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深圳之“龙”


  人们都知道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文化是龙的文化。然而,朋友,你见过龙么?知道为何称中国人为龙的传人?什么是龙的文化么?最近我去了一趟深圳的龙岗区,大开眼界,幸运得很,算是见到“真龙”,也算是初步领略“龙”之所传及其文化内蕴的“龙真”了。    

  龙岗本是地名,是因有一脉活似巨龙盘踞的山岗而得名。按古老民间传说,在香港的“九龙”,就是从这山岗起飞过去的。龙岗本是个村名,后是个镇,现已是个区名,是深圳市郊的一个区。近几年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科技文化事业也一日千里。特别是龙的文化建设,从物质到精神、从实体到风貌、从形象到意识都成果累累,出类拔萃的,堪称深圳龙的文化的体现或代表。如果说,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视窗,同时也是中国龙的文化的视窗,那龙岗则是深圳的“视窗”,文化的“视窗”,是深圳之龙,是有似龙的眼睛那样的“视窗”,是管窥龙的文化和以龙的文化意识看世界的眼睛或“视窗”。

  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成的龙园,是中国唯一以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堪称中国龙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缩影圣地。龙门是千姿百态的群龙盘绕的朱红色三口拱门,横匾是“风调雨顺”,可谓“画龙点睛”地表明瞭古代对龙的崇拜是出于企求国计民生的天象吉祥。特别突出的是一条白石雕成的巨龙,有数十米长,自矗立金龙牌楼的台阶上,斜下俯跃,似刚出南天门下凡;龙身蜷曲起伏,龙头翘起,龙眼突突,龙须伸张,巨大龙口,有力喷出泉水,呈伏形落于龙珠似地水池中,水花四射,哗哗有声,似龙呼啸;水雾蒙蒙,日光照射,似霞似雾,使整条白龙,像在腾云驾雾之中,栩栩如生,有声有色,有威有势。数十年来,我在全国各地见过龙的雕像不少,可说无一能与这条巨龙相比;又可以说这长巨龙,集中鲜明地表现了所有中国龙的形象的优点,凝现了中国人心目中的龙的雄姿;又听说这条龙是从中国文化圣人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运来的,是来自龙的文化发祥地的龙,是寓现传统文化“龙脉”之龙;由此恐怕可以说这条龙,从形志风姿到内涵,都够得上“真龙”的吧?

  园内的巨型九龙壁,恐怕也是全国罕见的,北京颐和园和佛山的九龙壁都是琉璃瓦砌成的,而这里的却是用灰白岩石透雕的,这一点从“不透”到“透”的九龙壁造型变化,是否可以说从中透露了龙的文化从封闭到开明的发展讯息,从而体现了龙的文化发展性?此外,园内尚有跨越龙岗河的回龙桥、五龙亭、龙园碑,同龙女有关系的观音阁、罗汉塔(也即意味着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关系),尤其是以龙头造型的大舞台和文化广场,以白色的“东方巨龙”造型、长达五百余米的展览馆,以及正在开发的“龙眼西园”等等,既体现了龙的文化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又体现其现代性和实用性, 真可谓将中国的龙文化 “集古今于一园,观诸性于一体”, 从设计思想到建设格局,都鲜明体现了深圳缩影龙文化的“点睛”特色。

  距离龙园不远的客家民俗博物馆,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式的建筑,园名“鹤湖新居”,其实是清代嘉庆年间的建筑,经罗氏三代人数十年的逐步建造而成,是迄今所见的全国最大的客家“围龙”,占地近15万平方米,共有179个居住单位;每单元均有房数间,总共有房数百间。整座建筑群由内外两围相套而成,总体成梯形,前宽后窄,内围有高墙与周边相隔。平面呈方形,屋宇、厅、堂、房、井、庭院、大街、犬牙交错,盘陀曲折,像座迷宫,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这典型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因为它既适合于同一家族的众多小家庭汇集居住,在合中有分,而总体又是分中有合;又适合于家族的自通自卫,平时相互交往方便,如遇外敌入侵则易守难攻,总体上体现了传统的封闭自守的文化意识;但奇妙的是,这样的“围龙”,却又是可以自内及外地不断扩大的,即以每单元的原有格局,依外围墙扩建,扩建多少,也即将外围墙移出多少。可见其在封闭性中也有逐步的发展性。我想这正是客家文化的特性之一。因为作为中国龙文化传统之一的客家文化,遍布全国各地以至全世界,皆因其有“客”的特性,也即是其在封闭性中有发展性、移动性。从“鹤湖新居”可见龙岗的客家文化也是同样如此的。这座民俗馆的建筑和现在其中的民俗风情展览,也鲜明体现了这特性。

