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读陈家祠


  现代色彩纷呈的广州,陈家祠(陈氏书院)却是古色古香的经典。

  这一经典突然把我的目光吸引过去了。我凝视着它,仿佛听到古广州的喧嚣。我在仰读它的智慧和精神,细细品尝它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和相容性品格,历史和现实的图景交织起来了。

  我查阅过陈照南、陈乐熙两人于清光绪十四年(西元1888年)编制的广东省城全图(陈氏书院地图)。地图上有路标!当时陈家祠的环境是怎样的呢?一百多年前的路标还记在图上:

  “往陈氏书院路程由轮船渡头起过沙面入澳口南岸荔枝湾直泊书院”;

  “自沙面起入西炮台柳波浦彭园观音桥登岸入五福里入连元通津直到书院”;

  “自西门出积金巷聚龙里黄家祠到书院”;

  “由轮船渡头起入兴隆街十八甫十六甫十五甫观音桥五福太街连元通津到书院”;

  “由贡献起出文明门万寿宫仰忠街高第街大新街由状元坊出太平门打铜街第八甫第六甫入锦云里青紫坊芦排巷龙津桥入连元通津过奎光宇黄家祠到陈氏书院”。

  这些线路上的街、巷、建筑物如今恐已不全。沧海桑田,变化太大了。我喜欢读这些文字,因为我可以想像一百多年前广州城的水、陆两路的走向和大街小巷的形状。

  坐轮船可以“直泊”书院!令今人感到惊奇。

  如今河涌安在?但闻车水马龙的喧嚷,代替了昔日的流水声声。

  当时的广州,水网交错,舟船穿梭,热闹非凡,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广州通海夷道”,这里无疑沐浴着海洋文明之风。《汉书•地理志》说番禺“处近海”,也说明广州是海滨城市。陈家祠辉煌于水边,阳光下闪烁着异彩,何等娇艳!

  陈氏书院的坐北朝南,正符合西元前214年广州建城之始,即秦始皇三十三年秦任嚣城和汉安赵佗城的南北走向。东汉末年交州刺史步骘登高视察广州,惊叹道:“见土地形势,观尉佗旧治处,负山带海,博敝渺目,高则桑土,下则沃衍……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埠。乃曰:斯城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广州由北向南的轴线方向,山水依附,犹骨与肉,山阴水阳,符合风水地理学中的“负阴抱阳”的原则。陈氏书院在流畅的自然之气中屹立,显出庄重、典雅的风度。虽然岁月流逝,“直泊”书院的水路已不复存在,但其方位如故,气流不止,依然是福地。

  也真巧,陈氏书院落成的1894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从这一年开始,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气焰日益嚣张。陈氏书院看到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在甲午战争中的巨大失败和无耻乞降,听到侵略者军事掠夺“瓜分中国”的叫嚣。在这座粉刷一新的广东七十二县陈姓的合族祠里,响起了陈姓子弟朗朗的读书声。民族危难的叹息、孩童的读书声和帝国主义侵略者枪炮的呼啸,形成广州奇异的协奏曲。光绪三十一年(西元1905年)废除科举,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国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以后几经易名,1959年辟为广东省民间工艺博物馆。1988年国务院颁布陈氏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代嬗变,陈家祠留给我们民族的是什么?它的文化亮点在历史长河中闪发出何种光芒?

  “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传统艺术建筑。”广东省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淼章对我说。他还告诉我,陈家祠里,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品丰富,有陶瓷、雕刻、刺绣,少数民族工艺等文物及精美民间工艺品。副馆长刘鉴引领我观看了陈家祠精美给绝伦的建筑,解读各种雕刻艺术,细品了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粤绣”,高贵典雅的套色蚀花玻璃。我为那古朴浑厚的石湾艺术陶瓷、金碧辉煌的广州织金彩瓷、精雕细刻的潮州金漆木雕和玲珑剔透的广州象牙雕刻而迷醉。这里是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去年前来参观的海内外游客近100万人,在全省博物馆中名列第一,在同类四大旅游点中,参观人数也遥遥领先。陈家祠当之无愧是广州文化旅游的大使。

  “来广州不看陈家祠,等于未到广州。”这句话是游客的共同观感。

  我读陈家祠,读到了精美绝伦的结构独特、严谨、古朴的诗。我惊叹木雕艺人的木刻钢刀下中国历史故事动人的韵律。首进头门梁架上雕的“王母祝寿”,可听到贺声四起,一派歌舞升平;“尉迟恭争帅印”,有火药味飘出;《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故事,那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中大将们比武。徐晃与许褚在比武之后夺锦袍而争斗,似听到呼啸之风绕梁百年。由商至宋,人物各异,氛围各异。由中原文化的层峦迭嶂,到南方水乡文化的“渔舟唱晚”,由风俗民情到宗教文化,都饱含着南方楚楚动人的意境。而艺人的钢凿下,石雕灵动着,叮当声里,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赫然列阵,健硕的狮子,圆熟的杨桃、桔子、香蕉、人物、飞禽,多体诗文生于花岗岩中,定格在广州的时空里。你可以感受到刚烈的钢凿之下那万种柔情。多少人物迭垒而立于墙上。那是精细的砖雕!鸟、兽、果、叶、花、瓜,简直是农家博物馆。而数不清的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时空里上演着一出出悲喜剧,至今还可闻古角声声。巨大的龙卷残云,在祠屋顶上,那是石湾陶瓷的古韵,与日月争辉,与星辰共鸣。鳌鱼翻身的传说,留着世人的惊骇。屋顶上的陶塑脊饰,缭绕着历史风云,那苍凉、那平和、那刚烈、那柔情,让你的心不能平静。那红狮、蓝狮的怒吼和狂喜声直入云霄。还有,庭院连廊的灰塑,留下多少山水名胜,花草鸟虫。山呆着,水流着,花开着,鸟叫着,蜂飞着……岭南风光,万古长乐。还有,古人的诗韵,流布于白云红霞间,成为绝唱了。整个陈家祠是诗、画、乐、文汇集之所,你无法一一读懂。它们在日月星辰下,万古流芳。

  我们不禁要问,那些雕刻装饰,其作者何人?据记载,作者是由建筑商到省内各县组织聘请的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制作。番禺、南海、佛山等地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陶瓷等艺人,部分留名,许多木雕、石雕的作者虽不留名,但以自己精湛的技艺,为创造广东民间建筑艺术宝库作出了特殊的贡献,给后代留下了一笔极为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世界也为之瞩目,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德国学者陂士敏最先把这一建筑载入《世界建筑艺术》一书中,随后英文版的《中国建筑艺术》也用较大篇幅给予介绍。日本森清太郎编撰的《岭南纪胜》把陈氏书院作为岭南建筑艺术的典型。郭沫若先生于1959年参观陈氏书院时即席赋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然而,在我还在细品陈氏书院的辉煌时,竟有一种忧虑袭上心头。刘鉴副馆长把我带到木雕群中指着那串串葡萄说:“有人偷葡萄!”古人精雕的水灵灵的葡萄熟了,后来者却偷偷摘去!在陈氏书院的大门,刘鉴指着上头无数的灰塑人物说:“这些灰塑近年变灰白了,很容易会变质毁坏。”

  “是什么原因?”我问。

  “是每天停靠的汽车的废气腐蚀的结果。陈氏书院竟没有像样的停车场,汽车都开到文物的边上来了……”他一脸无奈。

  我想,在建设文化大省中,对于广州市这么重要的民间建筑典范是应当切实保护的。因为它,还要留给我们的子孙万代读呀!

 

   原载2004年6月1日《羊城晚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