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岭南英都——英德
粤北英德,古名英州。何以冠“英”?有待查考。丙子隆冬,寒潮刚过,日暖风和,有幸同一班多学科的专家教授,为考察珠江文化源流,重行这个令人铭心的地方,旧貌新颜,现实历史,情境并生,象与神游,对“英”名之由来及其文化内涵,有所感悟。
位于英中的云岭狮子山,形状活似刚睡醒的狮子。冬黄的山草,错落有致地生在黑灰色的崖石上,晨露沾润,朝阳轻镀,熠熠生辉;阵阵晨风吹过,山草苑若狮头羽毛,闪闪飘拂;山洞俨如张开的狮口,似吼非吼,似乎正欲跃向面对的北江河洗漱,活现一派英姿气度。然而我们至此却不是为欣赏这山的巍巍英姿,而是考察岭南原始人的栖生处所。因为在这洞穴里,考古学家刚于月前发掘出一颗人牙化石,60年代于曲江马坝狮子岩发现人头骨化石以来,在粤北的重大发现,填补了距今12万年的马坝人之后岭南人类进化和文化发祥历程资料的空白。由此证实了从曲江到英德的北江流域,是岭南原始人的栖生地带,是珠江文化发祥的源流之一。考古学家甚有风趣地说:这样的坐北向南,“两房一厅”的洞穴,冬暖夏凉,住山近水,十分适宜居住。可见早期人类已有“风水”文化。在大家的笑声中我偶然想到:从曲江到英德的原始人,都居住在位于江畔的狮头形的山(岩)洞里,如果说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是水文化观念(江河蜿蜒之形似龙)体现的话,那么对狮的尊奉不也可说是对山的膜拜意识之体现么?山与水对于人类生存具有不可分割的意义,狮与龙的观念意识同样主使着岭南人的行为。对于山区人来说,对狮的尊奉尤重,像传统的舞狮习俗,庄重建筑的柱基和正门两侧多用威武石狮子的形象,就是明证。古人将这原始栖居之地取名狮子山,恐怕也有这文化内涵;山姿又活如其名,英姿威武,兴许这正是英州之姿的缘由和体现吧?
英石是我国著名传统四大园林石之一。这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岩石,产溪水中,有黑白青绿诸色,大如小山,小如拳指,峰峦耸拔,玲珑峻峭。如用于制作盆景,袖珍的峻峭英石,稳坐于无水却似有水的白玉石底盆中,微微的片点绿叶红花轻嵌石缝,山光水影,巍峨静谥,活似立体而有动感的山水画。这是英德特产的艺品,是英石的艺术再现,我看也是英德风景名胜风格的缩影凝现。我们中午所游的城郊南山风景,正是如此。南山主峰,巍峨峻峭,既像文人学士之笔锋,又似武将之刀尖戟刃,直刺蓝天,威风凛凛,一付硬骨正气!这个由粼粼迭岩构成的主峰,有古时舜帝于此奏乐的传说,其实乐声是因风吹岩孔发声之故。曲折蜿蜒的北江,静静流过山脚,将对岸的赭红古塔(文锋塔)和黑黝黝的南山峰影,并现于淡绿的江面上,汽船鸣笛而过,可谓有声有色,有文有武,有动有静,有刚有柔,真是一番蕴藏着多层次的对称美和交融美的醉人景象,洋溢着一种以岩石山峰为主骨的阳刚之气!这种感悟,在我们途经连江口真阳峡时,已开始有所感应,因为这里更是自古著名的“岭南奇峡”,是“两粤孔道,南北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南征岭南,“楼船将军”杨仆在此一战,始奠胜局;赵佗称南越王,于此设匡浦关,设“万人城”,屯兵扼守。县志云:英州之名,本缘于在此重峦迭蟑的英山和浈山,又在于峡中有座孤峰巨石,英姿威武,被称为将军山、将军石,并有将军欲助盲仔而守候于此的传说(故又称盲仔峡)。此峡与南山胜景,实是沿江一线,所以其景也缘于一脉,同有阳刚之气。由此也使我感悟:英州之名,虽与英山有关,实则是缘于英德山水中以石岩石峰为主干的特有格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柔中有刚的硬骨正气,也许这就是“英骨”、“英气”之所在吧?
