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岸关系二十年的启示



  1987年10月14日,蒋经国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通过了“凡在大陆有四亲、姻亲、三亲等以内的亲属者皆可赴大陆探亲”决议。11月5日,第一批赴大陆探亲的台胞走过罗湖桥扺达祖国,打破了两岸隔絶三十八年的历史,开启了两岸交流交往新的一页,转瞬两岸关系已走过二十年整,经历了一代人的光阴。回顾一下二十年来的这一段历史,实在是很有裨益的,对发展今后两岸关系将有很大的启示。

  我在两岸开放探亲的第二年,即1988年就参与了两岸关系,担任了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秘书长,后又兼任了上海台湾研究会秘书长、副会长、上海市台湾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副主任、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等等职务,始终服务于两岸关系,几乎目睹了整个两岸关系的全过程,尤其有幸在海协会汪道涵会长之侧,亲睹了两岸的变化与发展,经历了两岸种种风浪,二十个冬去春来,人逝物非,感慨良多。有人说两岸实力比较发生了大逆转,两岸人员交流和经贸交往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统一已在无形中推进;也有人说“台独”势力蔓延增速,台湾同胞对中国认同在消退,统一前景堪忧,焦虑之极……。该如何看待两岸关系的现状与未来?该如何从二十年两岸交往中吸取教训,这是一桩非常值得做的工作,但又是涉及面非常广的事情,我仅想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体会,形诸文字,以求教于两岸先进。

  一、两岸关系是一个逐步被认识的过程

  二十年前我们对两岸关系可以说充满认识盲点,没有人讲得清什么是两岸关系,应该怎么解决两岸关系,也讲不清什么是统一,应该怎么统一,在这方面没有先知先觉,也没有现成的经验,仅有的“国共合作”经验,随着台湾步入政党政治时代,“国共合作”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了。当初我们认为台湾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要去解放和解救他们,而他们认为大陆同胞在“吃树皮,穿草鞋”,所以要用“三民主义”来光复大陆,而随着两岸交流开启,彼此才发现双方是如此隔膜,不禁哑然失笑。

  二十年前我们是主张武力收复台湾,欲一战定干坤,目标是“一国一制”,两岸关系基本上是敌对关系。但这二十年我们是主张“和平统一”,目标是“一国两制”,两岸关系变成了兄弟关系。古往今来,统一大都由武力完成,征服是实力的较量,而和平统一,旷世未有,这是心力、实力、制度的综合较量,是人心回归。较之武力统一其难度更大,需要更多政治智慧。

  二十年前统一是这广袤土地上历经苦难的民众一种原始和本能的感情向往,几乎是十三亿民众的一种共同意志,在统一问题上我们没有“投降派”,因而我们的统一并不具备详尽的谋略、战略、战术、规划、法律、法规、理论、纲要、条例……,甚至对台湾的真实情况瞭解也非常缺乏,这种统一是另一种的“摸着石头过河”,是逐步探索与逐步完善的过程,并非是向来“满腹韬略”和“胸有成竹”。统一对中国人民来讲是如此重要之事,而我们的认识和准备却如此不足,这不是哪一个人犯的错,而是国情使然。尤其1990年后,台湾进入了政党政治,政治生态急骤变化,而我们的认识与政策不免跟不上变化了的两岸关系,走些弯路也就在所难免了。直到近几年,我们才大致掌握了两岸关系的要素与内涵,形成了对台新思维,开始把握了两岸的主导权。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两岸关系是一个逐步被认识的过程,今后还是需要去继续深化对它的认识和丰富对它的内涵。

  二十年来我们是逐步完善了对台的方针与政策,从“叶九条”—“邓六条”—“江八点”—“八十六字方针”—“钱七点”—“胡四点”,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不断地与时俱进,由领导人的讲话,到建立法律与法规,从《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到《反分裂国家法》,从对抗到融合,从斤斤计较到主动释放善意,从急统到争取认同……,逐步摸索到两岸关系的规律,逐步建立起统一的理论,工作上也逐步从被动走向主动。

