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真情的征服力——读黄军的《女儿劫》


      黄军的长篇报告文学《女儿劫》在花城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反映相当强烈。《女儿劫》是一部以其真情实感和伟大的母爱催人泪下,引人深思的好作品。

      许多读者一口气读完它,读到伤心处,自然地流下了眼泪,掩卷之后为小芊芊的复活惊喜,为敢于迎击灾难、直面人生的母亲而感奋,也为都来关心儿童的平安这一重要议题而向社会呼吁。一部故事并不复杂的作品,写得如此动人心弦,到底有何秘诀?作者黄军说:我只是自自然然地把事情的经过和我内心的感受写出来。文字是从心底里喷涌出来的。好一个“喷涌”!《女儿劫》中真情的魅力从开始就明显地体现出来。小芊芊在公园里不幸被摩托车撞至重伤被“无名氏”急送医院,生命垂危。出差在远地的母亲听到这惨痛的消息后,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外人是难以体会到的。故事就这样伴随着医生所说的“你们的女儿随时都会死亡”和母亲的痛楚、恐惧开始了。作为母亲的黄军,她的真情不但蘸着泪,而且蘸着心头的血,冲被死神的阴影直涌到读者的面前。母爱,在平淡的日子,是不太惹人注目的,但在孩子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便会强烈地表现出来,令人心酸。作者写到自己“冲向那吊满瓶子的病床”看见“一个小血人直挺挺地躺在那里”的时候,接着写道:“我挣脱所有的手,全身扑过去把女儿紧紧地抱住。许多人拉我,我都不肯松手。”她发病似的狂喊,显然一时失去了理智,然而这便是感情的真实,真实地体现母爱的特殊境界。往后的日日夜夜,“我守候着女儿,我几乎是跪在床边向着女儿。”女儿因重伤休克、输血、全麻醉、动手术、吃药,打针、沉睡……每一个细节都牵动母亲的神经。作品把真情全表现在生与死的交接处。这种感情逼真得令人颤栗。

      亲临死神迫近之境,人的真正情绪才坦露无遗。这是对生命体验最逼真的情绪,是人类所共有的感受。因此而引发的情怀才引起读者的共鸣。黄军从“灾难突然降临”的人生底谷中顿悟到生命的含义和价值;又从“生命爬向光”的一线天里获得有机会珍惜生命的惊喜。然而,生命在黑暗中向光爬进,谈何容易!黄军经历了女儿第二次手术可能出现的风险,又经历异地求医、重燃女儿生命之火的漫长过程。而每一步,都要以真实情感付出,都要真正无私的、心甘情愿的奉献。作品扣人心弦之处,就是通过生命的特殊旅程,自自然然地写出人类的共同情怀。母爱,是人类所共有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切爱的基础。

      黄军在《女儿劫》中表现的母爱真情,已经辐射到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渗透到每一个生活细节中,让人感到福祸就在眼前,喜悲在每个时刻。无疑,这种真情在征服着每一个读者。和女儿一起面对死神时,作者想起往日对女儿恨铁不成钢,违心地加以呵斥和打骂,后悔莫及,痛苦不已;养育女儿的艰辛和烦恼,女儿离开的孤寂,女儿遭劫的恐惧,总是接踵而来,使母亲一生也难以安宁。作品写到作为年轻母亲的艰难:既挂着女儿的一切,又挂着工作,还挂着丈夫……一颗懦弱的心的确操碎了。黄军始终一片真诚地记叙这一切。她还把笔触从女儿生命的焦点向社会各个领域辐射。母亲是温柔的,但为女儿的不幸打官司上法庭讨公道,母亲又是刚强的。温柔和刚烈都是母爱使然,这便是作为真正母亲的最真实情感。

      黄军在《女儿劫》中,善于把真情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人类共同的情感上定位。这是感情和理智的高度统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活着多么好”、“回家是一种幸福”、“家人给我最多感动”、女儿是“我的精神港湾”等等,是女儿战胜死神获得新生过程中刻骨铭心的感受。8岁的芊芊从死神的魔掌中逃出来以后,在一个黄昏的夕阳里,她趴在床上轻声地叹道:“活着多么好”。这种对生命的特殊感受,表现了小芊芊对生命的向往,也显示了她顽强的生命力。这种抗争精神是从那里来的?作品没有直接回答,但细心的读者可以体会到:这是母亲特殊的倔强性格的延续。黄军本身就是对生活、生命抗争的典范。十多年前,她到深圳来时还是个高中毕业的山村姑娘。伴随着深圳特区的步伐,她当过打工妹,后自学了大学中文专业,当过记者,十多年来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发表小说报告文学100多万字,成为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又自学达到经济学研究生毕业,由新闻界、文学界进入金融界,从普通女工成为一个经济师、某银行副行长。这不凡的业绩,来得何等艰难呀!但黄军——一个普通的母亲硬是创出了新路,令特区人瞩目。如果说母爱让女儿享受到生活的幸福,那么黄军母爱以外的谦逊,奋进、倔强的高尚人格力量,更使女儿芊芊在生命垂危中紧密配合医生的治疗,让生命重放异彩。芊芊大难不死,依然是聪明过人。处处好胜的芊芊,她在同学中已是一朵鲜艳美丽的花,一个奋进不已的榜样。可以说,芊芊是黄军的缩影。黄军为芊芊付出真情,更为芊芊献出特区女强者特殊的人格力量。芊芊是幸福的。

      《女儿劫》的真情,是人生的亮点。它不但映照着一个受到痛苦摧残的家庭,而且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明白生命的真谛。爱惜儿童,珍惜生命,做生活的强者,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开辟人生新路,这是现代文明中的新气象。

   原载1999年7月8日《新世纪文坛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