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历史文化名菜篇

  年轻的长安,缺少一份名震中华的厚重饮食典故。挖掘盆菜、碌鹅地方习俗的家常菜,也许能增添些少许历史韵味。

  盆  菜

  盆菜来源

   据考证,盆菜源于公元1278年宋朝时期,宋卫王赵权和护益王赵正南下宫富场(即现在的九龙城)当地村民设宴款待,因官兵人数众多,所以村民各自把家中的食物堆放在一个个面盆内,凑成一盆盆的百家菜,蒸熟,香气四溢。这便是盆菜的雏形。经过多年改变,盆菜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配料及味道更是讲究,吃盆菜亦演变为庆祝喜庆日子必不可少的宴请方式。盆菜象征一团和气、富贵团圆、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吃盆菜在东莞、惠州、深圳等地沿袭下来。香港的新界、元朗和人口较多的围村,每逢元宵、开灯、妈祖诞、观音诞和男婚女嫁,盆菜依然大为盛行。近年围村常把吃盆菜改造成一种颇有声势的传统观光娱乐游览卖点,让游客感受浓浓的亲情乡谊。

  长安盆菜来源

  长安盆菜历史始于长安乌沙陈屋,据考证1278年4月,南宋朝廷败退到广东,杨太后与弟弟杨亮度携宋帝罡、昺到东莞、香港一带,6月再迁新会崖山,所到之处,广东人民纷纷前往勤王。东莞熊飞以布衣率领义兵,在铜岭(今榴花塔所在山)斩元将姚文虎,恢复广州、韶关,因叛徒开城,巷战而死。乌沙李佳之母陈氏,为使儿子一心抗敌,而无后顾之忧,毅然投海自尽,东莞两人与文天祥、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杨太后、杨亮度等八人,同坐崖山“故宋国事同死忠义之士神位”。乌沙杨侯古庙至今祭祀杨亮度。当年勤王大军多达20万人,同于船上漂浮,一来缺乏盛菜钵碟,二来避免船上倾泻,沿海百姓巧用木盆,将三五家所作之菜,盛在一起。由于各家各户,使出各家本领,而且叠于一盆,味道特别浓香丰腻。宋帝昺连连赞美。从此,盆菜在沿海地区成了贡菜极品,流传下来。

  陈屋天后诞盆菜

  古诗曰:《靖康海市》

  滔天腥浪如山来,蛮烟瘴雾拨不开。

  江神元计役风伯,致使蜃气成楼台。

  长桥复道千万丈,车盖人马相来往。

  须臾水天同一色,落日照篷渔歌唱。

  东莞古代八景之一的靖康海市观赏场所笔架山,山下是长安乌沙陈屋村,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一直保存吃盆菜的村俗,与香港北区的沙田、大埔等地村民遥相呼应。

  以前,当天举行迎神赛会,公开抢炮头,会后全村聚餐食盆菜。东莞、宝安各地善男信女,汹涌而来,入庙瞻拜。更多的人,借庙游乐,人来人往,成为东莞一大盛景。村中昔贤有诗赞叹:“姊妹相携拜妈岩,恰逢赛会暮春三。锦标迎送喧天日,竟看阿谁首炮探”。

  如今,每逢此日,笔架山下人山人海,不少陈屋籍的外出村民或香港同胞纷纷赶回来吃盆菜,不少在村里投资的商人或打工一族都订几盆回厂试试味道。村民依次排队轮候派发在塑料盆盛满回到家里或厂里吃盆菜。盛况空前,习俗特色十分鲜明。

  盆菜菜色是一层一层叠放,与岸上九大簋菜式一般无二。富者丰,穷者则俭。最早的盘菜分五层,由下而上是:“萝卜、菜头、浮皮、鱿鱼、鹅(或肉、白切鸡)”。而今普通盘菜以青菜垫底,逐层加入萝卜、虾米、鱼饼(鱼有骨,易散,混入盆中危险)、鱿鱼、扣肉、浮皮(猪肉皮煮熟晒干,用沙炒爆,放入水上能浮起)、鸡鸭肉,表层上的是鹅肉。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极大好转,用料讲究,有白鳝、蚝豉、发菜、瑶柱、海参、白切鸡,林林总总,今非昔比。至今,话又说回来,人们吃荤也吃厌了,怕胖,也有人造斋盘菜。当然,斋菜用料:云耳、冬菇、香菇、木耳、发菜之类,价格不会低于荤菜。

  吃盆菜的主持人历来不定,由天后娘娘选派———占卜决定(用两片豆夹形木片,内心向上为上卦)家家户户争相参加,以最后抛得上卦最多者为翌年主持人。当上主持人(陈屋称元首)被认定为菩萨保佑,必当大吉大利,乐心向善。这样一来,平时被人看不起、地位低微者,一朝得胜,如跃龙门,吐气扬眉,当起全村盆菜之掌门人,实乃光宗耀祖的殊荣与骄傲。

  当上主持人后,向家家户户登记收取捐资,多少由人。人们为表示对集体的热爱,也为了炫耀自已,尽量多捐,而且尽力协助,主持人更不用说,倒贴一万几千,不在话下,不以为亏,反以为荣。

  过去吃盆菜不用台、凳,全是蹲在地上吃。而今有台有凳,但多数人仍舍台凳而在空地上蹲着、围着吃,这种风俗,陈屋村民叫作“围堑”,又叫“食猪兜”。盆菜,各种美味汇于一盆,香、油、味、佐料渗透每一个菜,特别入味,如同干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一品窝”,为天下贡品美食。

