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系统、整合、升华、转化

  ——《珠江文化系论》自序
   

  本书取名为《珠江文化系论》,乃在于为珠江文化做“系”的文章,即从“系”字的多层含义上去为珠江文化立“系”之论。

  系者,首义是系统,即着意于理出珠江文化系统,并有为其确立系统之意。珠江文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有待研究开发的具有广阔天地的文化领域和学术领域,它本身具有尚待认识和研究的系统;而对其认识和研究也应有系统,包括理论系统、结构系统、形成和发展系统、特质和特性表现及形成系统、形象与风格系统等等。本书的“总体论”,是从珠江文化的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特质和特性主要表现等方面探讨珠江文化的形态性,并建立自身的理论系统;“江河论”是以珠江水系的主干流为单位研究珠江文化结构并为其建立结构系统;“人物论”是以对珠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圣贤人物的贡献研究,理出珠江文化的思想与学术的发展系统;“对接论”是以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理论,探讨珠江文化海洋性与江海一体特质的形成系统;  “建设论”是以古为今用、文(化)为经(济)用的原则提出珠江文化的研究开发系统;“形象论”则是以塑造艺术形象的方式,为珠江文化的特质与风格作出文化定位,并以艺术形象系列为其建立文化系统。

  系者,还有将相关的事物或学科串连整合之意。我们珠江文化研究会同仁,从一开始即宣称:对珠江文化的研究开发,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立体文化工程。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是由相关的多种学科(包括文化学、文艺学、民俗学、美学、语言学、经济学、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海洋学、建筑学、规划学等等)的专家、学者、教授共同进行工作的,在个体上进行某一项工程是这样,在整体上进行系列工程也是这样。例如,在发现和论证封开是岭南文化发祥地时,我们联合了多学科专家进行论证,将这些论证进行整合,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此外,对徐闻是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发现和论证,对南雄梅关、怀集、贺州等是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点的发现和论证,莫不如此。现在出版的《珠江文化丛书》十家文谭系列,每册都是由一个学科的专家编着的:《珠江文化的历史定位》由文学家朱崇山主编,《海上丝路的研究开发》由经济学家周主编,《泛珠三角与珠江文化》由地理学家司徒尚纪着,《海上丝路与广东古港》由历史学家黄启臣着,《粤语与珠江文化》由语言学家罗康宁着,《岭南文化珠江来》由考古学家张镇洪着,《珠江诗雨》由诗人洪三泰着,《珠江远眺》由美学家谭元亨着,《珠江流韵》由作家戴胜德着,其系列本身即体现了多学科交叉整合的系统性;以现代文化学为主导的拙着《珠江文化系论》属于这系列,也同样在其整体上体现这种整合的系统性。

  整合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之一,是在于对某地或某项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作出升华性的文化定位,以高屋建瓴的宏观气魄和切合实际、深入实践的行动进行研究开发。这样,就要求不仅是在主体力量上进行多学科的交叉整合,而且同时要对客体物件(某地或某项文化)诸因素进行交叉整合,从整合中升华,以升华而整合。其整合或升华的凝聚点或焦点,或者是其主干文化或文化特质之所在,或者是某种象征性或特征性的事物作为文化载体,将其整体文化之特质或风格凝聚起来并凝现出来。这种做法,既体现于本书的论述性和建议性的文字中,尤其是在“形象论”的散文中。例如,以陆上丝绸之路文物集粹地——敦煌为参照系,为阳江“南海一号”沉船文化遗产作出“海上敦煌”之定位;将唐代大文豪韩愈当年称“阳山,天下之穷处也”之说法,改一字为“阳山,天下之文处也”,为阳山重作文化定位;以《澳门之“门”》寓现其在近代所起到的沟通中西方文化作用;以《香港之“风”》以三到香港之经历表现其回归后的潜在变化;在《深圳之“鹏”》中,以其别称及相关大鹏寓言的来历,为改革开放首个特区作历史定位;在《珠海之“珠”》中,以中国近代海洋文化第一港为这新办特区追古溯今;《清远飞霞》、《仁化丹霞》、《乐昌乐音》、《南雄雄根》、《韶关文流》,分别以本地风景名胜为象征体为其塑造文化形象;《高州三树》、《河源四“源”》、《肇庆五“气”》,分别以本地物质特产、特色文化或文化特质为载体现其文化风格;以《岭南英都》、《岭南“龙”都》、《古美之都》、《南珠之都》、《岭南燕都》等称谓或载体,分别为英德、梧州、封开、湛江、怀集作出文化定位。这些都是以整合而升华之作,每篇都是整合升华其客体文化诸因素的产物,同时,这种做法及其成果也自成系列或系统。

  对某地或某项文化进行整合升华的目的,还在于转化,即促使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转化。其实,整合升华某地或某项文化,是为了更清晰、确切、深刻地把握其文化特质,同时也是为了找出其与其他地方或他种文化的相异和共通之处,既以此加深对其文化特质的把握,又可以此而与其他地方或他种文化找到交流与合作的管道与平台,以便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相成双赢,从而达到文化与经济相互转化的目的。我们提出和研究开发珠江文化,研究开发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正就是本此目的而进行的系统文化工程。本书的每一篇什都可说是本此目的而撰的,其中不少已起到明显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建设论》中《充分发挥珠江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大省》一文,是省领导刚发出建设文化大省号召时提交的省政府参事建议,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的重视和批示。2003年夏,张德江同志提出泛珠三角 (9+2)区域合作构想,我即先后向《人民日报》《南方日报》记者发表题为《泛珠三角经济圈需珠江文化支撑》、《泛珠三角不仅是个经济概念,也是个文化概念》的谈话。这两次谈话,又被张德江书记重视、黄华华省长写序的《聚焦泛珠三角》(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两书编入。2005年5月11日,张德江书记还亲自阅批了我的信件:《以自身文化特性和共通性文化为纽带,促进区域和对外经济合作,促使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转化》,蔡东士、朱小丹等省委领导和省委宣传部也对此作了批示,可见这个新思维是受到领导重视的,其社会效果详见本书中《在整合中挖掘,在开发中保护》一文,以及作为本书“代跋”的《对珠江文化的探索历程》中。这种旨在转化的理论与实践,是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体现和产物,其本身也是自成体系或系统的。    

 

  2005年国庆日假期写于广州康乐园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