据同行的文史专家说:北宋的苏轼和岳飞,曾先后被封任英州知州和英州刺史,虽均未到任,但这两位中国古代的文武泰斗均被册封于此,恐怕是偶然而又有某些并非偶然的因素。古语云:人杰地灵。英德自古以来,出过不少文武英才,然而为数更多的恐怕是曾到此地的文武精英,尤其是失意者和被放逐者。这些精英来到英德,一是因为“转”,一是因为“穷”。“转”是指旅途(包括仕途)上的中转;“穷”是指在这里自古贫困,历来被贬官员常被放逐于此。真可谓英才羁旅、龙虎沉浮之地。两者的根本原因是这里的地理条件,也即在于其山其水:古代交通主要靠江河船舟,英德地处北江中枢,峡道艰险而又风光峻奇,使客旅常不得不而又乐于在此暂住,偷闲赏景,吟诗作对,产生了古代的旅游文艺,就是明证。山区风景虽好,但土地贫脊,物产不丰,经济滞后,人民生活贫困,挣扎生存,却也炼出铮铮硬骨,浩然正气,更炼出一派玩世旷达气度。像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出真阳峡》:“未必阳山天下穷,英州穷到骨中空;郡官见怨无供给,支与真阳数石峰”。清代学者袁枚过真阳峡也欣然作歌:“水裹山,山裹舟,真阳峡中浪不休,石如人立看人游,我若不吟被石笑,石若吟成被我偷。世间奇景岂空设?半使行人愁,半使诗人收。我老无愁好吟咏。且撤四面篷窗,掉白头”。旷达的硬骨正气,跃现于调侃的诗句中,绝大多数在此留下的名人诗文,都具有如是风格气度。由此使我感悟:英骨英气所在,主要是其山其水而磨炼历代文武精英的人文精神。
使我对此感悟尤深的是思及“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岁月。当时我所在的《羊城晚报》被“四人帮”诬为“造谣放毒”而被封闭,后与《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合并,大部分人员连同广东电台和电视台、党校、出版社和社科所等新闻出版界共约“八百秀才”下放“五·七干校”,地点在英东的黄陂畜牧场;广东文艺界和中山大学的“五·七干校”则设在刚从劳改场改成的英德茶场,也有近两千人。当时几乎所有岭南第一流的名作家、名艺术家、名教授、 名学者、名编辑、名记者都被作为“走资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而下放干校劳动,一时使英德成为聚集岭南英才最多的地方。这也许与英德过去有甚多文人流放至此的历史有关吧?然而照我看来,这时期被下放至此的文人数量,不仅大大超出历代流放英德文人数之总和,也不知超出整个岭南自古以来流放文人总和的多少倍,而且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也艰苦得多。在黄陂畜牧场住的是马房、牛棚、猪栏,在茶场住的是不久前关押囚犯的牢房,我曾亲见老报人黄文俞、杨奇、丁希凌在北风呼啸中挑泥锄土,延安新华社第一代女播音员田蔚在冷雨中种菜,散文大师秦牧扶着眼镜追赶着他负责养的一大群牛,名编辑家黄秋耘、岑桑像往时编稿那样严谨地做木工,名作家林遐、周敏手抱冷冰冰的泥浆打泥砖,比往时写稿(划四方格)还认真,名记者许实(微音)等人半夜抬送刚病逝的老报人陈洁的尸体,老学者陈健、孙孺带病摘花生……在茶场,我还见到名作家欧阳山、陈残云、周钢鸣、吴有恒,名演员红线女、林小群、罗品超、罗家宝,名画家关山月、余本、杨纳维、黄笃维,名电影家陶金、王为一,名音乐家周国瑾、陆仲任、施明新,中山大学的名教授蒲蛰龙、张宏达、端木正、容庚、王季思等等的劳动身影……我在深切的痛苦辛酸之余,还从这些在逆境中仍然顽强生活的名家身上,看到一股硬骨正气。迄今想来,这与眼前所见的英德山水及其内涵的人文历史精神,不正是一脉相承的英骨英气么?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已结束20年了,当年落难于此的名家,有的已经仙逝,更多的是经受灾难后取得更大成就,有的当年尚未成熟之辈现已成为著名专家或世界名人。当年在英德干校劳动的其他战线(军区、公安、工交等)干部和知识青年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由此又使我感悟:这个当年“牛鬼蛇神”的落难地,恐怕也是藏龙卧虎、甚至是生龙养虎之地吧?
