,目前全市各项产出增量的1/3由浦东提供。上海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复兴全市经济,有两个关键性因素:
(一)比经济特区还要“特”的政策支持。1990年4月国务院同意在浦东采取10项优惠政策,1992年初又给予浦东扩大五类项目审批权和增加五个方面的筹资权,每年可通过自主发行建设债券和B种股票、低息贷款、拨款等筹得40亿元资金投入浦东建设。中央先后赋予浦东的优惠政策归纳为以下10条:(1)所得税优惠。区内生产企业和外资金融业均按15%税率计征;产品70%出口的企业和外资高新技术产品按10%征税;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享受“二免三减半”优惠;外商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可“五免五减半”。(2)实行免关税政策。区内企业进口自用物品、建材及制造外销产品而进口原材料、零配件和元器件,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区内企业生产的出口产品免征出口关税,并实行零售税率。(3)内外商在浦东兴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免征投资方向税。(4)区内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政策,使用权限50-70年,外商可成片承包开发区内土地。(5)区内总投资在2亿元以下的生产性项目由上海市审批,同时扩大其非生产性项目的审批权。(6)区内有出口创汇能力的国内企业,均具有自营产品的出口自主经营权和自用产品的进口权。(7)浦东新区新增财政收入,全部留用于新区建设。(8)允许外国企业在浦东开办百货商店、超级市场。(9)在中央核定的范围内上海可自行审批发行债券、人民币股票和B种股票。(10)上海可自行审批在外高桥保税区内设立中资、外资从事转口贸易的外贸企业,在保税区内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可办理多次出入境护照。今年实行新税制后,中央对浦东的上述政策仍保持不变。
(二)东西联动战略的运筹与实践。浦东开发伊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浦东不是浦西的翻版,也不是浦西的对手,而是从大上海的整体观念出发,塑造上海的总体形象,统筹东西功能开发,发挥城市综合效益,统一布局,东西联动。具体表现是:(1)政策共享。鼓励浦西企业在浦东注册登记和东西两地创办企业集团,全面享受浦东的优惠政策,减轻上海老企业的税负,增强拓展市场的活力,同时为浦东引进投资和贸易。(2)统筹城建。把上海浦西老区和浦东新区的城市形态统一起来进行区域功能小区的规划和建设,平衡投资(约2/3投在浦西,1/3投在浦东),协调发展。(3)统一行政。浦东新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政府的各种授权,既避免了行政机构的膨胀,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平衡了新老市区的经济关系,为东西联动发展提供了行政保障。
三、以发展现代化大市场,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突破口
上海市从城市经济的实际出发,确定“金融先行,贸易兴市,基础铺路,工业(高科技)联动”的战略方针,以建设和发展大市场为突破口,加快新旧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换。近几年来特别是1993年以后,上海把改革流通体制为重点,从制定优惠政策,搞活企业流通,培育、发展一般性消费品、生产资料批发、零售市场,转到组建全国性、区域性批发交易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产权市场上来,实现生产要素市场化,形成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的格局,发挥上海市场配置资源的中心作用。目前,上海的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共200多个,其中:全国性商品交易市场9个,区域性商品批发市场18个,地方性商品批发交易市场180个(不含小商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已初步形成以证券交易、外汇调剂、同业拆借、票据贴现为代表的相对完整并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市场和技术、房地产、人力资源、信息谘询、建筑等各类专业市场。1993年,仅金属、粮油、煤炭、石油、建材、农资、化工、汽车、证券、外汇、技术等11个交易所(中心、市场),全年交易总额就达1万亿元,税收10多亿元。
从实践看,上海创办的各类交易市场运作情况比较健康,初步显现出体系化、现代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今年,上海将迈出更大的步伐,积极筹建包括金饰品和金块、黄金票据及黄金期货交易在内的黄金市场;建立推进企业存量资产货币化的产权交易市场;进一步扩大作为国家公开操作中心的国债交易市场;建立计算机联网、全国一体化的资金拆借中心,在现有贴现业务的基础上完善贴现与再贴现市场;开拓保险市场和金融租赁市场;探索建立信息市场;建立健全统一规范、服务配套的劳动力市场。争取在九十年代率先形成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市场群,率先发挥高层次市场的示范作用,率先同国际市场对接,率先优化市场环境,把上海建成继东京、香港、新加坡之后亚太地区的市场化资源配置中心,从而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四、以全融中心的建设为主攻方向,推动“三个中心”的建立
(一)以同业拆借、外汇交易、证券交易和票据贴现为基点,拓展国内区域性金融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已建立了跨系统、跨省市的拆借融资网络和融资中介机构,到去年底止累计拆藉资金7430亿元,其中去年拆借2330亿元;外汇调剂市场到去年底止已吸引了全国絶大部分省、市的机构参与交易,累计成交额达160亿美元,今年4月在此基础上成立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始营运,目前已在全国拥有14个分中心和220个会员单位,到6月底止成交额达117亿美元、54亿港元;证券市场的规模已远远超过深圳,去年交易额为5200亿元,交易席位2600个,证券商会员481个,并引入了50多家海外证券商,证券营业部350家,半数为外地证券商所设;票据贴现市场(我省今年才开始发展此项业务)到去年底止累计贴现90O亿元,再贴现334亿元。
