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百期感言



  八年前,在香港街头报摊上,一本《中国评论》月刊无声无息地问世了。它以中国诸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两岸等重大问题,作为评论的对象,请海内外华人发表见解,它以“摆事实,讲道理,明是非,求共识”作为办刊宗旨,不唯上、不唯下、不迎合、不枉造、不偏、不倚、很独立、很理性、很温和、很包容、很博大、很自由,不避最最敏感的外交、两岸等时政问题,开民言、集民智,受到两岸三地广大知识分子的推崇。它迄今已整整出版一百期了,成了两岸及港澳唯一公开发行中文时政杂志,也是在两岸特许公开销售的政论刊物,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评论》从一本月刊,发展成今天的“中评社”,“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等,这实在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一大硕果,也是致力《中国评论》的一切有识之士的一个成功,值得高兴和庆贺。

  办一本公正的客观的能容两岸三地人真知灼见的刊物,是多少学人的追求,但这是何其难呵,你得承受多少压力,经受多少孤独与寂寞,为资金你得费多少口水,为觅稿源你得踏破多少鞋屐……,好在《中国评论》已走了过来。一百个月的日日夜夜,无言的辛苦终于换来了社会众口一词的认同,这是何其幸运。我曾有幸参与刊物的创办,从此心系《中国评论》,关心着它的生存与发展,默默分担着它的一切忧愁。我既然是它的忠实读者,又是它的编外编辑,也是它的热心撰稿人,我从中汲取了许多知识与学养,也分享了它成长中的众多烦恼,同样也格外感受到成功后的巨大喜悦。愧我不能给予《中国评论》更多的助力,尤其在发展的中后期,伟峰兄与建闽兄独挡一面,断薪近年,一切艰辛恐非为外人所知,让我至今不忍思及。好在他们闯了过来,这让我想起古训:“人不当求大官,当求作大事”,他们无愧地做了一件大事,当以自慰。

  此时此刻,我想最感高兴的应该还有一个人,这就是汪道涵会长,他也是《中国评论》的始作俑者,可惜斯人已逝,哲人已萎,但我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之所以薪火不断,就是前人宝贵的思想在后人努力下不断得到承继,汪道涵会长的思想与教诲不正在《中国评论》中得以绵延光大吗?先人有知,当含笑九泉。

  过去的已过去了,我期望《中国评论》新老同仁,继续努力,在二百期、三百期、四百期……中,创造更大的辉煌!

  (写于2006年3月7日,发表于香港《中国评论》总第100期,2006年第4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