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文化在广东的“前世今生”及如何再创新的辉煌



  ——关于海洋文化在广东的调研报告

  【提要】本文将海洋文化在广东的古今历史,分为:海生明月、海上敦煌、海洋文明、现代海洋文化等四个时期;前三时期为“前世”,第四时期为“今生”,即改革开放新时期。在这时期的三十年中,有三次现代海洋文化浪潮,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特区浪潮,本世纪开始的珠三角与泛珠三角浪潮,以及当今刚拉开序幕的以世界眼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海洋大省浪潮。文中提出:以建设世界海洋文化大省、确立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申办2012年世界海洋博览会等战略,再创广东海洋文化的新辉煌。

     

  当今,我省正在掀起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带动新一轮大发展、以世界眼光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珠三角生产“双转移”热潮。我认为这热潮,实质上是世界海洋文化在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刚刚掀起的第三次浪潮的序幕;它既是海洋文化在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个界碑和新的启步,又是海洋文化在广东数千年历史的承传和再度辉煌。观今宜鉴古,温故而知新。在拉开新序幕的时候,查看一下当今热潮的来龙去脉,认清其“前世今生”的源远流长,从根本上认识其精神实质和发展走向,是有助于当今热潮的深化和持续发展的,故作调研报告如下。

  一、 “今生”——新肘期三十年的三次海洋文化浪潮

  称新时期为“今生”,是因为从1978年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一切都有了新的发端。而且,这发端一直持续发展,迄今仅30年,即持续不断地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并呈现出方兴未艾、前景无限的发展势头。

  从现代文化学的眼光看来,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实质上是世界海洋文化浪潮接连掀起的历程。在这期间,可以说一直风生水起,波澜不断,而具有跨越龙门性质的大浪潮,则只有三次:

  第一次,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90年代中期的浪潮。这次大浪潮的主要标志,是创办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海南等沿海城市为对外开放经济特区,这策略本身即具有世界海洋文化的意识和内涵。因为这些域市在南海之滨,自古是广东以至中国对外交往的桥头堡,且毗邻港澳,与海外交往便捷。这浪潮启端是从“三来一补”、“借鸡下蛋”,到承包或独资经营等方式,大量引进港澳和海外投资,引进外资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尤其是在体制上肯定和采取了市场经济为道向的观念和做法,对于原有的计划经济观念和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这些观念和做法,就是引入海洋经济而发生的,同时也即是海洋文化所产生的成果。

  何以这样说呢?因为海洋文化,是指人类从受海洋影响而形成的受制海洋而又利用海洋的观念意识,及其相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体地说,就是沿海的人群由于承受海洋的广阔、宽宏、运动、潮汐、风暴、狂飙、风险、深厚、神秘、丰富、灵变、流通等特性,而衍生的人文特性与精神,以及由此而体现在人的思维活动和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而产生的行为准则及方式。从改革开放初期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所取得的效果上来看,“敢为天下先”,“杀出一条血路来”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正就是海洋文化意识和精神的典型体现;引入外资和市场经济,则可谓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接受了海洋经济同时也即是海洋文化的实质与行为。而在文化上提出“排污不排外”的口号,以及直接从西方搬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名言作为“特区精神”,更是海洋文化在广东的原质原版。

  第二次,是本世纪初开始的浪潮。这次浪潮的主要标志,是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的崛起和泛珠三角合作区域的形成。这次浪潮,意味着世界海洋经济与文化在特区登陆之后,从珠江口进一步扩展,在珠三角形成了新的海洋经济城市群,同时也即是海洋文化城市群。接着又在中央提出建设三个沿海经济圈(即:黄河三角洲即环渤海湾经济圈、长江三角州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背景下,从珠三角发展为粤港澳构建的“大珠三角”,进而扩展为“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及周边地区,即: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湖南、江西、福建、海南、四川,以及香港、澳门,即9+2)。这次浪潮,显然标志着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以更大的规模和声势延伸内陆以至全国,同时又标志着海洋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江河文化、山地文化,开始了从对撞到结合之势。因为泛珠三角合作区域的构成,本身就体现了从江海一体到山海相通的结合,而以中国三条主干大河的出海三角洲而建设经济圈的战略举措,显然是既有这种文化结合的内涵,又具有以出海口引入海洋文化,润化三江流域,并向全国辐射的意义。

