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深圳之“窗”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一次关于深圳文化的学术研讨会上,我曾提出:深圳特区的文化,可以定位为“视窗文化”(或称“缩影文化”或“袖珍文化”)。最近参加广东文艺批评家采风团到深圳采风,所得印象不仅是进一步印证了这个看法,而且感到其“视窗”特质更鲜明、更成熟了。    

  “视窗文化”的看法,是从当时新开辟的旅游景点“锦绣中华”的启示提出来的。因为这个景点的地方原是几座荒山野岭,没有什么经济文化价值,但一开辟为缩影全中国许多著名古迹和风景区的游览公园,即大受欢迎,名震遐迩,有力促进精神文明,又有甚大经济效益。这景点的成功起码有两方面的启示:

  一是以小小一隅缩影了全中国著名古迹和景观,按一定的比例缩小,而又保留原景风貌。所以被广东人戏称为“小人国”。但又都使人有真实感,如亲临其景,有看头,布局错落有致,曲径通幽,景外有景,看长城,游故宫,仰望四川大佛,神游大同石窟,穿越云南石林,坐进苗家山寨,登上布达拉宫,端详乾隆的香妃墓……可谓全国美景尽收眼帘,只需一日即可走遍神州天下。这就是缩影的、袖珍的、微型的思维方式和功能,也即是以小见大、以点窥面、以少见多、以模型透视原型的“视窗”方式和文化。

  二是以这种方式在特区搞旅游景点,既很适合具有“视窗”性质的特区的需要,又是特区的“视窗”意识的凝现和体现。众所周知,深圳特区开办的时候,是中国人从香港、澳门窥看西方世界的“视窗”,也是港澳和外国人探望中国改革开放是真是假或程度如何的视窗。我们一班文艺批评家1980年夏天到深圳看改革开放,就是在这“视窗”首次看到香港电视的。香港弹丸之地,旅游点不多,香港人又有旅游习惯,而深圳毗邻香港,对香港人来说,过境只用一天时间即可游遍全国景点,很划算;到深圳做生意的香港人、台湾人、外国人,忙里偷闲,花点时间看到一般要花好几年才能逐步看完的景点,何乐不为?即使是到深圳的中国人,在内地也不是都到过全国的著名景点,在深圳能“一揽子”游完,不仅做生意快速,连旅游也是“特区速度”。由此可见,这种“视窗”式的景点是很适合“视窗”式的深圳特区需要的;也是在这样“视窗”式的地方的人才会想到或决定以这种方式来开辟景点的,所以这也是深圳的“视窗”意识的凝现和体现。    

  正因为有这两方面的“视窗”性,所以自“锦绣中华”之后,又连续开辟的“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景观,均深受欢迎,影响甚大,游客不断,至今不衰。耐人寻味的是,在一些非特区城市试图仿此方式搞景观(如广州的“世界大观”)则不能获此效应,显然有地方不同、文化有异的缘故。

  最近到深圳采风,才在《深圳特区报》报社大楼初次看到江泽民总书记1992年5月20日为该报书写的题词:“改革开放的视窗”。这题词鲜明地指出了深圳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视窗”特质,并将这特质指引和推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显然,今天的深圳之窗,已经不仅是几个缩影式的旅游景点,也不仅是改革开放的试验性的视窗,而是步入了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视窗,是在进入小康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视窗。当然,这个发展变化,是有一段过程的。这过程,既在近20年《深圳特区报》的历年报导中反映出来,也从这个报社的社址和工作方式的发展变化历程的“视窗”看出来:同行的评论家有的曾经到过报社刚开办时编报的铁皮屋子,有的在80年代末住过当时刚建好的5层办公楼,现在则登上了47层高的全国报业首屈一指的报社大厦,在顶层鸟瞰,只见宽敞垂直的高速公路,向四面八方延伸,纵横交错,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林立,样式特别的新型建筑成群成片,鳞次栉比,跌宕多姿,绿树草荫整齐地点缀于海滨和条条马路两边,一派现代化的美丽城市风光,同20年前只有几万人口的边境贫困小镇已是天壤之别。从特区报社的发展变化历程和飞速壮观,已可管窥深圳特区的发展变化和飞速壮观,其“视窗”特质,也即从中自现了。

  使我印象尤深的,是深圳龙岗区布吉镇的两个小村,一是南岭村,一是阪田村。这两个小村,既像是近年腾飞较快的龙岗巨龙的两只眼睛,闪闪发亮,生机勃勃;又像是体现深圳农村发展和前景的两个“视窗”,更是体现深圳“视窗文化”的“视窗”。因为这两个村现在是深圳农村正在进入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代表,是进度较快、成绩比较显着的单位,南岭村曾被评为“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阪田村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文明乡镇企业”,都是“国家级”的先进单位,也即是说,是两个具有“全国水准”或“全国意义”的深圳之“窗”。

  南岭村原有176户,786人,土地面积55平方公里,一直十分贫困落后,改革开放办特区,才使他们逐步好起来,90年代后飞速发展,1996年,全镇集体经济总收入4000万元,纯收入1900万元,村固定集体资产64亿元,全村每户农民积蓄起码是100万元以上。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南岭村较好地解决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农民富裕起来后如何进一步克服农民意识和提高自身与整村的素质问题。现在全村没有“黄赌毒”现象,无一人有犯罪纪录,98%的家庭被评为“文明户”,育龄夫妇无一人违反计划生育;全村开展了“神台变书柜”活动,每户藏书超过200册,平时举办多学科多层次的各种学习班,学习成绩和受教育程度同年终分配挂钩,凡成绩不及格或未达初中毕业者不能参加年终分配。1992年以来已有52名村民考上大学,全村已有10%村民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可见在致富过程中不可忽视精神文明,在达“小康”后必须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是南岭这个“视窗”特别引人注目之处。

  阪田村这“窗口”则另有一番风景。1987年以前,全村面积 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00人,人均收入仅100元。改革开放10年时间,已基本实现了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目前全村集体总资产已达12亿元。1983年6月,率先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将阪田经济发展公司改制为阪田股份公司,形成全村入股,村民是股东,共担风险,共用分红的股份合作制,并正筹组阪田股票,等待上市,实现了农村组织向城市经济组织的过渡。10年来,阪田大多引进来自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的现代科技企业,引进资金41亿元;并与国内外大集团、高科技公司合作,形成大发展,尤其是高科技发展的气候,目前在阪田投资1亿元以上的公司已有4家。其中的华为生产中心,是由几位年轻的中国博土创办的高科技公司,只几年时间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朱镕基总理到该中心参观时大加赞赏,以高科技发家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到香港,特访深圳几个小时,主要是冲华为来的。目前华为在阪田首期投资4亿元, 1999年年产值将达200亿元。阪田的这番风景,是我们看到被邓小平称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看到农村经济体制和生产力方式发展的新模式和高科技发展的新模式及高科技发展的前景。

  这些和许多我尚未看到或写到的深圳之“窗”,不仅证明了深圳是“视窗文化”,而且有力地证明了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光辉历程和无限发展前景之“窗”。最近,在深圳“世界之窗”举办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产生的轰动效应,起到巨大的“视窗”作用,更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

 
  1999年10月11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