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和香港的经济合作关系



  深圳特区将进一步完善“一、二线”管理,实行放开市场政策,更好地把香港市场与深圳市场连接起来,促进两地经济的全面合作,这对加快深圳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步伐以及香港“九七”的平稳过渡和繁荣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深港经济合作有利于香港的稳定发展和繁荣

  江泽民总书记今年六月视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经济特区尤其是深圳、珠海特区要继续为国家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和保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作出更多的贡献”。深圳特区在现阶段抓住机遇,实行新的开放政策,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保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增强香港同胞的信心。香港主权回归在即,香港同胞对内地的开放政策十分关注,深圳选择这个时候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进一步表明我国对外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以及扩大开放的决心。深圳特区的经济政策与香港更趋一致,经济体制与香港进一步衔接,对香港人心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有着重大的意义。

  2.有利于增强香港经济活力,提高和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深圳特区进一步放开市场,快速地提高了香港市场的容量,有利于缓解香港劳动力紧张、地价昂贵的矛盾。深圳与香港经济的互相渗透,将促进香港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香港市场辐射的广度,增强香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有利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交往。目前,由于深圳口岸管理体制不顺而导致的经常性堵车给港深两地造成损失,而且直接阻碍了内地与香港的货物流通,影响两地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一线管理体制和各口岸通关能力的提高,将会极大地提高两地货物的流量,促进两地经济的增长。

  由于深圳与香港仅一河之隔,又面临1997年香港回归问题,香港人对内地的变动,特别是深圳的变动十分敏感,因此,深圳进一步放开市场政策的实施要充分考虑可能对香港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是放宽深港之间人员出入境,可能会引起香港人担心内地人口会大量涌进香港,与香港人争就业、抢饭碗,并增加香港的城市负担;二是在深圳特区范围开放进出口贸易可能会使香港人担心会出现内地货物竞相涌入香港(包括出口、居民出境携带、邮寄等方式),冲击香港市场,影响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正常贸易。但是只要深圳一线做好人员出入境、货物进出口的严格监管,完全可以防止深圳特区成为全国的“漏斗”,更不会造成对香港的冲击,也不会影响正常的人员往来和贸易渠道。

  二、进一步拓展深圳经济特区与香港经济合作的构想

  深圳和香港两地的经济已逐步形成“唇齿相依”的关系,今后的经济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实现深港经济的衔接,开创深港经济合作的新格局。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合作关系,即深港在互利互补的基础上从目前分散的小型的短期合作转入整体性、结构性长期合作。这种结构性合作,主要是指深港在基础设施、原材料工业、开拓国际市场、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以及金融和信息领域等方面进行合作,这既有民间也有政府间的合作。今后深港经济合作应在以下领域更加广泛地开展。

  1.经济贸易方面:由原来较为单一的“前店后厂”的合作形式,发展到一起开拓国际市场和联合销售产品的多层次合作形式。共同组建跨国企业集团,建立多渠道的国际销售网络,形成以欧美、亚太地区为主干,独联体、东欧、中南美洲、中东为辅翼的多元化贸易市场格局。

  2. 投资结构方面:由原来一般性加工工业的合资、合作生产,发展到以资本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原材料、元器件的生产项目,以及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合作。同时,由原投资工农业到投资于物业、地产、旅游、金融、科技、信息等行业。

  3.科技合作方面:由原来较单纯的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作,发展到共同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合资合作加快深圳高科技工业园的建设。同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深港通信合作和技术性劳务合作。

  4.产业合作方面:制造业要围遶发展各自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进行对口行业结构性合作,把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结合起来,第一、三产业要根据各自的优势,互补互利地发展,进一步增强合作的互利性和长期性。

  5.基础设施方面:既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又要搞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配合和衔接工作,防止重复建设造成功能的相互扺消和人流、物流不合理的相互制肘。

  6.金融合作方面:由原来个别资本的自发投资,发展成两地共同组织银团贷款、引入外资银行,以及证券投资、股票交易等形成。

  三、 促进深港两地作为一个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几点措施

  香港是国际大都会,不仅是世界金融和贸易中心,同时又是世界航运中心、信息中心和旅游中心,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深圳经济特区要尽快和香港衔接,逐步吸收延伸香港的经济中心的功能,分享其国际地位和优势,使深圳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香港的强大经济后盾。

  1.经济一体化与产业调整。八十年代香港工业的北移,造成了深圳及其周边地区工业的繁荣,也造成了港深两地的“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模式。进入九十年代后,深圳把发展重点转向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再次北移,由此形成了深圳自身“有厂有店”及深圳与内地之间的“前店后厂”的格局。这种新的格局使深港衔接在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方面有了相当程度的一致性,港深之间“前店后厂”模式将不复存在,而深港联手形成更大规模“前店”共同为华南乃至全国“后厂”服务的新格局将取而代之。由于香港发展空间狭窄,地价、楼价居高不下,其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向北转移和发展的首选地非深圳莫属。“九七”前后,香港的国际金融业、服务业、信息业也将相继发展,如深圳方面能把握时机、紧密配合,将有可能出现继八十年代工业北移之后的“第二次浪潮”即第三产业北移的浪潮。这对于深圳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机。目前,国际资本在香港地区的集聚有增无减,海外投资者对跨越“九七”的发展、对藉助香港这一“跳板”跨入大陆市场有着浓厚的兴趣。据统计,1991年香港发行的债券年期长于5年的只占6%,而1993年发行的债券年期跨越“九七”的则超过了一半,这充分显示出海外及香港工商界人士对“九七”前景和进军中国市场抱有信心。这也为深圳在衔接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引进外资、加快发展国际金融业,吸引更多的国际财团、国际银行来深投资或设立地区总部,进而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然,深港两地的产业结构在衔接过程中除了其相似和一致的一面以外,也还将继续保持互补性,如香港作为五大国际中心的地位和功能,是深圳难以取代,并可以藉助的;而深圳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步伐,也完全有可能快过香港,并对香港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

  2.区域发展和功能互补。搞好区域发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互利、互补和共同繁荣,在这个总的原则之下,深港两地完全有可能开辟出新的合作领域,开发出新的合作项目。如深圳河沿岸的开发,目前较为缓慢,两岸共同开发、共同发展一些贯通两岸的交通、储运、保税、旅游等项目,前景广阔,大有作为;在房地产方面,深港两地也可发展一些新的区域性项目。此外,深港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合作、人才交流、劳务输出等方面均可进行区域性互利、互补的合作。

  3.市场对接与机制接轨。香港拥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深圳也是国内率先进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验的地区,这些基本条件决定了深港两个市场实现对接的可能性。通过深港两个市场的对接,可以形成一个容量更大、辐射面更宽、作用更加突出的大市场,这个大市场将成为沟通、连接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巨大“通道”的“中转站”。在运行机制的衔接方面,要实施“三个机制”的衔接,即市场机制、外向型运转机制、法制监督机制的衔接,逐步缩小和消除深港运行机制上的差异,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的接轨。

   (本文写于1994年7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