  二十年来我们初步构划出了一个两岸关系的框架,这便是在“一个中国”的大屋顶下,两岸四地和而不同地生活在一个中国原则之下,共享祖国的尊严与荣誉,这个中国既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也非中华民国,而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中国。这个大屋顶由四大支柱构成,即:一个中国;和平统一;反对“台独”;寄希望于台湾民众。这个大屋子内有“四大法宝”,即:政治上要求同存异;经济上要促进“三通”;人员上要保持广泛交流交往;两岸关系上要不断地对话与谈判。在这框架下,两岸由交流到谈判,由经济到政治,由易到难,逐步走向统一。

  二十年来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例如,我们认识到两岸关系要掌握好一个“度”,要掌握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掌握好“战略与策略”关系,要掌握好“疏与堵”的关系,要掌握主动性,要主动出招,要有自信,要有远见,要有定见,要临危不乱,要实事求是,要攻心为上,要有耐心与恒心,要先易后难……,这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

  二、两岸走向统一是谁也抗拒不了的必然趋势

  二十年前我们确实讲不清什么是统一,经过二十年探索,至少在精英阶层已感悟到统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日程。它是两岸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共创双赢、共同繁荣、共建一个新家园的过程。这种统一不仅仅是对等和平等的,更是共同缔造式的,是双方将各方最优秀的东西都吸收过来,去共同缔造一个更加文明、民主、和谐、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过程。虽然我们迄今描绘不出也没人去领导探究统一的好处,但我可以预言,统一必然不是要让各方失去什么——除非这不是双方的共同核心价值,统一是要让双方获得更多更好的利益,成为最有吸引力的目标与价值追求,从而让人们向往,让人们心动,让人们甘愿为它去献身!

  促成统一的要素决不仅仅是选择一个统一的模式,是联邦制还是邦联制或其它什么制度,也不是仅仅要不要承认中华民国问题(当然这问题早已错过瞭解决的最好时机),统一的要素是市民社会的广泛参与及经济的高度融合,以及广泛的政治对话与谈判。即:要有广泛的人员往来、文化交流、感情流通的基础,要有民众的广泛参与,建立起“官民结合”的统一模式,统一并非是由政府某一部门与某几个政治人物可包办代替的,这种广泛交流,既可填平历史的鸿沟,愈合历史的创伤,又可增信释疑,建立起新的民族感情。而经济的融合,广泛的经贸关系,既是人员交流的重要平台,又可促进两岸经济的一体化,也有助于建立 “两岸生命共同体”,形成两岸密不可分的纽带。因此,经济关系要低门槛,不宜用政治干扰经济。至于两岸政治关系是最复杂敏感的问题,不宜作为两岸关系的首选,没有足够的民间交流基础和经济基础,政治关系也是难以突破的。政治关系要遵循求同存异原则,因为两岸不存在絶对相同的政治观,只能逐步化异为同。促进政治关系发展的关键是对话与谈判,要全方位的对话与谈判,迫使双方逐步改变立场和相互认同。

  二十年来两岸的人员交流、经济融合、政治对话,都有了惊人的发展,如果统一作为一个过程的话,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已经启动了统一的进程,它将不以人的意志,不以某些国家喜好,必将使两岸走向最终统一。这种统一就是一种自然的融合过程,是开放的非秘密的,是和平的非武力的,是渐进的非急进的,是全新的非传统的,是必然的非人力可阻挡的。这过程中我们甚至难以找到它的“起点”和“终点”,但我们必将在这过程中实现两岸的最终统一,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必然趋势,就像太阳必将在明天复出一样。我们完全应该对此建立自信,并理直气壮地告诉全世界和全国人民,我们必然会实现统一。它虽然不是明天,因为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经历交流和经济融合,要经历对话与谈判,但这过程我们已经成功地启动,我们已在统一的进程中迈开了双腿,最终谁也阻止不了两岸中国人走向统一!

