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与两岸关系
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这是代表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执政党,就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探索与构建自己的理论与制度,开始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开始包容人类“普世价值”,明确提出我们要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社会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为国民勾划出一个新型社会的雏形以及行为准则,并规划了这个社会的五项基本准则及六项应该完善的制度,并就思想道德基础、社会管理措施、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加强党的领导各个方面,都作了详尽部署,对内追求和谐社会,对外追求和谐世界,对台追求两岸和解及和平统一,已隐然成形,极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极大丰富了两岸统一的理论。
一
两岸关系从表面上看,是内战的延续,是一个国家尚未统一的关系,实际上是两岸如何摆脱历史因素纠葛去共建一个新的共同家园的关系,是两岸如何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创双赢的关系,也是两岸相互融合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两岸和解共生关系,是形成一个新的生命共同体的关系,是中华民族再缔造的关系,是两岸同化共同去缔造一个更加文明、民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过程,也是两岸民众对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的认同过程。这涉及到每一个人灵魂深处对自己前途与命运安身之命的选择,这种关系与过程就是邓小平说的“谁也不吃掉谁”的关系,也是胡锦涛说的“建设共同家园”的关系。两岸关系从近期来看,仿佛是统独之争,但从远期来讲,恐怕是制度之争,归根到底,是对一个更美好制度与核心价值的选择问题。
台湾社会不管“蓝消緑长”,还是“緑消蓝长”;台湾政党不管緑营如何沉沦堕落,蓝营如何分裂内耗;台湾政治人物不管陈水扁如何不乾净,马英九如何不清楚;台湾选情不管谁主北高,谁入选2008,民进党已不可能“万年执政”。决定台湾命运的不是颜色、政党、政治明星,而是民意。今天台湾民众一浪高过一浪的抗争,是对一个更加文明、民主、清廉、正义、和谐、进步、改革、有序的社会的追求。这种追求已成社会主流,并在日益觉醒。这次北高两市选举结果再次告诉我们,有半数以上民众不认同民进党。当然,还有很多人仍在支持民进党,这些人并不是愚笨得香臭不分。他们也为陈水扁一伙的贪渎感到羞愧,也知道民进党执政无方,但他们内心的创伤——屈辱的经历和对国民党的不原谅,让他们把对政权的认同与对政党的认同,高过于对民主正义这些价值观的认同。尽管台湾民众的认同还处于混乱之中,他们在认同一个好的核心价值与认同本土政权顺序先后上还有犹豫,他们在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这问题上还存犹豫,统独问题对他们来讲依然敏感,但一个欣欣向荣的祖国对他们的选择依然具决定性影响的。虽然今天台湾“一个不怕死的”斗不过“一个不要脸的”,但要相信台湾民众总有一天会走出情绪化的误区。我们不能要求今天台湾事事符合我意,但不管台湾怎么变化,影响两岸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心向背,是两岸的制度竞争。
因此,中国大陆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确立以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崇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应该说与台湾广大民众追求公平、合理、民主有序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一致的,这终究会对两岸的最终统一产生深远的影响。最近,大陆纪念两岸都敬仰的孙中山先生——这位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先行者,胡锦涛主席又一次向对岸喊话,提出了“四诚”主张,即:“真诚相待、坦诚相商、精诚团结、热诚合作”,去共同创造所有中国人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四诚”的主张是和谐思维的产物,也是这一代中国领导人与人民的新思维。过去我们不是太讲究“和”、“合”、“诚”这些概念,认为“和”是没有立场的,“合”是没有原则的,“诚”是不讲阶级性的,而是崇尚“斗争”与“对抗”,甚至认为“民主”是西方的价值观,“文明”是资产阶级的虚伪,现在我们已彻底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思维”,开始步入建设和谐社会的阶段。因此,我们在对台工作中越来越主动、善意、灵活,这是这一代中国人有自信的表现。
较之台湾的今日,整日纠缠在“蓝緑对抗”之中,企图以狭隘的“台湾主体意识”去对抗祖国大陆,企图以“公投修宪”来摆脱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这只是陈水扁这些“台独”分子摆脱困境和转移焦点的伎俩,而台湾人民真要的是“用道德来挽救流失的核心价值”,一波一波的“罢扁”与“倒扁”,从表面看是台湾民众对贪渎的憎恨,实质上是在寻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价值,是一场“重返伦理”的“新政治伦理运动”。虽然这不是一场反“台独”运动,但它要求政治领导人要有好的政治操守,希望民主化而不要变成“民粹化”,希望本土化而不是变成“去中国化”。对此,中国大陆是尊重和理解的,从这一点上讲两岸的共同追求是一致的,而非对抗的。统一是人们向往一个更好的目标的追求,祖国大陆只有从民族、民权、民生、民主、民本各个方面搞得比台湾更好,统一是一定会实现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表,对两岸关系定会产生深远影响。
二
两年前,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先生去世,大陆“海协会”汪道涵会长发去了唁电,当时正值陈水扁靠“两颗子弹”继续连任,两岸关系一片萧瑟,喊打声淹没了“和平统一”理性呼声。但汪道涵会长力排众议,在唁电中毅然写道:“两岸之道唯和与合”,这可以说是他生前最后的重要遗言。这与他以往提出的“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目前“尚未统一”,统一将是“平等协商”过程,统一的方式将是“共议统一”……这些重要论述,都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在辜振甫会长作古后不到一年,汪道涵会长也与世长辞了,今天正值他去世一周年前夕,重读他最后的遗言——“两岸之道唯和与合”,深感亲切。他的遗教大哲如斯,再一次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证明是先见之明,两岸要和解、和睦、和平、合作、融合、统合,这是代表了两岸民众的根本利益,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国家与民族的利益。
和合观念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是我们与海内外一切港澳台同胞和侨胞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语言、共同理想信念,这核心价值的建立也深受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欢迎,不管这些同胞生活何方,不管他们意识形态为何,他们与祖国大陆有一个共同追求,即都希望国家强起来制度好起来生活富起来,都向往中华民族振兴起来,所以民族复兴是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也是两岸统一的社会基础,我们的“一国两制”政策也是建立在这基础上的,而和谐社区观念的确立,有助于巩固这样的基础。虽然广大海外侨胞与港澳台同胞对“一国两制”还不是完全认同,但他们希望从“一国两制”走向“一国良制”,说到底,他们希望我们能兴利除弊,能有更先进的文化、道德、操守、价值观与制度,而和谐社会这核心价值与制度的建立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将赢得他们的支持,这对巩固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最终统一、共同振兴中华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尽管我们有了新的对台政策、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维、有了汪道涵会长宝贵思想财富,但两岸关系还是一个很漫长的磨合过程,统一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我们做许多艰巨的工作。我们要充分运用《决定》精神,思想再解放一点,要构建起一个更宽容的两岸政策,将台湾民众各种思想思潮无所不容地包容到大中华意识之中,真正建立起大中华的核心价值与主体意识,让迄今情绪对立的台湾民众能改变偏见,让“台湾主体意识”不能成为“台独”对抗祖国的利器!
(写于2006年12月10日,发表于《东亚动态》第36期,2006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