(二)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结构合理的金融机构体系。除中国人民银行和四大专业行外,国内絶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在或即将在上海设立分行;最近正在争取香港中银集团总部迁往上海;成立了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较多,设有城信社99家、农信社244家、财务公司和保险公司各3家。最近正在筹建大众和浦东两家专业保险公司,并计划在城信社和农信社的基础上分别组建城市合作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此外,为金融配套服务的机构也逐步发展起来,已成立2家资信评估机构、2家信用卡公司和I家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目前,上海已有各类金融机构2000多家。
(三)扩大上海金融的对内对外开放度。上海1990年底才开始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比深圳特区迟),但速度快、质量高,目前已有27家营业性机构,72家代表处,外资银行分行基本上是排名世界前50位的大型跨国银行。到4月底,外资银行资产已达 32亿美元,放款余额19亿美元,从发展速度看,估计会超过我省的规模。很多外资银行将其中国区总部设在上海或将中国区的管理权授予上海分行。
近期上海金融发展的重点是积极扩大现有市场,筹建货币、黄金、离岸金融市场和作为中国人民银行调控工具的公开市场,积极开拓保险市场;充实金融和金融服务机构;推进金融电子化建设和现代化管理;完善监管制度和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和市场机构的布局相对集中。
上海金融改革和金融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特点:一是注重规范化管理,以质的上升,保证和促进量的发展。这种做法既获得了中央对上海金融改革的信任和支持,又保证了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二是以建立各类金融市场为突破口,带动金融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发展机构、拓展业务领域和规模的最大推动力。三是注重金融的产业化发展和综合功能的发挥。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纠正偏重扩大资金来源和增辟融资渠道的倾向,把金融真正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来发展,并注意发挥其优化配置、信息传递和资金集散等功能。四是市人行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形成了有利于金融市场化改革超前发展的局部环境。上海仍实行信贷资金切块管理,因而能够在按市场化运作和国际惯例管理方面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索,而且有助于市人行协助政府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平衡工作。
五、几点启示和建议
这次我们到上海学习、考察,所闻所见,深感到上海近两年变化很大,主要特点是:思路大,起点高,定位好,后劲足,发展快。上海虽然是城市经济,但在近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有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根据最近江泽民同志到广东视察的讲话精神,结合我省的实际,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要加快我省市场体系的建立。上海已建立了11个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大市场,他们在市场建设、经营运作、规范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省要在加快市场体系的组建和培育方面下功夫,逐步实现全部社会经济要素的商品化。要建立和健全市场组织,保证市场的正常运作和有效的调控,并搞好市场自律性和公律性的管理。同时,要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一批自负盈亏的市场中介机构,如审计、会计、价格、公证、律师事务所等,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在市场建设中,要积极引进国际通用的市场交易制度,使市场的发展做到规范化、体系化和国际化,提高市场的辐射范围和覆盖率。
(二)努力促进港澳同我省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和省内腹地的联动、协调发展。上海近几年的“东西联动,以东带西”的浦东开发开放效应,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这种思路与做法,值得学习。我们要延伸港澳经济功能,实行粤港澳联动发展的战略。随着港澳“九七”、“九九”回归期的到来,粤港澳经济联系以及各方面的交往将更加密切,尽管港澳将作为独立的特别行政区存在,实行“一国两制”,但粤港澳经济联动发展的机遇和合作心态是肯定的。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联手发展:(1)以金融合作为突破口,在各个领域与层面同港澳进行更广泛的合作,珠江三角洲地区要起到合作的中坚作用。(2)积极创造条件,延伸港澳经济功能。