  三、“台独”是台湾必然会经历的一场麻疹或感冒

  统一作为两岸逐步融合的一个过程,但这过程并不是风平浪静的,而是漫长、曲折与反复的,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可变性。其中“台独”思潮出现,并成为一部分人的选择,甚至会经历这部分人的执政,并将这主张强加给两岸多数同胞,引起台湾政坛的激烈振荡,引发两岸的对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台湾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台独”有其历史因素、现实因素、国际因素等因素而酿成,它满足了一部“悲情记忆”的民众兴奋,尤其在经历“本土化龢民主化”后,台湾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他们既然可以推翻一个“旧政权”,为什么不可以建立一个独立的“台湾国”呢?于是“台独”诉求大大膨胀,加上选举因素的推波助澜,使台湾变成只问颜色不问是非的社会,族群对立了,社会分裂了,荷包缩水了,竞争力下降了,地位边缘化了,移民频发了,弊案多发了,道德沦丧了,产业空洞了,民主化恶质化了,本土化变味了……,这种“民粹化”和“去中国化”,这种法西斯化的意识形态和愚民政策让台湾民众与社会付出了惨重代价。从表面看“台独”达到登峰造极地步,但从本质上看,“台独”也开始由盛而衰。两岸共同走过了二十年,而两岸的实力对比、社会面貌、国际地位都发生了逆转性变化,大陆告别了灾难性的“文革”,而台湾爆发了“去中国化”的“文革”,陷入了意识形态的恶斗之中,陈水扁一帮民进党人为了一己私利,在台湾胡搞恶搞,乱斗恶斗,这种自我作践让“台独”正当性合法性的光环大大褪色,也促使台湾民众逐渐觉醒。

  “台独”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支持“台独”的人群成份也很复杂,真正追求“台独”的基本教义派是少数,政客借“台独”来骗取选票的是多数,不满国民党和害怕大陆“吞并”的也占了相当数量。真正忠实于“台独”理念的人是少数,而利用“台独”诉求作为选举工具的却是多数。将“台独”作为目的是少数,将“台独”当作手段的是多数。从表面看,二十年来,支持“台独”的人从3%上升到35%左右,但“台独”让台湾民众失去的要多得多,“台独”仅仅给了台湾民众一个“虚幻的国族观”,让整个台湾陷于迷茫之中,犹同让他们生活在一个迷雾的森林中,让台湾流失了众多机遇,让众多民众处于郁闷之中,丧失了大好前程。

  今日台湾一方面是大陆观光客将直航去台,台湾将开放八吋晶圆登陆,人民币也将在台湾公开兑换,周末直航包机及货运直航也在即,台湾内需经济越来越离不开大陆……,两岸关系愈来愈密切;而另一方面是以高调门的“纪念二·二八”,推动“新宪”运动、“正名”运动、“去中国化”运动,胁迫台湾人雠恨中国人,台湾人反对台湾人,使两岸关系充满了萧瑟、悲情与雠恨。这两种现象并列于台湾,这是一个很难解释的现象。老百姓说:“这是政治人物的刻意挑动,是为了攫取最大的选举利益”。民进党人坦承:“统独问题被政客操弄于股掌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台独教父”李登辉也坦承,“台独是一个‘假议题’,变成了蓝緑斗争的工具,都是在权力斗争”。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一个被公认的欲带领台湾民众“出埃及”的“台独教父”,在他垂垂晚年,却说出“我不是‘台独’,也从来没有主张‘台独’”,这岂不是对“台独”的最好解释吗?