  从现代文化学的意义上说,这次浪潮的特点在于:以当今世界的大文化理念和自觉的文化意识,冲击和取代沉积多年的狭隘地域观念和浅小的文化观念;并以水域文化为纽带,引入并扩展海洋经济与文化的综合力和自主创新力,强化区域的交流与合作;自觉的文化意识指道决策,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和谐广东等口号,也都是世界海洋文化理念的新体现和再创造。

  第三次,是于今年刚掀起的浪潮。这次浪潮的主要标志是: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带动新一轮大发展,以世界眼光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个浪潮,当今正处在拉开序幕的阶段,但其具有世界海洋文化性质也初显端倪了。首先表现在:今年三月,在京举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汪洋书记到国家海洋局考察,即表示:“广东是海洋大省,海岸线比较长,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广东一定认真落实好国家海洋局对广东海洋工作的要求,努力争当全国海洋工作和海洋经济工作的排头兵,在全国带个好头”。(见2008年3月14日《中国海洋报》)这个表态,显然是出自世界海洋文化意识的真知灼见,尤其重要的是:首次为“广东是海洋大省”作出了明确的定位。在经济战略上,最典型的是现在刚开始进行的珠江三角洲生产“双转移”(工业生产设备和劳动力)的重大举措。其具体做法是:让珠三角地区的工业生产企业向广东内地和山区转移。这样做,一方面是使珠三角发达地区腾出空间,以便引进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高科技企业,另方面是使欠发达地区有了新的企业引进,使全省形成梯形式的发展格局和生产转型。这举措的核心,是以世界高科技企业的引进和更新为红线,串连珠三角与内地的互动关系,使经济既突出重点而又带动弱点的梯形增长。从文化眼光看来,这举措是要使最得益海洋文化的珠三角,在向内地转移虽然稍旧但未过时的企业之后,既以此而将海洋文化延伸内陆,同时又及时地引入世界最新海洋经济、科技、文化,这就使得我省能在战略和实体上,始终保持着世界的领先和领潮地位。显然,这举措是世界海洋文化在我省层层深化的杰作。同时,在经济建设指道思想上,强调以人为本和文化决策意识,引进西方最新的“文化软实力”理念,结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推动全局;在文化上,着力倡道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创意产业和企业,也都是世界海洋文化最新成果和新潮的引进与同步。

  总体而言,新时期这三次浪潮的发展态势,是层层迭进、一浪高过一浪的,是世界海洋文化步步深入、而又是我省对其步步消化并步步再生创造的过程。如果要为这三次浪潮取名的话,我看可以依次称之为:特区浪潮、泛珠三角浪潮,以及现在正值的海洋大省浪潮。

  二、“前世”——海洋文化在广东数千年历史的三个时期

  汪洋书记为广东定位为“海洋大省”,既有地理和自然资源的依据,还有历史文化的依据。从我们珠江文化研究会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多学科(包括:文化学、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文学等)的专家团队近二十年的研究,依据历史文献和文化遗存的考察,以及在编写《中国珠江文化史》过程中的核理,可以将海洋文化在广东数千年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百越族时期,或称自然生态时期,亦称“海上明月”时期。

  在秦始皇统一南粤之前,广东是百越族生息之地。《汉书·地理志》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多有种姓”。现已证实,百越族是中国南方沿海一带栖居的海上民族。在广东的称南越。有史料称: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又称:越人“识水,善舟”,“食海中鱼”,“不畏风雨禽兽”。人多纹身,刺龙图样,以求在水中为其护佑。居住的是杆栏式屋,离地有空层,以防蛇虫袭蚀。前些年在珠海市沙丘先秦时代遗址,发现有房址、墓葬、制造石器陶器的遗存,尤其是古越人捕鱼的石锚、宝镜湾上的岩画,以及在香港、深圳等地的考古发现等等,均说明珠江三角洲在新石器时代有一个自成系统的文化区,并可能是连通东南亚和太平洋的南岛语系族群。此外,在西江河畔高要市金利镇茅岗村,尚存有水上结构建筑遗址,在发现的文物中,除陶、木、竹器和人兽遗骸之外,还发现一批渔猎工具和一条由贝、蚌、蚝堆积层墙,现已证实是3000年前先秦时期水上居民遗址,是广东近江河最大一处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由此可见,从南海边到内江河都是古越人的栖生地,百越族时期的广东先民尚处在以海为生的状态中,海是他们生存的条件和希望,所以,是自然生态时期,是海洋文化在广东的萌生期,亦可称之为“海生明月”时期。