当我们乘坐的汽车经过英红茶场的时候,看到熟悉而又陌生的茶山,当年稀疏矮小的茶树,已成长为又密又高的树行,像条绿色的巨龙,环山盘绕,冬中未显枯黄,而是一派苍劲的深绿,别有一番清新而又沉实的风韵,在淡淡的朦胧山气笼罩下,沁发一种特有的茶叶与泥土气息溶合的清香,使我从苦涩的历史回忆中清醒过来,转入寻味初饮著名的英德红茶时色美香醇的醉入境界:当开水冲下盛有茶叶的玻璃杯时,片片如米大小的茶叶随水位的上升而欢跳跃起,像大海的翻腾鱼群争先跃出水面,当杯满水停,片片茶叶却又象整齐的鱼群似的,层层串串地沉人杯底,黄红的茶色从淡而浓,从下而上地层染杯中,阵阵香甜之气随水气溢出杯面,慢慢饮入口中,香气入鼻,甜味入喉,醇气入心,色美入眼,真是妙不可言的立体的综合享受。英德绿茶和新出的品种:花茶、白茶、黄茶、苦丁茶、铁观音,色味各有千秋,各成一格,但却又有着相通的刚劲韵味。这种品尝英茶的风味,也似乎与眼前的茶山风韵相通,并且与英石、英岩、英山、英水、英峡相通,即既多姿多彩而又同有刚劲的风格和品格。茶者,英也。英茶自古著名,色味卓绝,今又品种多样,恐这也是“英”名之缘由并是“英色”、“英味”之所在吧?
我们这班游客,既是观光,又是考察,每到一处,每个学科的专家各从自己专业和经历发表观感,边游边谈,边看边议,汇多学科学识于一景点探究,寓科学研讨于旅游行程,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尤其在漫游名为宝晶宫的岩洞时,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地质学家面对遍布洞中千奇百怪的钟乳岩,考究的是它的形成年代,地理学家从洞中的地层考察其史前地貌,考古学家则津津乐道不久前在这里发现史前人类遗址,古生物学家从这里发现的动物化石看生命起源,人类学家从这个三层温度不同的岩洞看人类早期生存环境,民俗学家从洞中的地下河遗址探索古代民间传说的环境渊源,文史学家则从幅幅神奇魔幻的景观探究英德自古以来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关系,美学家则从洞中景观的整饰和灯光探究旅游点的美学建设……如此多姿多彩的议论和千姿百态的地下奇观,使我感到像是进入英德的内在世界:文化悠久,物产丰富,精神与物质的宝藏都深厚而丰富多彩,整个英德的内在也即是一座“宝晶宫”!这就是英州的心脏形象吧,但当我游过紧联着的另一景点——碧落洞后,似又有更深的感悟:这个活似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写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景,像是凝现了被称为英德自古设治以来有史可查的第247位“县令”——当今的市委书记江惠生所描绘的英州古今形象那样:英德自古在地理、气候、交通、经济、文化都是岭南中转性、聚汇性的地方,古代和现代众多文武精英于此中转聚汇,自古著名的英石、英茶正转入新的发展台阶,丰富的旅游景点将随北江的整治焕发新的英姿,北江也将变成德国莱茵河似的美景,要在20世纪转入21世纪的中转年代,继承发扬聚“英”传统和刚劲精神,塑造出英德的新形象!这种精神和气魄,使我感到:这是英州心脏跳动的主旋律,是英姿、英骨、英气、英色、英味的生长脉络,是英景、英才、英茶、英石的文化内蕴。这种感悟,使我真正理解“英”名之来龙去脉,激动不已,信笔题付对联:显古今圣境于一水,产天下佳茗于一地。横批:岭南英都。
1997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