  “台独”虽然是个“假议题”,是被政客用来操弄选票的政治工具,但每次选举却让“台独”主张在台湾一天天升级,似乎像一团乌云越来越浓地笼罩在海峡上空,甚至垄断了岛内言语权,不断挑战着两岸最敏感的神经,伤害着两岸民众的感情,这是非常危险的,也使大陆陷于两难。民进党人说,这是选举语言,就如戏言,何必当真。但大陆民众认为这是玩火,以至让许多国民怀疑“和平统一”是否依然适用,有些国民甚至提出“不惜牺牲二十年改革开放成就”去打掉“台独”,去解放了台湾再建设……。“台独”已成了两岸关系中的恶性肿瘤,台湾民众治愈得了这疾病吗?这问题严肃地摆在我们面前。

  二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我们在战术上要重视“台独”,要不断揭露它的真相,要做好反“台独”的一切准备,但我们在战略上要藐视“台独”,幷且要相信台湾广大同胞会认识它、战胜它、抛弃它。“台独”对台湾而言,犹如一场麻疹或感冒,它有成病的基础,有发病的过程,有产生抗体的能力,有治愈它的条件,台湾民众是终究会战胜“台独”的,台湾民众不至于愚味到会永远被“台独”绑架,让台湾一天天沉沦下去,让台湾永远没有公理与是非,他们会把这不幸的一页翻过去,从而去迎接一个灿烂的两岸新关系。我们既要看到“台独”已达到登峰造极地步;但也应看到“台独”已从巅峰滑落。这犹如黎明前的黑闇,危机中孕育着两岸的转机,今日“台独”已呈强弩之末,我们不应被表象迷惑。要相信被篡改的历史终究会被今后的历史纠正过来。在统一的过程中,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台独”作为一个曲折,终究会被人民与历史唾弃,我们应坚信于此。邓小平的伟大之一,就是提出要“改革开放”与“和平统一”,而“和平统一”的前提应“寄希望于台湾民众”。而胡锦涛的高明,就是重拾“寄希望于台湾民众”,科学地预测台湾民众终究会认识“台独”和抛弃“台独”!今日中国毕竟已不是满清晚年的中国了!我坚信“台独”是台湾必然会经历的一场麻疹或感冒,是一定会被台湾同胞治愈的!

  四、必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二十年的两岸关系的实践与经验告诉我们,台湾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内政问题,它由三个因素决定着它的前途,即:岛内自身因素、国际因素、大陆因素。这三个因素既独立存在着又相互影响着。

  我们曾认为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大陆强大了,台湾问题就自然解决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却忽略了在我们埋头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台湾岛内各种因素也在发展,如我们不能及时认识它与引导它,后果会适得其反。我们也曾认为只要我们把美国日本工作做好了,或我们强大到美日不敢染指台湾,台湾问题也便解决了;却忽略了岛内问题的发展有自身规律,以及这些国家的本质。其实,大陆因素与国际因素都是外因,外因是不能代替内因起变化的。

  我们用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岛内因素的形成、变化与发展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我们必须花功夫去瞭解台湾认识台湾,包括认识台湾特殊的历史经历、台湾民众的心态、台湾“本土化与民主化”后带来的政治生态变化、台湾的选举、地方势力、派系、政商关系、对外政策、台湾民意等等。只有瞭解它认识它才能超越它掌握它引导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决不可以以己度人。

  例如,民进党是一个从街头党通过搞运动和制造危机在斗争中壮大起来的党,他们惯于设计陷阱和制造运动来主导形势;他们惯于树立敌人和制造雠恨来凝聚内部并打击对手,如“废统”、“制宪”、“正名”等,就是借“激独”来刺激我们,诱导我们作出强烈反应,从而转移矛盾,摆脱危机,主导选举议题。如果我们“随独起舞”或“随扁起舞”,正中他们下怀;“台独”要“去中国化”,就需要制造雠恨与对立,如果我们与之斤斤计较又正中他们下怀。要是我们掌握了这些特点与规律,不仅不会上当,还会不断主动释放善意,那么民进党不仅失去了“敌人”,也无法利用“悲情”,最后这个好斗的党只好自己斗自己。台湾系列“弊案”被揭,使民进党深陷“弊案风暴”之中,就是他们内斗的结果,这也是我们没有“随扁起舞”的结果。由此可见,解决台湾问题不仅仅要讲立场,更要掌握斗争的规律与艺术。又如,我们不分蓝緑,组织两岸青年交流、民间交流,让许多过去盲从民进党的人幡然醒悟,过去不少青年人比较同情民进党,认为民进党代表民主与进步,但他们来大陆后,就不再好公开“挺扁”了。两岸交流之重要,就是能融冰,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工作空间。

