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良溪“后珠玑巷”的发现与“珠玑巷文化”概念的提出
2007年11月6日至7日,在广州迎宾馆和江门逸豪酒店举行了“良溪——后珠玑巷”学术论坛,由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江门市委宣传郜、江门市蓬江区政府主办,珠江文化研究会承办。来自上海、北京、武汉、香港、澳门及本省学者、记者共50余人与会,其间,还专程到良溪村考察。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会长、原广州市市长黎子流为论坛发来贺辞,南雄珠玑巷代表与良溪“后珠玑巷”代表互赠建立兄弟合作关系纪念品。
发现并为江门蓬江区良溪村定位为“后珠玑巷”,是2006年10月在江门考察侨乡文化时的事。因为在这里发现了南宋时率领南雄珠玑巷人南迁的首领罗贵的墓,还有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罗氏宗祠,祠堂内有副长联,记述了罗贵从南雄珠玑巷迁此发祥的历史:“发迹珠玑,首领冯、黄、陈、麦、陆诸姓九十七家,历险际间尝独任;开基塱底(即今良溪原名),分居上广、肇、惠、韶、潮各郡万千世,支流百派屋同源”。由于我早在1993年夏,即发现南雄珠玑巷是中原人南迁岭南的中转地,从南宋至元代,先后有三批百万以上的移民经此南迁珠江三角州,后又迁至海外南洋、美洲等地。所以,许多广府人、港澳人和华人华侨,都称珠玑巷“吾家故乡”。为此,我当即提出这是中华本根文化和后裔文化的体现,即提出发展寻根旅游和后裔联谊活动,受到香港著名人士霍英东和广州市市长黎子流的支持,倡道成立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此后我又多次到该地考察,每次都对其文化内涵有新的发现;2006年春,为六集电视片《千年珠玑》担任学术顾问,又为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专栏讲解珠玑巷。所以,对珠玑巷是很熟悉的。但始终对珠玑巷人南迁珠江三角洲后,如何进一步向各地及海外发展的路线及中转地问题特别关注,现在良溪找到这些历史遗存,是很有说服力的答案和证据。由此,我为良溪村作出文化定位:“后珠玑巷”。同行专家学者均表赞同。
媒体公布这发现和定位后,引起重视和反响。于是,才有举办论坛的计划。为此,我特撰写了长达8千余字的长篇论文提交论坛,既作主题报告,又作为调研报告,提交《省政府参事建议》发表,题目是:《前后“珠玑巷”的发现及其文化意义——“珠玑巷”文化调研报告》。
在这报告中,我首次提出了“珠玑巷文化”概念。这是一种文化现象的概括,是有其独特内涵和意义的。从时间跨度上说,从南宋算起的珠玑巷南迁移民,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中原人进入岭南的第三次移民潮(第一次是秦始皇五十万大军南下,由赵佗近百年统治而造就南越文化;第二次是汉武帝平定岭南,由以广信为岭南首府而造就广信文化,达四百年之久);如果说,以罗贵为首的九十七姓人家从南雄迁至江门良溪立足,开发珠江三角洲等地,是这部史诗的前半部;那么这批移民的后代,从以良溪为代表的地点继续向海外移民,分别到南洋、美州等地开发,形成了大批海外华人华侨群体,则可以说是这部史诗的下半部,其时间也大致(从康熙年间在良溪立罗贵墓和罗氏大宗祠算起)占半,约有5百年。从族群的意义上说,无论是从南雄珠玑巷南迁的人群,或是从良溪再迁各地及海外的人群,都共属同个族群。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至今仍在发展的族群。这个族群,实际上是促使岭南广府文化成熟的中坚和持续发展的主干力量,即使分布甚广而传承多代,也仍有其族群的凝聚精神和共性,这就是:“异性一家、同舟共济、爱国爱家、勤劳勇敢、务实包容、开拓创新”。以文化上说,如果说,前珠玑巷人南迁,意味中原文化的南移,而与岭南文化结合并融合;那么,后珠玑巷人再迁海外,则是将中原与岭南融合的文化,又与海外各国文化结合,既将中华文化输出,又将海外文化引入,从而在相关他国形成海外华人华侨文化,在国内又明显地形成侨乡文化。从水文化理论上说,前珠玑巷起到将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与珠江文化对接的作用,后珠玑巷则有将中华江河文化、尤其是珠江文化与海洋文化(也是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交流融合的功绩,对于珠江文化具有江海一体及海洋性特强的特性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所以,从学术上说,前后珠玑巷是各有特色而又密切关联的整体,是一曲交响乐的两部乐章,两者同属并构成为一种文化,即“珠玑巷文化”。
这次论坛的论文及相关报导,结集为《良溪——“后珠玑巷”》,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由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江门市蓬江区委宣传部合编,黄伟宗、周惠红主编,共30余万字。
12月17日,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商联谊会在广州举行理事扩大会并垦亲会。会长黎子流在会上所作报告中表示:支持对“后珠玑巷”的研究,具体称谓尚待进一步研究确切。
(2008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