  龙岗主要是客家地区,以客家文化为主。现在这里正密锣紧鼓地筹办’99中国文化节,举办一系列研究与弘扬客家文化活动,包括来自世界各地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的“中国当代文化暨客家文化研讨会”,客家山歌擂台赛,客家山歌歌曲创作比赛,客家民俗歌舞表演,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客家风情摄影、美术、书法展览,客家美食节等。举办者称:这是“一台举世瞩目的客家文化盛会,一次交友洽商发展事业的机遇,一个形象塑造对外展示的视窗”。从这些注重发掘客家文化的传统和特性,使其为龙的文化和特性现代化发展服务的一系列做法和说法看来,其主导文化意识,不也是“龙睛”似的“视窗”文化么?龙岗这条龙,不正是典型体现中国传统和现代客家文化的一条深圳“龙”么?

  看来最全面,最集中体现深圳龙的文化的实体,是位于龙岗区中心的龙城广场。这是迄今华南地区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文化广场,由北向南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市政广场,二是中心下沉式的音乐表演广场,三是后广场绿地,鲜花、喷泉、雕塑相互辉映,为公园式广场。可谓集文化、娱乐、集会、休息于一体。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建成之后,在此举办过第二届全国舞龙大赛、第二届国际摄影年会暨摄影大赛等等国际性、全国性的档次较高的文艺大赛或演出,每周末都有表演或文娱活动,是龙岗人娱乐、休息和接受文化熏陶的美丽圣地。从建筑风格上说,既有以天安门广场为代表的中国式广场的气派,又有罗马广场式的风姿;平时坦荡安适,假日热闹非凡,活动多姿多彩;集会气势磅礴,人山人海,群鸽奋飞;晚上灯光灿烂,乐声四起,虫鸟齐鸣,令人陶醉,难分人间天上抑或天上人间?这个广场,寓多功能于一体,寓经济、文化、娱乐、休息于一体,寓中国和外国建筑风格与一体,寓热烈与闲逸、紧张与松弛、动与静的节奏于一体,不正是深圳龙的现代文化的“点睛”之笔么?

  如果说,龙岗的龙园、“围龙”、龙城广场使我们集中鲜明地看到传统和现代、历史和现在深圳的“真龙”和“龙真”的话,那么,当今龙岗的三个小村则可以说是深圳之龙的未来发展的“龙眼”——即,既是发展走向的“视窗”,又是发展模式的雏形。这三个小村有不同的昭示意义:近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的南岭村,在全村每户农民达到起码100万元积蓄的小康生活水准的同时,在精神文明和提高文化素质上也有杰出成就,“先走一步”地提出和解决了农民富裕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同时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文明乡镇企业”的阪田村,以目前全村已有集体总资产 12亿元的实力,证实了科学规划和发展高科技,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同时率先实现了农村组织向城市经济组织的过渡。尤其使人感兴趣的是,最近《科学时报》报导:深圳龙岗碧岭村里有一个生态村,有一位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生态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庞雄飞教授当“村长”,村民全是专家和博士生、硕士生,种植不少是国家级的珍稀濒危植物,也有人们熟悉的菜心、芥兰、菠菜、苦瓜、茄子、甜玉米和一种名叫天立香的野菜,但这些蔬菜与人们日常吃到的不一样,它的生产过程不用化学杀虫剂,主要用有机农家肥,可靠,可口,其生产目的是:建立生态控制系统,为防止虫害提供一种长期方案。目前,深圳多数菜篮子工程都派人到该村学习,运用该村的先进耕作模式。龙岗区三个小村实际上在经济和科技发展上起到了“龙头”作用,也起到昭示未来发展的“龙眼”作用,由此又可见深圳之龙,也是以具有这两种功能为特性的,是以持久发挥这两种作用而永葆“龙风”、“龙威”的。

  1999年8月18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