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005年的两岸关系回顾



  一

  2005年对于从事两岸关系的人而言,是扬眉吐气的一年,这一年中央出台了许多对台新举措,使我们开始站在超越台湾党派、统独、个人的高度,以整个中国命运作为两岸关系的出发点,从改变台湾同胞的认同混乱着手,主动去满足他们正当愿望,从而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使“台独”分子无从找到诋毁我们的口实,大大扭转了被动局面,重新掌握了两岸关系的主动权,让国家进一步赢得了可贵的和平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这让我们这些从事两岸关系的人也脸上有光,心情舒畅。

  回想一年前两岸关系还是那样剑拔弩张和波涛汹涌,一些主张坚持“和平统一”的人被公开斥为“投降派”和“台奸”,当时两岸关系走向混沌极了,全世界都在为我们捏汗。然而,党中央没有抛弃“和平统一”的方针,没有将台湾问题交给军队去解决,更没有去惩罚“緑色台商”,也没有中止两岸交流,甚至没有采取威胁与恫吓。相反,我们公开提出了“四不”与“四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以及“要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要加强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要平等协商,加强沟通,扩大共识;要鼓励两岸民众加强交往,增进瞭解,融合亲情”,并将这些精神写入了《反分裂国家法》。在《反分裂国家法》指引下,我们不断主动释放善意,出台了许多改善两岸关系的新措施。从此两岸关系出现了逆转性的变化,台湾内部矛盾反而激化了,内乱加剧了,弊案频爆,沉沦加速,“台独”日子一天不如一天,以致在23个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仅保住了6个县市,而我们站到了矛盾与漩涡之上,稳操了两岸的主导权与言语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

  这种戏剧性变化,恐怕出于许多人的意外。一位日本资深的中国问题专家语重心长地说:“试想,如果当时中国领导人不这样做的话,今天的台湾与中国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恐怕是不堪设想,”他为我们作出了明智的选择感到庆幸,我们这些从事两岸关系的人何尝不是如此。一念之间的选择常会谬之千里。对我们学者来讲,在黑暗中要善于看到希望,决不气馁;在胜利时要善于看到危机,保持忧患;要善于分析潮流,懂得掌握规律,决不盲从随流,这是一个学者最重要的素质,但也是最困难的事。

  二

  其实,台湾问题并不是无法把握的事,例如民进党上台后从表面上看气势如虹,有些民进党人也踌躇满志并大言不惭地称—— “从此执政二十年无敌手”!于是我们一部分人也跟了悲哀地称时间不在我们这边了,即使我们到现代化一日,台湾民众也不会认同我们了,于是提倡只有靠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了,并提出晚打不如早打,更有甚者提出解放了台湾再搞现代化。其实说这些话的人是不了解台湾问题,更不掌握两岸关系发展的规律,他们被民进党掀起的民粹运动吓怕了,他们被极端的喧嚣尘上的意识形态镇住了,而没有看到播弄意识形态和玩弄政治是没有出路的,“台独”极度疯狂之日正是民进党走向衰败之日,何况陈水扁之流决不是心怀正愿的仁人志士,执政后的民进党迅速黑金化,成了一个彻头彻头尾的利益集团,尤如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进了京城迅速堕落了,而这种“非道德化”又成了“去台独化”的清醒剂,“台独”执政仅五年半时间,就从巅峰滑落了,其实这一切都是在预料之中的。在两岸关系最动荡与黑闇时期,为什么有些人还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有些人就不坚持了,这不仅仅是对邓小平的感情问题,而是对台湾问题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水平问题。

  “三合一”选举民进党的大败,陈水扁竟吓得躲了起来,民进党不仅没有反省,反而投入了更激烈的权力之争,于是我们一些同志又喜形于色,断言民进党不行了,陈水扁跛脚了,等着马英九上台去进行新的国共合作了……。这些人又错估了形势。这次民进党虽大败,但还是有41.95%得票率,较四年前仅下降了3.4%,在县议员选举中,民进党还增长了50席左右,也就是说,这仅仅是中间选民中同情緑营的选民及緑营中浅緑的选民,用选票教训了傲慢的陈水扁,而民进党的基本板块及基本群众依然没有改变立场,没有放弃对民进党的支持,我们统一大业如果没有办法改变这些民众对我们的认同,那是不可能成功的,两岸关系也不可能有所好转的。