  二十年的交流交往中,开始我们什么都“对着干”,这是两岸对立对抗的“敌对”思维的延伸。中期我们虽然强调“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把两岸关系定为“兄弟”关系,开始思考两岸的“和解”,但这种兄弟关系什么都要讲求“对等与平等”,凡事不免斤斤计较,使人体会不到祖国的母爱,看不到统一的好处。近阶段开始有了父母式的胸怀思考,开始思考“予与取”与“堵与疏”的关系,开始建立统一的前景与理论,开始构建两岸的共同核心价值,这种价值观吸收了普世的核心价值,如“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社会”观念。事实证明,“心有多宽,路有多宽”,我们如果有父母般胸怀,有包容并收的政策,“台独”又能掀起几尺浪?应该看到,今天台湾社会,“台独”的空间是有限,而逐年形成的“台湾主体意识”却是有很大市场的,若我们没有宽阔的胸怀包容这种地方的主体意识,它很可能形成对抗大中华意识的极端意识。我深信两岸关系的最终解决,必然是从敌对意识——兄弟意识——父女意识,只有父母才会以最高姿态最宽广的胸怀去欢迎离家的孩子高高兴兴回家!

  要让孩子乐意回家,要让孩子心甘情愿回家,祖国大陆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祖国大陆还没有这样的吸引力,统一也会缺乏吸引力的。说到底,没有纯粹的两岸关系,两岸关系是中华民族复兴与崛起,中国决定自己命运和走向未来过程中,一个必须逾越的坎,这个坎与国内许多其它问题一样,都在考验我们的智慧与能力。因此,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尽一切可能利用战略机遇期,很好地发展自己,统一也才能有向心力。当然,统一问题又不等同于国内其他问题,又有着许多特殊性。因此,研究统一的好处,建立统一的理论,是比反“台独”更重要的任务。我们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很好的方针,一个再好的方针,如果一成不变地持久宣传,也会让人生厌,也会失去活力。所以,我们要不断注以新的内涵,要不断与时俱进,对台工作的生命力就在于与时俱进,在于对两岸关系的综合研究素质,以不变应万变思维会使我们丧失主动权。

  综观二十年的两岸关系,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岛内因素是内因,至关重要;国际因素是外因,也至关重要;但大陆因素是更大的内因,也是更重要的外因。我们不应苛求别人,但可以严求自己,两岸关系作为两岸同胞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国家尚未统一关系,难道还有比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和把中国的事情做好更重要的事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统一之路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我们要和平统一不等于不要增强国防实力,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必须要有战无不胜的军事能力,要“和平统一”,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和平统一”的后盾,才能“不战屈人之兵”。古人曰:“止戈为武”,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根本不需要渲染的,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文化是不炫耀武力的。“台独”是件坏事,但它刺激了中国加速国防现代化,刺激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这也许是“台独”分子没有想到的。解决两岸关系我们要坚持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但那些分裂中国的人和染指台湾的人当然不在此列!

  综观二十年来的两岸关系,我们有许多教训,但我们在成熟,在成长,我们已逐渐建立了对台工作战略,启动了两岸统一的进程,我们有望走出两岸最黑闇和最困难时期。因此,我们应多一点自信,多一点总结,要更加谨慎和努力,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要坚信未来将属于有自信的中国人民,我们必将完成统一的伟大使命!

  

  (写于2007年3月2日,发表于香港《中国评论》2007年第4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