  吃盆菜最大的乐趣不在吃而在“围”,象征团结、团圆。人们围在一起,饮饮食食,说说笑笑,全村人围在一处(过去多在祠堂、庙宇内),自由结合。老的找老,嫩的找嫩。菜式分层叠放,有上下和睦、团结一心,大家不分尊卑、老幼、男女,不分彼此、同心协力之意。三岁小孩,也可以堂堂正正独占一席,热闹非凡。 

  盆菜(围堑)过后,全村人空前团结,办事同心同德,是一种好村俗。

  陈屋盆菜场面浩大,保留了较浓郁的地方饮食习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墙内开花墙外香,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龢民俗学者的研究兴趣,如《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近2年都有刊登。

  其它村盆菜

  农业时期,长安人吃盆菜往往在丰收之后(夏秋两季)、洗苏(点灯)、结婚、喜庆摆酒。最早在祠堂,农业公社在大队部,后来在各村在综合楼,现在在村前球场。近几年乌沙、锦厦、霄边的村民也纷纷恢复吃盆菜。春节前后在村前操场上摆开数十桌,全村男女老幼自由择台吃,热闹,一团和气,邀请镇村干部同吃同乐,显示亲民,密切干群关系。

  专业盆菜

  目前,一般酒楼尤其星级酒店不屑于也不懂做盆菜,酒楼难觅盆菜踪影。比较正宗,较高专业水平的要数锦厦五坊地堂的伟成大排档,蜷缩在出租屋中。普通平房的店铺正中高挂“伟成盆菜”四个大字。盆菜价格在100—300元之间,配料自行选订。菜式做法与陈屋盆菜无异。主人李伟成身怀家庭作坊的传统手艺,言传身教带着两个子女,近20年默默蜗居在简陋的旧村地堂自食其力,自得其乐,坚守着自己的小地盘,渐渐地名声叫响,长安盆菜美味此中寻。春节前后家庭、厂家纷纷预订盆菜庆贺新春。平时有不少家庭订几围尝一尝。集体围餐吃盆菜非伟成盆菜莫属。李伟成除盆菜做得好外,拿手菜式如卤水、碌鹅。炖汤味酣厚甘和,深受本地中年食客喜爱,尤其他的卤水鹅头、脚、飞天翼用柴火炖足6个钟,卤味十足,骨香夹齿。笔者曾有一晚连吃6个鹅头的纪録。这几年,这里生意尚好,不少上年纪的本地人开车兜兜转转来这里吃盆菜,转换口味兼怀旧之情。

  碌 鹅

  广东人传统的家常菜,以家禽“三鸟”—鸡、鹅、鸭为主,俗话说:无鸡不成宴。但在长安则以鹅为主,从烹调手法上可分为:烧鹅、碌鹅、炊鹅、炆鹅。其中碌鹅为长安家常菜,最普通最赋韵味的长安风味。长安人逢年过节有碌鹅的饮食习俗,尤其在农历正月初二、正月十五、五月初五等传统节日。

  大凡50岁以上的妇女无一不晓碌鹅。左手提竹篮放只鹅,右手拖着几个鬼仔(女)回娘家,曾几何时是长安女人回娘家的写照。回娘家招呼最隆重的菜式当然是碌鹅。入门媳妇必学碌鹅厨艺。碌鹅比烧鹅简易,不需太多专门厨具,普通的锅头即可,以前用柴火,如今用改用煤气。碌鹅好食与否是判断媳妇好差的标准之一,听老人家说碌鹅碌得好的女人就是一个好媳妇,理由在于碌鹅需要讲究火候、需要耐性和温情,火猛则焦,火弱则淡,心急肉生熟不匀,味浓淡相杂。碌鹅靠高温油淋熟,异于烧鹅靠火焗熟,约需30—40分钟,厨师不断地舀油淋身,每隔5分钟翻一次身,车轮混战,风车翻转的接连不缀地均匀淋油、翻身。因此碌鹅要决:文火细翻勤转油淋全身均匀。碌鹅金黄酥脆,人见人爱,未见其鹅,先闻其香,穿廊入室,此乃上乘功夫,垂涎欲滴。

  旧社会妇女低下和悲惨命运有歌仔唱:“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抱(新娘)甚艰难,早早起身犹话晏,眼泪未干走出下间(厨房),下间有个冬瓜仔,问过安人(婆婆)炒或蒸,蒸蒸炒炒都唔(不)中意。大揸挪(放)盐又话淡,指甲挑盐又话咸。三朝打烂三条棒,四朝跪烂四条裙;重(还)有一条花裙未跪烂,留番(下)去探外家(娘家)亲。去到外家三餐饱,归来饿到面皮巢(皱纹)。”

  与旧社会妇女地位相比,现在年青的长安媳妇们养尊处优,幸福至极。洗碗怕皱皮,保姆入厨房,老人带小孩,肚饿上酒楼,或电话外卖,毋须担忧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时间不如搓多几手麻雀好过,哪有耐性去学懂碌鹅的技艺,对老人家碌出来的鹅还嫌不好吃呢!

  看来碌鹅技术如其它传统文化一样,是散落民间的瑰宝,同样缺少青少年群众基础,无以为继失传,不足为奇,将会成为老人聊以自娱的往事。这是现代文明对传统的洗刷,令人遗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