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回眸“三来一补”

  借船出海,借鸡生蛋。聪明的长安人藉助外资经济尤其是“三来一补”形式,走上农村工业化道路。   

  “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合称。它的出现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初期,长安依靠“天时”(国内改革开放政策—政策优势)、“地利”(区域优势)、“人和”(港台人与流动人口的廉价劳动—人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三种优势,加上自己拥有的较为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走出了一条以加工贸易为切入点的参与国际分工的经济国际化道路。自1980年,咸西村办起了本镇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咸西毛织厂以来,经历20多年的发展,长安成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现代化工业名镇,外商投资经济成为全镇国民经济的絶对支柱。2004年底,全镇共有1647家涉外企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1.5亿美元。1992年至2004年,外资企业户数连续12年在全市排第一。1996年至2004年,长安乡镇企业出口创汇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位,被称为“中国出口创汇第一镇”。

  长安现有“三来一补”企业1175户,占全市正常经营9200户的1/8强,无论数量还是加工费收入历年居全市榜首。如果说“三来一补”曾是东莞外向型经济的代名词,那么长安则是东莞的典型缩影,它的走势去向对全市具有杠杆性的引领作用。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