  从这次选举来看,民进党依然拥有近42%的基本支持者,这些民众并不是不知民进党“执政无方,搞钱有术”,他们对陈水扁的不满也溢于言表,但他们也无法一下子认同国亲新,他们认为国亲新下台五年来,同样没有反省没有改悔,他们认为国亲新比民进党好不了多少,同时他们对国亲新的两岸政策心存疑虑,他们对国亲新的整合也不乐观,他们有着另一种苦闷。今日台湾只是蓝緑的选民对政坛无休无止的恶斗,对政治人物的贪渎无信,感到厌倦与失望,人们开始怀念久违的诚实与守法,于是沾有许多政治洁癖的“不沾锅”——马英九,突然变得人气十足。但在这么满目疮痍的台湾政坛,马英九能创造奇迹吗?在泛緑还拥有这么多基本群众的今天,两岸能出现奇迹吗?即使2008年大选,马英九当选“新总统”,泛蓝长袖挥舞的空间究竟有多大,泛蓝能给台湾民众一个新的愿景吗?面对泛緑的反扑,泛蓝能团结一致共度艰难吗?马英九若能成为台湾新领导人,两岸反独压力会减轻,但谁代表中国及用什么主张去统一中国,这矛盾又会尖鋭起来……。总之,我们仍需要多一点冷静,不宜大喜大悲。

  三

  我们有理由为2005年我们在两岸关系上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这些成就在我看来表现在四方面:

  (一)对两岸关系本质的瞭解有所深化

  人们开始认识到统一是两岸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创双赢、共缔一个更美好的新中国的过程。这个过程应从交流着手,经贸合作着眼,对话谈判着力,通过论坛、互访、三通……建立新的民族感情,抚平历史的创伤,建立新的相互认同。作为这样一个过程,要尊重它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党或一个人身上,要全方位做台湾民众工作,而做台湾民众工作又莫过于把自己事情做好。这一年由于我们对两岸关系中这些本质性问题认识有所深化了,因此工作中也少了许多条条框框,多了不少活力。

  (二)统一的理论与法律有所健全

  长期以来,统一作为全民的一种意志与追求,思考显得过于简单,缺乏必要的理论根据与法律的建设,而《反分裂国家法》的建立,使两岸关系有了一定理论根据与法律武器,这是一个巨大进步,但“理论沙漠化”现象还没有根本改变。今年新一代领导人提出对内谋求和谐社会,对外谋求和平发展,推动建立和谐世界,这新论述对两岸关系也带来了新内涵,有人提出两岸应该谋求和解,这一新说法为2005年的两岸关系带来了新的思考。是啊,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且双方在宪法中都明文指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两岸称不上处于分裂状态,也就谈不上统一,而且只要台湾承认自己是中国一部分,我们也同意“一国两制”,台湾选举照搞军队照存生活方式照旧,那么我们所指的统一,实际上就是谋求台海之间的一种和解。这种论述引起了人们广泛兴趣,类似这样理论性和法律性问题在两岸关系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一一去加以厘清。

  (三)改变台湾民众认同的努力有所加强

  两岸关系之所以如此胶着,很大原因是两岸经历了“四百年的疏离,一百年的隔絶,五十年的对抗”,从而造成对国家认同的混乱,因此两岸关系应该从改变台湾同胞的认同着手,对这一点问题的认识大大有所深化,今年出台的许多措施,无论对台湾学生、南部农民、广大台商、在野党等,不仅仅是释放善意,更不是施舍,而是企图努力去改变他们认同的混乱,这是找到做台湾民众工作的一条正确道路。

  (四)两岸政党交流有所突破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拒絶对话与谈判,尤其拒絶党对党的接触,这使两岸关系始终处于僵局。而如今世界,任何重大问题如果不对话不谈判,是不可能单方面加以解决的。今年我党领导人胡锦涛诚邀台湾国、亲、新三党领袖访问大陆,打破了两岸政党间互不往来的僵局,而且通过胡锦涛与连战、宋楚瑜、郁慕明的会谈,形成了许多共识,并通过两党交流,我们落实了许多台湾民众期盼的政策,让广大台湾同胞获得许多利益,从而打破了“亲共”等于“卖台”的魔咒,让台湾民众看到了两岸“和平双赢”是符合台湾利益,是台湾民众可以选择的另一条道路,而“台独”之路未必是唯一利台的途径,这使得民进党惯用的“扣红帽子”手法开始失灵,从而大大缓和了两岸关系。通过与国亲新的交流,使我们通过做在野党工作去有效影响近半台湾民众,使我们做台湾民众工作更加实在了。当然这仅仅是个开始,我们还应该把这工作做到另一半台湾民众身上及执政党身上。展望未来,这种党对党、政对政的对话与谈判,应该成为一种常态,为此我们应更加努力。

  回顾2005年的两岸关系,我们有权利感到高兴,但展望未来两岸关系,我们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依然没有盲目乐观的权利。

  (写于2005年12月,本文应东南电视台撰稿,作于2006年1月11日,收録于2006年上海东亚研究所的《持之以恒》一书。)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