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17以文资治 以史兴邦



  ——在《岭南文史》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正当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加快广东建设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时候,迎来了《岭南文史》杂志创刊20周年。

  我谨代表《岭南文史》杂志社,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本刊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回顾《岭南文史》20年来走过的历程,请在座各位专家、学者对本杂志办刊以来从编辑出版的内容、版面设计到发行等各方面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结合我省文化大省建设,就今后如何办好《岭南文史》杂志,使之成为我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下面我先介绍一下情况,讲两个方面的内容。

  《岭南文史》杂志的办刊过程

  上世纪80年代之初,随着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工作的恢复和发展,当时馆领导和广大馆员感到有必要创办一个刊物,挖掘、整理和研究岭南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为文史馆馆员发挥余热提供一个阵地,通过它与有关方面进行学术交流,收集、整理和保存有关乡土文史资料,并希望通过它发表专家学者的研究文章,有助于帮助广大读者增长文史知识,加深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为广东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办了《岭南文史》这个刊物。

  办刊20年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内部刊物阶段。1983年,《岭南文史》得以创刊。在创刊号上,时任省文史馆馆长的胡希明亲笔撰写了发刊词,表示一定要努力办好这个刊物,尽量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为开展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研究作出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创刊号出版后,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信,纷纷对这份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史杂志给予充分的支持,寄予很大的期望。本刊初为半年刊,内部发行。第二阶段:由省文史馆主办,作为公开发行刊物的阶段。1984年改为公开发行,1991年第一期改为季刊,同年取得国际标准刊号。第三阶段:1996年由省政府参事室、省政府文史馆共同主办,内容、版面、格式得到不断的改进。

  《岭南文史》问世以来,发表过不少有份量的文章。尤其在挖掘、探讨岭南地区文化历史的各个层面,包括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民情风俗、名胜古迹、宗教社团等以及反映海外华侨华人历史等方面内容,凸现岭南地方特色,融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于一体,发挥“以文资治、以文会友”的社会功能,获得了广大海内外读者的好评。

  我刊比较注重挖掘岭南特色文化,对文史资料收集较完善的潮州、惠州、封开、揭阳、鹤山、湛江等6个县市出版了反映当地地方特色的文史专集,也为孙中山、冼夫人、林则徐、郑观应等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以及一些专题研讨出版专辑或专集,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一直以来,我们刊发了不少名家的学术专论,同时也注意挖掘和扶持人文科学方面的生力军,对在校研究生或初出茅庐在文博部门工作的专业人士,所撰写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也给予采用编发;对坚持在基层一线、掌握第一手珍贵材料的地方文献专家也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关爱,刊登他们写的研究心得,鼓励他们多出好的作品。

  近年来,随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岭南文化、珠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为此,我们省政府参事室、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加大了对岭南文化、珠江文化研究开发的力度,组织省政府参事、省文史馆馆员及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系列的考察论证,取得了显着成果。《岭南文史》紧密配合这一系列研究开发活动,发表了大量探讨岭南文化、包括探讨“海上丝绸之路”、古广信文化、珠玑巷寻根文化、西江龙母文化、粤西冼夫人文化、广州西关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引起了海内外强烈反响。与此同时,对刊物的内容和版面作了不少调整和改进,增大了粤海名人贤士的宣传力度,丰富了刊物的文化内涵。对史方面的内容侧重点关注在新的学术问题的探讨和对焦点、热点问题的集中论证。2001年以来,我们开设了“卷首语”栏目,请省内外有关名人专家题写作为提纲挈领式的、有独特思想性、学术性和引导性作用的卷首语内容,为本刊增色不少。同时,为了增加刊物的知识性和可读性,我们还增设了著名的史例和人物典故;成语、谚语和名句的英语为英语角等栏目。在版面设计上,我们力求设计的版面与本刊特性和谐相近,传统文化味浓一些,内页文章也尽量多些采用相关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而不失文雅的风格。这些年来,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岭南文史》越办越有起色。

  《岭南文史》今后如何发展

  如何进一步办好这个刊物,经过我们室馆党组的反复研究,有以下一些主要设想:一是准备筹办理事会,加大办刊力度,为我们办好这个刊物增加一些经济基础;二是考虑能不能把季刊办成双月刊,一年出六期,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设想,等条件、时机成熟了,我们就给省新闻出版局写报告,改为双月刊;三是为了配合文化大省的建设,对我们广东建设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方面,多跟地方结合做一些事情,我们考虑每年都要腾出一定的版面,与地方合作办专刊,反映地方文化建设的情况,推介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经验,丰富我们《岭南文史》的内容,发挥我们的作用,推动他们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这个设想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以上是我们室馆党组深思熟虑的三部曲,下一步我们编辑部就要按照这个来做好它、做足它、做强它、做大它。下面我再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一) 进一步确立高目标的办刊宗旨

  《岭南文史》的办刊宗旨是:在省政府参事室、省政府文史馆党组的直接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反映、传播和宣传岭南的文史研究、学术探讨、历史事件、以及名人名事的典故,突出刊物的史实性、学术性、思想性、权威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努力办成高水平、高质量、影响力较大的史学研究刊物,为广东和全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二) 编辑方针

  《岭南文史》遵循上述的办刊宗旨,要做到“三字方针”。

  一是“实”:从史实出发,分析、探讨、研究问题实事求是;文章内容实实在在,不造作虚夸,不任意拔高;贴近史实,贴近社会的发展,贴近史学专家、学者的业务。

  二是“新”:要突出一个新字,观点要新,内容要新,表现形式和刊物的风格也要新,要与时俱进,要使《岭南文史》在新的时代有新发展、新创造、新形象。

  三是“严”: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维护刊物的严肃性、严谨性;发表高质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章,不发表任何损害党、国家和人民以及社会利益的稿件,严格遵守党和国家对刊物的各种管理规定和要求。

  (三) 栏目设置

  以编辑方针为依据,从史学研究、学术探讨的需要出发,有主有次,主次分明;有轻有重,轻重相宜;灵活檏实,不拘一格。设重点栏目,如粤海翰林、建设广东文化大省论坛、粤海艺坛等;固定栏目如古今人物、文化论坛、文物考古等;临时栏目如争鸣园地、新著评介等等。

  总之,《岭南文史》要推陈出新,文贵实丰,人与事要寓于史实之中,洞于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理,然后为之。要循循善理,史诲后人,博采众长,百家争鸣,力行求真。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我们刚刚庆祝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50华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高度肯定“省文史馆建馆50年来,吸收了一大批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岭南文人耆宿,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促进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省文史馆与省参事室合署办公以来,充分发挥‘人才库’和‘智力库’的优势,为省委、省政府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张德江书记希望我们“与时俱进地做好参事、文史工作,为广东建设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张德江书记对省文史馆的希望,也是对《岭南文史》的殷切期望。借本刊创刊20周年之际,请来各位专家学者、同行,希望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在新的形势下,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办刊思路,努力把这一属于广东人民的文史刊物《岭南文史》办得更好,为加快广东的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的建设贡献力量。

  (本文原载2004年第1期《岭南文史》杂志)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