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三来一补”先天不足

  “三来一补”是70、80年代香港密集型产业转移深圳、东莞、惠州等地的工业组织形式。“处处工业,村村冒烟”,东莞人将“三来一补”发展到极致。“三来一补”是外商与东莞集体土地杂交的混血儿,一出生就带有明显地域性先天不足的特征。

  “三来一补”这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在没有资金,没有人才,没有设备,没有市场特殊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它为东莞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经济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它的非独立法人资格的集体性企业身份,使它既不同于外商投资企业,也有别于私营企业;它的设备原材料、零配件、料件全部由外商提供,成品全部由外商销售,赚取的利润亦全部归属外商,中方只收取工缴费来支付所有费用;来料加工企业以这种“两头在外,全进全出”、“前店后厂”由外商承包的方式,使工厂名义上是属于中方的,但实际运作却都是外商,收益、责任等相关问题亦均由外商承担。

  “三来一补”企业本身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还表现在非法人性质下国民待遇无法体现、资产所有权无法确认、财务融资无法实现。对外商依附性强,利润薄,效益低,内销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三来一补”企业良莠不齐、差参不齐的经营状况令人微辞。长安以五金塑胶玩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规模小,污染大,能源高,耗用土地量大,但单位产出率低,工业增加值低,税收低。个别“山寨厂”的工作环境十年不变水准:劳动强度大,劳动保障设施差,吃住条件恶劣,企业文化少,随意打骂工人,请假制度十分苛刻,工资低,2004年7月份省工会公布12市开展的民工基本状况调查显示:民工收入800元以下占调查人数的48%,这是招工难的根本原因。个别厂商诚信度低,漠视工人生产安全,工伤事故、克扣工人工资时有发生;个别厂商挂羊头卖狗肉,故弄玄虚开厂骗钱骗财。由于监控力度不足,其他镇区少数“三来一补”企业害群之马,借“三来一补”企业形式,从事走私骗税活动。如伪报出口、代人进口、原材料擅自内销、高报单耗等手法损害地方、国家利益。2004年公报全国最大走私牛皮案,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某厂为典型案件。“一人生病,大家吃药”的传统管治手段,来料加工厂走私偷税行为,令加工贸易渠道成为海关打击走私偷逃税的敏感区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