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卷 前 语



  这里编辑了我2005年秋至2007年底,近两年中关于两岸关系的主要论述。

  我们的对台研究中充斥着大量的情况研究,用汪道涵会长的话讲,就是“探子式”的研究,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探子,“探”到了一点情况,马上呈报,它的格式也如同舞台上的语言——探子曰:“探……报……”,长官曰:“再探……再报”。这种“探子式”研究就是单纯的情况研究,既没有对情况作深入剖析,更不要说赋予学术解释,至于探索情况后面的规律研究,以及理论研究,在对台领域里是长期缺俄。我的对台研究开始也是“探子式”研究,因此没有少被汪会长批评。

  近年来,我开始注重情况后面的深层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大国关系因素、政治结构因素、趋势发展因素……的研究,把对台研究当成一门科学研究来对待。当然,还有很多人不同意将台湾问题当成一门学科,他们耻笑“台湾学”这名称,说台湾问题研究也可以成为台湾学的话,那么“四川学”、“上海学”……将皆可成为“学”,岂非泛滥成灾。我认为持这样观点的人要么他一辈子就是只会作情况研究,要么他根本不懂对台研究。四川、上海的重要性与特殊性能与台湾问题相比吗?因此,我近年来更多的注意研究陈水扁现象背后的制度,两岸关系后面的教训,台湾主体意识后面的民意,台湾四代人后面的政治取向,系列弊案对台湾的影响,民进党由盛而衰的原因,“罢扁”与“保扁”的前景……,连我对汪道涵会长的缅怀也不仅仅是对他事迹的缅怀,而力图去总结他的思想。这样的研究使我找到对台研究一个很重要的领域,我只是作了一些尝试而已。

  作为一个两岸关系的学者,另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很好宣传我们的对台方针与政策,宣传国家发展的主张,让台湾民众瞭解我们的战略意图,将双方命运结合起来,而不是总是去写“大批判”式的吓唬台湾民众的文章,以显示自己的立场“坚定无比”。汪道涵会长生前对此是深恶痛疾的。他常说:“党中央并不怀疑你们这些学者的立场,你们写文章是应该写给台湾民众看的,要让人家看得懂,看得下去,看得感动,而不是动辄去教训他们,吓唬他们”。为此,我将邓小平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江泽民的“八点主张”与“三个代表”学说,胡锦涛的“四项主张”与“和谐社会”理论,自觉地与两岸关系联系起来去加以阐述,并提出了对台工作的一些具体建议,这些都是我的一家之言而已,仅供参考。

  对台研究是属于政策研究的工作,因此很多研究报告都是仅供内部参考,能够公开发表都很有限。这种研究始终是集中在少数人之间,市民参与,与市民沟通都很少,对此我是不赞成的,因此我常写点公开的文字,这些年我公开发表的主要论述,先后结集于2002年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的《两岸关系与中国前途》,2002年台湾海峡学术出版社的《统一探究》,2005年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的《两岸关系与中国崛起》三本论集之中。另外,我主编了《东亚与中国——跨世纪战略思考》(2000年),《可贵的尝试——上海东亚研究所成立十周年纪念集》(2005年),《上下求索》(2002年),《静心面壁》(2003年),《求真务实》(2004年),《勇于执守》(2005年),《持之以恒》(2006年),《台湾问题与中国崛起》(2005年)等文集。这些论述能否被以后的历史验证是正确的,我怀着忐忑不安之心,期待着读者的检验。我希望我这些文字能比我的生命活得更长久长久一点。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