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章太炎与报业



  章太炎作为一个“有学问的革命家”,“七次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的事迹,早已脍炙人口,他“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是自成宗派的巨人”,“在近世他是第一个博学深思的人。”(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也为世所公认;但在他一生中,还曾作为记者,有着一段很长的从事报业工作的生涯,却很少为人注重。

  青年时代的章太炎,曾问师于著名的经学大师俞樾,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但甲午战争失败的惨痛现实,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日益高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使他毅然摈弃书斋,投身到社会革命的洪流。

  1897年1月,他从杭州来到上海,被《时务报》聘为记者,参加编辑工作,这是他一生所从事的第一个职业。

  《时务报》创办于1896年8月9日,由梁启超等人发起,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机关报。章太炎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论亚洲宜自为唇齿》、《论学会大有益于黄人亟宜保护》,指出中国应该“发愤图自强”,“不能惟旧章之守”,主张亚洲人联合起来,对付他洲的侵略,“以革政挽革命”。这些主张和康、梁的改良主义观点基本一致。虽然章太炎与康、梁治学方法不同,学术渊源不同,一个是古文经学派,一个是今文经学派,“论及学派,辄如冰炭”,但为了改革现状,实行变法图存,“论学虽殊,而行谊政术自合”,他可以不守“师说”,甚至在文章中援用今文经说,表现出一个记者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气度。

  由于《时务报》操纵于康、梁师徒之手,章太炎虽然认为“变法维新为当世之急务”,但对他们“倡言孔教”,“煽动教祸”,“不能轻于附和”,这终于导致章太炎离开《时务报》。

  1897年8月2日,《经世报》创刊于杭州,章太炎担任了《经世报》编辑,发表了一系列的要求变法的文章,有《变法箴言》、《平等论》、《读管子书后》、《东方盛衰论》等。与此同时,他又为《实学报》撰文,发表了《实学报叙》、《后主》、《儒道》、《儒兵》、《儒法》、《儒墨》、《重设海军论》、《儒侠》、《异术》等,宣传变法维新。1897年10月26日,《译书公会报》创刊于上海,章太炎又担任了该报主笔,撰写《译书公会叙》、《读日本国志》、《论民教骤增》,鼓吹改良,以达到“开民智,广见闻”的目的。作为一个报纸的记者,章太炎说:“夫报章者,诚史官之支与余裔也。”他正也是以史角自为,用他学识渊博的笔,直书了许多鼓吹改革的文章。

  1898年春,章太炎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聘,去武昌帮办《正学报》。张之洞当时假装维新,在两湖两广实行“新政”,却又不喜康梁公羊说,听说章太炎精治左氏说,“之洞以其尚《左氏》而抑《公羊》,故聘主笔政”,(刘成禺,《世载堂杂忆》。)欲叫章太炎“为书驳难”。但章太炎并没迎合其意,反“抗唇力争”。这时张之洞《劝学篇》刚完成,以诋击康梁改制学说,特将其著作展示章太炎,欲得附和。章太炎毫不客气地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过乞助帝国主义以维护封建统治而已,对书中效忠清室的保皇思想尤不能表示苟同。这使张之洞等“闻者皆怒”。章太炎在《正学报》仅写了个发刊词,就被赶走了。报虽没有办成,但他这种不趋附权贵,不迎合人趣,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体现了一个报人最可贵的品质。

  1898年8月17日,《昌言报》在上海创刊,由章太炎主持笔政。在《昌言报》工作期间,正是光绪实行“百日维新”时期,变法很快殀折了。9月21日慈禧再度出来“训政”,光绪被幽,六君子被杀,戊戌变法宣告失败。章太炎在《昌言报》发表了《祭维新六贤文》、《书汉以来革政之狱》等文,表达了对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专制横暴的极端雠恨。不久清政府下达“钩党令”,章太炎不得不避地台湾。

  1898年12月4日,章太炎扺达台北,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在台湾,他沉痛地总结了变法失败教训,写下了大量诗文,絶大多数发表在《台湾日日新报》上,有些发表在日本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上。其中《书清慈禧太后》,对慈禧一伙祸国殃民的统治者作了尽情讥刺;《俳谐録》对出卖维新派的袁世凯,譬之驼鸟,尽加挖苦;对康梁和维新派志士,则表示了极大的同情。这时章太炎的思想虽还停留在改良主义的阶段,还没有划清‘革命”与“革政”的界线,但主张变法图存,是代表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还是属于“先进的中国人”。因此,这期间他的文章,表现出渴求将祖国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的爱国激情,和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气概。

  1899年4月,章太炎离开台湾,扺达日本,在横滨结识了孙中山先生,“相与谈论排满方略,极为相得”,称孙中山先生“浴血之意,可谓卓识”,章太炎的思想也随之起了变化。1899年9月,章太炎回到祖国,入《东亚时报》,任编务。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清政府“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面目日益暴露,使章太炎认识到不革命,救国只是一句空话。当唐才常发起“自立军”勤王,他便“革辫示决”,开始摈弃改良主义道路,走上反清的革命道路。1901年,他为《国民报》撰写了《正仇满论》,这是中国近代批驳改良主义的第一篇论文。1902年,他进一步清算自己改良主义思想,删订了他的论文集《訄书》,为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1903年,他以更锋利的文笔,在《苏报》上发表了《序〈革命军〉》、《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导致了“苏报案”的发生。他虽然因此下狱,却大长了革命派志气,有力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1906年6月,章太炎监禁期满,被逐出租界,流亡日本。在日本他加入同盟会,担任了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编,继续从事办报工作。

  章太炎从接办《民报》,到《民报》遭受禁封,这两年间共发表了八十三篇文章。《民报》主要环绕着“走革命道路还是走改良的道路”,“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土地国有”等等重大的革命理论问题,跟保皇派的《新民丛报》开展了激烈的论战,起到革命喉舌作用。论战结果使创办六年之久的《新民丛报》词穷理屈,被迫关门停刊。为辛亥革命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章太炎在《民报》工作的两年,是他一生中为报刊写作最勤的一个时期,也是他一生中声光炳然最有影响的时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索解为难,或说佛法,谈‘俱分进化’,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和‘××’的×××斗争,和‘以《红楼梦》为成佛之要道’的×××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往。”《民报》时期,章太炎一面要和保皇派、清政府和日本政府斗争,一面要从事繁重的写作和讲学,而且生活上也极端困苦,“寓庐至数月不举火,日以百钱麦饼以自度,衣被三年不浣,困厄如此,而德操弥厉。”(黄侃《太炎先生行记》。)这种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的精神,可称报业史上的一段佳话。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发刊《民报》,鼓吹三民主义,遂使革命思潮弥漫全国,自有杂志以来,可谓成功最着者。”

  纵观章太炎的一生,他留在报业史上的一段经历,亦可谓熠熠耀辉。

  

  (写于1984年4月10日,发表于《编辑记者一百人》,学林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419~423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