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岭南文化的奇葩——南派功夫
中国武术溯源有《黄帝本纪》载黄帝采青山之铜造剑征蚩尤。黄帝以蹴踘之戏训练士兵,操演干戈。而在1962年广州区庄出土的秦青铜戈,后来相继在潮安、东莞、增城、博罗、清远、四会各有石矛、石镞、石刀、铜矛、铜钺、铜箭镞、铜匕首、铜剑出土,也说明广东武术运动始于远古。至南北朝盛行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时,广东航海业已经相当发达,从汉代起已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岭南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最早的路线之一。天竺高僧菩提达摩在以“一苇渡海”的传说,脚踏一根芦苇循这条“海上丝绸之路”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至今广州上九路还有一处叫“西来初地”,相传为达摩登岸之处,为了纪念这位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使者,广州人在这“西来初地”建起了西来庵,历代迭经修葺,清顺治年间易名“华林寺”,为当时岭南佛教五大丛林之一。
佛教从释迦牟尼历代师祖都是以心传心,不立语言文字。禅宗可谓是走中国化道路的佛教,“禅”是梵语的音译,意为静虑,思惟修。“禅定”就是安静地沉思,佛教把禅定看作是修持佛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达摩自称是天竺禅宗第二十八祖,他带了一件木棉袈裟来,以此为历代传法的凭证。但达摩的禅与南朝重义学的学风不合,于是转往河南嵩山少林寺传播他的禅学。达摩的禅学“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达摩教人首先是安心,安心的方法是修壁观,要学的人心安静得像墙壁那样坚定不移。相传达摩因长时间面壁修行,为强筋骨,创《易筋经》,又《罗汉十八手》。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少林拳法。唐初,王世充作乱,少林僧助李世民平乱立功。这就是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所演绎的历史故事。
满清入关,不甘受异族统治的中原人民,喊出“反清复明”口号。于是聚集在广东、福建,训练武术。在南方的各门各派武术均自称为少林寺流派,统称为“南派少林拳”。人人皆以为南少林始于创洪拳之洪熙官,其实据史载,广东南拳是由高要人蔡九仪所创。其实广东武术大多是由中原移民带来的,即便是少林拳亦然。还有如岳家拳由湖南传入,汕头的南枝拳、广州的咏春拳、惠阳的莫家拳是由福建传入;广州的白眉拳、侠拳由四川峨嵋山传来,丰顺的昆仑拳由河南传来……当时广东南拳一大家:洪、刘、蔡、李莫。洪拳为洪熙官所创。洪拳沉桥短马,注重手法“拳打卧牛之地”;含胸、收腹、垮腰、沉肩,含蓄发劲,拳势威猛。刘拳为下四府刘生所传,流行粤西一带。刘拳短桥短马,步走四面,拳打八方。蔡拳为少林僧蔡福传入广东,番禺蔡展光得其真传。蔡拳以短打为主,手法灵活,发短劲,突然爆发。李拳为由少林寺僧李色开传广东新会李友山。李拳长桥大马,侧身侧步,掌法多变,有“一掌胜三拳”说法,讲究攻防,击拳快,收拳快。莫拳是少林僧莫达士学成,回东莞广传。莫拳以侧身斜肩,左桥右单支为主,近打远打,长短结合。攻防紧密,刚柔并用。总的来说,南派武术皆重于拳,马步都较稳扎,讲究进退之步,侧重于以守为攻的技击性,讲求实用。说穿了,少林拳与达摩祖师搭上千丝万缕的关系,少不了带有一点海洋的咸气腥风,隐约可闻风涛的呼啸。这种潮起潮落的气势,无不体现在南派拳术注重下盘功夫的节奏中。这就是所谓“南拳北腿”。北方多雄峰,矗立云端。这使各北派武术,具有风云莫测的出神入化。拳脚多变,翻腾跳扎,犹如天马行空一般的迅猛快捷。这是否与岭南近海的地理,地域的文化有关?广东地域由于海上丝绸之路在两千多年前的开通,就有了海洋文化的意识。
譬如作为国粹的国粹——京剧,岭南代之以粤剧。不过,粤剧中有所谓官话叫板,用粤腔京话。而粤剧的谱曲倒不限于什么“西皮流水”之类。它是凡“歌”可谱。甚至连电影《马路天使》周璇唱的“四季调”及什么《毛主席的红卫兵》、外国电影歌曲也可谱为粤剧唱词,用粤语唱出。倒是“工尺士上”谱成的“广东音乐”如《惊涛》、《步步高》、《彩云追月》、《饿马摇铃》、《雨打芭蕉》响彻大江南北。粤剧和广东音乐,洋为中用也大行其道。演奏乐器就不只限于民族乐器,竟然不可思议地引入了西洋的大、小提琴、昔士风、沙捶……
武术界首先得益于香港电影,出了个李小龙,打遍天下无敌手。香港的功夫片,使中国功夫风靡全球。虽然“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寺在河南嵩山不是在广东,但是能把这些故事风头十足地演绎出来,拍成电影,却是讲广州话的香港片。南拳北腿,广东的南派功夫地位由此确立。南拳系列包括刀、剑、枪、棍长短器械是武术竞赛一大项目,与北派平起平坐。《南拳王》是广州人邱建国演的,可惜英年早逝。反映正宗武当派的《武当》,女主角也是广东姑娘林泉演的。功夫片的兴起,人人错觉少林、武当、崆峒、昆仑、峨嵋各派,武林高手皆讲广东话。令广东人表现得当仁不让,这表现在民间传说,如洪熙官、方世玉,尤其方世玉更是打败北方武士的英雄。“拳打湖广两省,脚踢苏杭二州”情绪明显。解放初,在广州家喻户晓,津津乐道。看广东人演武,确有一种猛虎下山的气势,声色俱厉,讲究下三路的功夫。马步稳健,下盘坚固,防守严密。而北方人则矫若游龙,闪电霹雳一般,上盘连招带打进攻凌厉,上三路的功夫 相当厉害。就连舞狮也可看出,舞南狮擂鼓助威,有采青,梅花桩等,显得沉雄威武;北狮有滚球,戏珠等,虎虎生气,敏捷灵活。
李小龙的成功,在于他能不抱残守缺,摒弃武术界门户之见的陋习。李小龙革新了中国武术,他少时学武,由其父教习咏春拳。人皆云咏春阴毒,夹双腿作箝阳马,以护裆,沉肩落膊,张肘护胸,马不大而稳,拳不长而锐,手形甚多,如凤眼拳、榜手、左破排、右破排……李小龙所创截拳道盖源于此。练咏春须以打木人为基础,以肘绞盘迎击木人之臂,以掌根制敌;臂上下格挡,双掌成蝴蝶状,于敌左右翻飞,臂可守而掌可攻,招招皆有阴阳。李小龙在 “咏春拳”基础上,融入日本空手道、泰拳、西洋拳的长处,独创“截拳道”,把中国武术提到世界级层次,打遍天下,弘扬中国功夫。
广东的文化包括音乐和武术,如同岭南画派一样讲求实效,吸收日本画的色彩之长。日本画是在中国画基础上吸收西洋画长处,改革而成。岭南画派对中国画旧传统的革命,通过学习日本画,相容了西洋画技法的长处。而李小龙的“中国功夫”,准确地说,应该说是博采世界搏击技术之长,有中国武术特色的“截拳道”中国功夫。广东音乐也好,岭南画派也好,南派功夫也好,都体现了广东文化的宽容和包涵。它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抱残守缺,不墨守成规。敞开海洋一般的胸襟,浸润世界时代之风,以崭新的面貌立于中华优秀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