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我省可利用现有基础和区位优势,在广州延伸其金融中心的功能,在深圳延伸其贸易中心的功能,在广州、深圳、珠海、汕头联手延伸其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功能。(3)要搞好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与省内腹地的联动发展,积极探索联动发展战略的联结点和合作的层面。要充分发挥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特区尤其要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学习、移植上海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上海金融中心的整个功能体系是由枢纽功能、服务功能和优化组合功能等三大功能要素组成。在资金拆借方面,已形成了跨系统、跨地区、多层次、纵横交叉的资金拆借网络,幷发挥着期限短、利差小、融资活和辐射广的功能效应。票据贴现市场、外汇调剂市场、证券市场已发挥较好的辐射能力和影响力。我们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努力进行金融机制、金融组织、金融工具的创新,改善金融宏观管理,增强国内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专业银行要尽快实行商业化和企业化的银行运作机制,使之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的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国内外的金融组织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并使其有较大的资金调度权,促进我省金融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强化和拓展金融服务功能体系中的运作手段和服务内容,优化金融环境,健全金融法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市场体系。
(四)我省的经济特区、广州和湛江等大中城市,要做好城市发展定位工作,制订功能各异超前的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发展。省要做好综合平衡,协调指导,监督服务工作。使我省的大中城市发展有一个新的飞跃。大中城市要具有“三大功能”:即有资金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功能;推动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重组功能;现代企业制度设立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新功能。同时,金融、贸易、旅游、信息,科技等方面,要成为对外开放度较大、与国际市场双向交流较为密切的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国内外市场衔接的纽带。按照国际惯例和规范办事,促进我省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
(五)积极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子。一是广东要继续发挥对外开放、体制改革较早的先发效应,仍要走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列,同时要走上市场经济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二是在发展市场经济中要积极争取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对我省的帮助与支持。三是大力培养和造就我省高层次、高素质的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同时搞好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拓宽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渠道,开拓华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区的国内市场,形成新的市场布局和热点,提高我省产品占领市场的价额。三是政府要多考虑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交易规则,规范市场行为,让企业自主地进入市场,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主体作用。四是像上海那样,积极争取中央部门和部属企业多到广东办实业,开拓业务。与此同时,要防止把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的市场,办成部门所有制的企业,这些企业应当代表政府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进行公平竞争,健康正常地运作。
(六)利用上海的阵地,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上海的同志反映,上海近几年发展快,是宏观的机遇(指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微观的优势(在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科学决策的产物。我们要学上海、用上海。(1)要抓住上海发展的机遇,鼓励省内的企业在上海投资发展,参与上海的市场竞争。(2)在上海人才交流中心,选择吸收我省经济建设所需的各种人才。(3)利用多种渠道在上海融资、拆藉资金回广东使用,亦可通过有声誉、有实力的中介机构,来帮我省做筹措资金的工作。(4)在上海设立一些广东产品的专卖店、连锁商场,扩大“广货”在上海市场的销量。(5)我省的中等城市可到上海设立办事机构,为本市与上海的经济技术交往,信息交流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合作双方经济的发展。
(本文与他人合作,写于199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