  第二,古代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时期,亦称“海上敦煌”时期。

  秦始皇统南粤后,广东进入了古代时期。在广州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玛瑙、翡翠等海外珍宝,说明在秦代的广东已有与海外国家的贸易和交往。而我们从《汉书·地理志》中,查找到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派黄门驿长由徐闻、合浦从海上赴日南(今越南)等地的记载,并多次到现场考察,并经学术论证,确实徐闻是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定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史提前1300多年。从而确定海上丝绸之路与以西安为标志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时间大致相同,幷且由此找到了海洋文化在广东最早的史书记载和历史遗址,因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从海上交通与海外各国的通商和文化交流之路,也即是海洋文化的重要体现和标志,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历来所指的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以及最近新增加的丝绸、青铜、瓷器)都是由此途径传播世界的。我们还在南海从东到西的重要港口(包括:饶平、潮州、澄海、汕头、汕尾、惠州、深圳、广州、香港、澳门、珠海、台山、阳江、电白、湛江、遂溪、雷州、徐闻、北海、合浦、钦州、防城等),查到从汉代至清代的历代海上丝绸之路古港,而且发现这些古港在历史上往往是此盛彼衰的,又因此而构成了一部较完整的近三千年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从而证实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最早、年代最齐、港口最多、线路最长的古代海洋文化大省。尤其是在阳江发现的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确定,是迄今海上考古发现文物中,年代最早、保持最完整、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五最”文物,初步估计船上拥有文物5至8万件,比拥有5万件文物的、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标志的甘肃敦煌还多,由此我们于2003年前往考察时,为其作出“海上敦煌”的文化定位。从上可见,广东自秦汉以降的海洋文化遗存是极其悠久、丰富、全面、珍贵的,所体现的广东古代海洋文化是极其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在这时尤为辉煌,所以称这时期为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南海Ⅰ号更是其辉煌之最,所以,也可以其文化定位为这时期的广东海洋文化的代号,称为“海上敦煌”时期。

  第三,近代时期,是东西学互渐时期,亦称“海洋文明”时期。

  中国著名文化大师季羡林教授说:“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文化交流有过几次高潮,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一次传入的起点在时间上是明末清初,在地域上就是澳门”。季教授所指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即是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西方传教士从澳门进入广东,并逐步在全中国传播基督教和西方文化,从而掀起了后来被中国首位留美博士容闳(珠海人)称之为“西学东渐”文化热潮;又由于这些传教士同时也向西方传播中国和东方文化,也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东学(或中学)西渐”热潮;从而对应地并称为“东西学互渐”文化热潮。这个热潮,从16世纪至19世纪,持续三百多年之久。这时期,西方海洋文化从澳门进入肇庆,沿西江传遍广东,再北上内地、遍及大陆,而中国文化也从广东传入西方,是中西方文化大交流时期。在这个时期,利玛窦等传教士在广东传进了第一张世界地图、第一座自鸣钟、第一部汉法词典,引进了西方数学、天文学、历学、医药学、物理学、水利学等等,从而在广东涌现了许多在全国领先的文化,如教堂、西医院、图书馆、报纸等的“第一”家都是在广东出现的。尤其是以容闳为代表的清末“放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倡道并督办向西方派儿童留学生等活动,更使西方海洋文明大量传入,使广东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所以,这个近代时期,是东西学互渐时期,亦可称“海洋文明”时期。

