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雷州人


  一进入雷州半岛,苍老而尘封的历史便倏然奔来;随即,雷鸣电闪,天崩地裂,从遥远的5000年卷来冲天风潮和熔地旱火,天地一片迷茫焦黄。尔来多少载,这儿总是一个混沌的半岛!在这个半岛上居住着神秘独特的雷州人。

  从典籍残卷中显示:先秦时屠睢五军50万人南下灭越,“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雷州半岛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归中华版图。据说,南下的50万人中有一些人在雷州定居,其后裔便和土生土长者结合在一起了。雷州先民从先秦到唐宋,经历了从“百越”到“汉越杂处”最后“汉化”的漫长变迁过程,其性格璞玉浑金,复杂多变。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者南下雷州,后有大批福建等地的移民迁入半岛,使雷州半鸟有深厚的中原文化积淀,又有楚、越文化的辅助。后来佛教文化传入雷州,道教亦兴起。多元独特的文化哺育下的雷州人,其性格异常强悍,话吐火,语炸雷,站如塔,走如风。友爱时水乳交融,暴怒时风卷残云。

  这是异常炎热的夏日。我和湛江市委常委、秘书长、诗人郑流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采风,沉浸在古老、多元、质朴的雷州文化氛围里。雷州人身体素质好,多见皮肤呈古铜色;目光炯炯,话语率直。他们敬贤尊师之举相当突出。历史上,谪官名宦来了走了,在这流放地上为民做过好事,平身廉政刚直者,便得到雷州人的无限爱戴和景仰。于是立祠以纪之,因而有伏波庙、雷祖祠、十贤祠、二公祠、苏公亭、陈清端公祠等。特别是唐代贞观八年(634年)雷州刺史陈文玉疏请改东合州为雷州,雷州之名始于此。他开发雷州,团结少数民族,功绩彪炳。他死后4年雷州先民就在城西北立庙以祀,庙为“雷祖祠”,至今香火不绝。十贤祠创建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重建于嘉庆年间,祀北宋丞相寇准、苏士苏轼、侍郎苏辙、正宇秦观、枢密王岩叟、正言任伯雨及南宋名相李纲、赵鼎、参政李光、编修胡铨等。祠内有文天祥写的《十贤堂记》。据说谪雷州者共12人,只因其余2人均属“不贤”,故不列入,可见雷州人爱恨分明。学宫、书院、三元启秀塔,正是雷州人重教的见证。这些文物历代都有修复的记录。及至现在,从海康县到雷州市,领导们都十分重视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地方财政投资1000万元修复名胜古迹,雷州群众亦自筹1000万元修复天宁寺、伏波庙、真武堂、天后宫、三元宫等古建筑。

  强悍好斗,艰苦卓绝,雷州子民世代如是。宋代雷州人勇筑海堤,以防海潮,方得如今“两洋熟,天下足”的东西两大洋田。引西湖水以浇东、西洋,是雷州人战胜旱灾的伟大壮举。民间流传着“乌石二”天不怕地不怕的故事。他敢临海呼嚎:“黑旗飘飘,好汉任招,海上天子,哪怕清朝?”他从北部湾直打到浙江。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雷州人抗法威震四海,后与日寇撕杀,与国民常反动派拼搏,以至解放海南岛,势如破竹,功不可没。

  雷州人出语如雷似火,其雷州歌也刚烈如石铁,坚利如剑矛,气势盖雷。这是一首不信神鬼的雷州歌:

    人若有病去问鬼,

    鬼有病时去哪问?

    人若作恶雷公打,

    雷公恶时谁打雷?

  我们有幸在三元塔下读雷州博物馆。馆长王增权是个专心做学问的人。讲到雷州5000年文化,他的心里充满自豪。他的话语铿锵,指点新石器时期文物,如数家珍,倒背如流。石人、石马、石狗、女人石、汉砖、汉陶瓷、唐砖、宋墙、元明碑、三国铜鼓等古墓葬里的稀世文物,他都说得清清楚楚。他是雷州人酷爱文物忠于雷州文化的代表。雷州市博物馆原是海康县博物馆,是1983年成立的。那时各方干部,退休教师组成普查队,自带被铺,骑自行车,爬山涉水,历时1年9个月,行程5000公里,走遍全县21个乡镇,300个自然村的山山水水,终于发现了古遗址一批,其中新石器时期遗址7处,古窑址61处,汉至明代古墓800多座,古建筑一批,收集文物2000多件,还写出《海康县文物志》初稿。

  雷州人就是这样爱“古”如命,以“古”为荣。“古文物博士”岂止王增权一人?雷州市委书记陈华江请来三位“雷州通”,除王增权外,还有喻民东和蔡庭。喻民东曾为人师表,古文、历史知识厚实,对雷州歌一往深情。雷歌、雷话的语言特征、情感、节奏、音乐律和雷州人的性格有着天然的特殊关系。他说,雷歌激越、幽默、辛辣,但时闻哀怨低沉,令人冒火亦使人断肠。唱到火处,红尘滚滚,吟到苦时,泪雨纷纷。他且讲且唱,把我带进历史荒凉悲怆的气氛里。蔡庭则以一位作家的敏锐熟透了雷州的习俗和风土人情。他说雷州人与旱灾、海潮、海沙、台风搏斗,与兵匪撕杀,艰苦惨烈,惊天地而泣鬼神。已逝的岁月里,既有筑海堤镇惊涛的浩气,也有游神、撒米、跪破膝头求雨的无奈;既有抗暴除害的英勇不屈,也有械斗相互残杀的愚昧无知;既有信佛敬神、积德行善的虔诚,也有尊凤崇龙的楚文化意识;既有尊师爱贤的美德,也有尚鬼信巫的坏习。这时,陈华江书记说雷州人受五种文化熏陶,遂形成复杂多变的性格。一是流放文化,由历代谪官带来的中原文化,二是红土文化,三是海洋文化,四是佛教文化,五是饮食文化。雷州人世世代代沿袭着这多元文化,难怪他们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其性格展现出多面体、多重性。

  几位“雷州通”本身就是浑身刚烈,出语如雷的汉子。他们笼雷州天地于胸中,存电闪雷鸣于怀里,不必沉吟便倏然喷发,活脱脱地塑造着雷州的形象。这时,诗人郑流在雷州烈火般的氛围里突然牵出早已深爱着的南渡河来。大家相约前往拜竭。他说,南渡河是雷州的母亲河,一脉柔情使雷州人刚烈中显出无限温情。在座的人也深深的怀念和爱戴着南渡河。我的思绪忽然汇入母亲河的波浪。沿岸的雷州子民的豪气和情感定然如母亲河一样自古而来,喷发不止奔腾不息。

 

   1997年10月9日《羊城晚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