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州文艺批评的文化风格



  ——评广州文艺评论集《面对·提升·超越》

  由广州出版社最近出版、广州巿文联主编的《面对·提升·超越——广州文艺评论集》是一部有创意、有水平、有份量的论著,其特点可概括为四个字:全、新、专、实。

  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编入书中的文章,覆盖了文学艺术各个门类或领域,上篇收集的是论述当今文艺批评、文化研究、五个一工程、岭南文化、文学创作、戏曲、戏剧、粤剧、绘画、书法、印章、群众美术、粤乐、唱腔、影视、民间文艺龢民俗文化等领域,在近些年的发展和现状,作出了具有总体性和总结性的宏观论述;下篇收集的是对广州近年各领域产生的有影响的作品分别进行评论,这些虽然是微观评论,但都较全面而确切地评价了所评作品,而这些作品又都是每个领域的代表性成果,所以,这些评论及其所评作品,也在总体上较全面地体现了近些年广州所取得的文学艺术新成就。

  新,即新课题、新视角、新观点、新水平。文艺理论批评要着眼于新现象和新形象。文艺思潮或潮流谓之文艺现象,文艺创作主要是塑造艺术形象。这册文集的论文,都是研究论析当今文艺现象和文艺形象之作,都具有新课题的意义,而且大都以新的视角去论析,提出新的观点,达到新的水平。例如,首篇论文《当代文艺批评写作虚拟化迷失》(罗宏作),严正指出了当今时兴文艺批评写作的误区是“虚拟化迷失”,“当下文艺批评写作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自身与文艺的这种真实关系,大量的批评文本实际上渗透着一个相反的逻辑:批评对文艺素材(问题)的剖析不是为了最终惠及被观照的文艺对象,而是为了支撑某种学理命题或学理框架的自身的建构”,成为“六经注我”式的写作。这个批评,真可谓一针见血,卓有见地。论文还深入指出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在于:近20年来当代中国的文艺批评写作,一直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新理念,文艺学应该拥有独立的自足的价值,尤其是要警惕成为创作的附庸,“应该谋求加入到国际性学术话语的游戏世界而获得自身价值的认同”。其结果必会是:交出话语责任与话语主权,获得身份认同,造成“一种日益疏远本土文化的倾向,或者说,一种日益将具体的本土话题泛化为所谓国际化的一般性话题的倾向”。这些观点是新颖的,是有新视角、新水平的。梁凤莲的《岭南文学追求的文化内藴》和《论当代岭南文学的创作特色》两篇文章,以现代文化学眼光重新审视岭南文学,从欧阳山、陈残云、黄谷柳等老作品和陈国凯、洪三泰、邹月照等的新创作,发掘出其本土文化底藴与特质,看得出是作者试图以现代与本土结合、文化与文学结合的途径进行的研究,既是以新视角进行的剖析,也是新课题的开拓,是具有新观点、新水平之作。陈晓武评论梁凤莲长篇小说《巷娈》的论文:《市井庸常生活的文化与审美》,代表了下篇的微观批评论文,也是具有同样新水平的论作。

  专,即专业性。长期以来,文艺批评的通病之一是:空泛,皮毛,言不及里,不到位,艺术门类的评论尤其如此。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这些艺术门类(如:表演、唱腔、音乐、书法、印章、影视、美术等)的专业性较强,专门术语较多,较难用评论语言讲清楚,另方面是评论者欠缺专业知识或瞭解不深,不是行家里手,因而也就评不到位、语焉不详。这部评论集的论文基本上没有这一通病,尤其可喜的是:过去很少出现过的、很专业的论文出现了,而且写得很专业、很到位,又使人能读懂、学到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杨健的《寻找快乐——从重彩画的制作性谈到其他》、梁晓庄的《媲美中原  雄起岭南——广东历代书法展览观感》和《广东印章述略》、孔庆炎的《一台给现代人欣赏的艺术精品——我看粤剧交响音乐会》、周刚的《星海·黄河:知识舞蹈的成功探索》等,都是这样的好文章;沈瑞和的《试论B腔的艺术特色》和汤凯旋的《从[赛龙夺锦]说起》两文,更是使人读之若进入新奇的艺术殿堂,受到莫大的专业知识享受。

  实,即实际、实践、实效。这册论文集以“面对、提升、超越”为书名,既道出了本书编者倡道的文艺批评使命,同时也标志了本书的评论特色。面对,就是针对现实的实际情况;提升,就是对实践的经验和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去总结、概括、提出;超越,就是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新的理论指道新的实践,以具有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去解决困难和问题,促使文艺更大繁荣。应该说,这册书是名副其实的,所收论文是基本具有实际、实践、实效功能的。如:陈晓武的《广州文艺五个一工程启示録》、曾应枫的《重塑岭南民间艺术风情  提升广州文化名城品位》、吴志军的《寻求超越——小议如何推进影视频道的发展》和《粤港两地电视节目的比较与前瞻》、罗铭恩的《粤剧[楚河汉界]的启示》等,都是具有这些功能之作;黎田的长文《关于粤乐兴衰问题的探讨》,从理论上总结了粤乐悠久的传统,概述了近百年的坎坷历程,提出了抢救的问题和方案,指出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写得情真意切,有理有节,感人至深,堪称此书求实特点之代表作。

  广州市文联刘长安主席在此书的序言中说:“相信读者,特别是本地读者在看完这部评论集后,一定也会产生一种很特别的感受。这特别的感受来自广州文艺评论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出的那种浓郁的岭南文化的精神与魅力:不愿空谈、力戒虚浮的务实精神,不抢风头、反对霸气的平民恣态,不赶时尚、远离炒作的理性品格……总之,这是一种真正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建设性的文艺批评”。的确,我读后也有同感。我以全、新、专、实为题写下这篇读后感,正是将这同感具体化,也即是将广州文艺理论批评所体现的、在珠江文化之中的岭南文化精神具体化。

  
 (2005年4月6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