  从上可见,海洋文化在广东的“前世”是源远流长、持续不断、步步辉煌的。我们既然将“前世”的数千年历史分为三个时期,那么,“今生”的新时期,也即可顺序列之,称其为第四时期,即现代时期,亦可称为“现代海洋文化”时期。“前世”三个时期与“今生”现代海洋文化时期的最大区别,就是:对于海洋文化,前者是自发性的,后者则是逐步自觉的;新时期三个浪潮的迭进,则是从自发逐步转化为自觉的过程。我们当今正处在第三个浪潮的启端,应当更自觉地去完成这个过程,在过去自发辉煌的基础上,再创造自觉性的新辉煌。

  三、 如何再创新的辉煌?

  21世纪是世界海洋世纪。广东在地理上是海洋大省,在历史上又具有如此辉煌的海洋文化“前世今生”,完全有条件而有必要在这个世纪的若干年(近期目标可订5年),更创造出世界海洋文化的新辉煌。由此,我提出下列建议供参考。

  (一) 按汪洋书记作出的“广东是海洋文化大省”定位,提出“建设世界海洋文化大省”的口号,并在这总口号下,以世界海洋文化的理念,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作出战略性的部署,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工业、海洋交通、海洋勘探、海洋开发、海洋渔业、海洋造船等等,使全省各项工作都有海洋文化意识和色彩,都有“海涵”和“海味”;在文化教育事业中,更应重点发展直接体现海洋文化的事业和教育,倡道“世界海洋精神”,打响“世界海洋文化”品牌,实现全省现代海洋文化化。

  (二)  利用历史和现实海洋文化遗存和条件,大力发展海洋博览业和旅游业。如:在阳江市,可利用南海Ⅰ号、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和海陵岛资源,建设世界性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博览中心和海上童趣乐园;在珠海市,可利用其原始海洋文化遗存丰富,和作为“中国近代海洋文化第一港”的文化品牌(包括许多“第一”),以及现代海洋科技与教育优势,建设为世界性的、没有围墙的古今海洋文化博览园;在深圳市,利用现有的高科技博览会和文化博览会,使全市发展为世界性的最新海洋科技和文化成就的博览中心和信息中心;在广州市,利用其是世界唯一的三千年不冻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和南方文化中心的优势,建设为世界性的海洋文化博览中心、并是世界海洋文化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心。

  (三) 大力扶持和开展海洋文化研究,尤其是着力研究中西方海洋文化的异同,建立中国海洋文化的理论和学术体系。因为自十九世纪以来,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总认为海洋文化是西方的专利,说中国虽有海洋,但海洋“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中国“没有分享到海洋所赋予的文明”。(见黑格尔着《历史哲学》)。显然,这说法既有对中国文化欠缺瞭解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海洋文化的观念不同和性质不同(如:哥伦布海洋冒险发现新大陆是侵占,郑和下西洋则是与友邦和善;帝国主义从海上交通向中国输入鸦片毒害人民,中国人则是以海上丝绸之路向西方运去丝绸、陶瓷、茶叶等特产与文明)。所以,必须以深入的研究,拿出有说服力的科学成果,分清不同文化观的性质,廓清不当理论的消极影响,并在世界上确立中国海洋文化应有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我省作为海洋大省,应当为此作出贡献。由此,我省应当设立海洋文化的学术研究机构,组织学术力量进行研究,将海洋文化研究列入重点项目,拨出专项经费,出版系列著作,包括组织编写广东、以至全国的海洋文化史。还应当在适当的时候,举办全国性或世界性的海洋文化学术论坛。

  (四) 争取申办2012年世界海洋(经济、科技、文化)博览会。现在北京举办的二十九届奥运会,举世欢腾,影响极大;将于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也已举世嘱目,届时必将取得重大世界影响。显然,举办世界性的活动,对于提高我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提高我国的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以及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作为当今中国经济排头兵的广东,也当在北京、上海先后举办两次世界盛典之后,以海洋博览会为目标,争办第三次世界盛典,是有理由、有条件、有必要的。因为以海洋为主题办盛典,既是我省的优势,对于我省建设海洋大省和世界海洋文化大省,也是很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具体目标,势必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和检验作用。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日完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