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举毫端动四方


  杜甫的七言古诗《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题序云:“……往者诗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卢有光书法,反观之,依稀长歌《男儿当自强》,刀光剑影,豪迈雄壮而又不失羽扇纶巾,倜傥洒脱。

  “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我想以老杜诗喻卢体书法未尚不可。卢有光的书体的确具有一股阳刚阴柔相参的艺术魅力。

  卢有光书法之艺术美,是以其书写文字的点划和字形结构,体现了形体美和动态美。亦即一是用笔的美,二是字的结构之美。东汉蔡邕在《九势》中谓之“落笔结字”,晋卫夫人在《笔阵图》谓之“其实有形”,都提出了“用笔结构”,这书法艺术造型的两大要素。

  卢有光书法如果能以某种艺术形象比喻的话,也是最具东方艺术特色的中国戏曲人物的造型。卢有光的书法就如戏曲中的文武生,儒将的形象如同周瑜、岳飞、展昭、杨延昭、扮相俊俏英武,雄姿英发,斯文中透出刚强,儒雅而又雄健,倜傥中又透出一般凛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我曾经开玩笑对卢兄说:“你的字好像一个个带刀护卫。”不知卢兄认同否。

  本来,作为书法艺术的物件——汉字,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具有三美,即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其云“感目”之“形美”,乃是他审美情感的流露,表现于毫端,产生一种形体与动态的美感。

  当然,卢兄这种创造美的功夫,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他几乎半个世纪的勤奋努力,不懈攀登的结果。他认为他的艺术还在曲折的道路中艰辛地前进,还未及顶峰。即使是这辈子也不可能攀登到顶峰,他还是继续苦苦地攀登。

  中国文字按电脑五笔字型输入法总结,计有横、直、撇、捺、折五种笔划。如同音乐中的八个音阶,美中的三原色,五种笔划在书法家的笔下,一样可以奏出美妙的“音乐”,画出壮丽的图画。卢兄在书法创作时,运笔自如,好比是公孙大娘的舞剑,张旭得悟为草,乃为“草圣”。而作为卢体书法表现程式,也如同舞剑,这剑光的轨迹若羿射九日、若群帝翔龙、若雷霆震怒、若江经凝光,  自一种荡气回肠的震撼力。

  他的《临池杂咏》诗有《入帖》、《出帖》、《章法》、《神韵》、《创新》、五首诗,总结他学习书法的体会,最基本的基本功,无疑就是临摹古人的字帖。卢兄临摹最多的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其中《兰亭序》据说临了不下千次,这足以说明他的功夫不浅。除此,对汉《礼器碑》、《史晨碑》、魏《张猛龙碑》等碑帖也多次临摹。前人的书法如唐欧阳询、颜真卿的楷书、怀素的草书,还有董其昌、赵孟俯、文征明、米芾、王铎、郑板桥等名家的皆精熟研习,揣摩神韵。卢兄十分强调学习传统,吸收传统精华,在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把自己的个性、气质、文化底蕴、审美情趣,融汇贯通于书法之中,创造出一种近乎扮相俊俏英武,有儒将风度的文武生刚柔相济的艺术形象来。

  首先是因为卢兄的“功夫到处砚亦穿”的“入帖”。才会有“此时始觉笔生花”的“出帖”效应。以实践他书法艺术“囊括万殊,裁减一相”,完成从形似到神似过程。体现了“读书万卷如通神”。这是一个书法艺术的“基本工程”,在此阶段中,卢兄可谓深刻地掌握各家各派书法艺术的精髓,用笔、结构、章法、神采,均以融汇贯通,以创立卢体的新面貌。

  读卢兄的书法作品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形体美及动态美。卢兄也写隶书、楷书,其通篇章法如互对崇楼峻宇,高下连结,画栋雕梁。整齐、匀称、协调的排列布局,如同古建筑结构所产生的美感。面这种美是从现实中来,你可以从建筑,从人体或其他事物的结构美,去领悟卢兄楷书或隶书的“静态美”,也就是形体美。

  然而,世界上的万物,并不是静止的。一切事物占空间的运动轨迹的,无论是曲线或闪电状的折线,都会自己产生一种运动感。而这种动态美,张旭感受之,而使其草书大进。现实生活中诸如风雨之疾、闪电奔雷、野马之腾、鹰隼之击、游鱼之倏,都可以使书法家感受动态之美。在卢兄的的行草中,同样令人感受到一种“扬眉剑出鞘”的男儿热血中肠的阳刚之美。李白对怀素的草书,有“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的感受,因此有诗句惊叹“恍恍如闻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同样,读卢兄的行草作品,何尝不令人有“进退钩拒,若秋鹰之迅击”的惊叹?正如卢兄的《章法》诗云:“通盘布局皆随意,错落参差似舞姿。”不同的书体,自有不同的章法,隶、楷强调匀称,整齐的静态美,而行草则突出“活”,也即灵活多变,出奇制胜。

  王羲之的《兰亭序》予人的感受“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表现了一种平和、自然、含蓄的美。王羲之书法之美风格是多样的,但此《兰亭序》之美正是东晋时代士大夫对人生感悟的审美情趣,蕴含道家审美理想。我们来读卢有光书法艺术,可以感受到他对现实生活充满一种理想之美,这种美不是缥缈的,是蕴含一种具有深厚的岭南画派浓烈温润的画面;也可能是广东音乐明快欢跃的旋律,或许是南国红豆粤剧表演的鲜明、悠扬的节奏……如果说老一辈的书法家商承祚、侯过、容庚开了岭南一代书风,那么继往开来奇峰兀起的大概可以数卢有光了。

  卢有光的《临池杂咏》的《神韵》有句云:“唯观气韵朴归真”。而这种思想感情融汇于传统审美,岭南特色的文化底蕴,无疑使卢兄的书法具有生动的气韵,天真自然,格调清新。由于他的基本功扎实,点划遒劲,无不体现书法艺术的线条美和字体结构的形体美,通篇的章法美。令人展卷捧读,爱不释手,百看不厌。

  由于卢有光所处的现代是资讯传递高速的时代,书法作为直接传递资讯功能已经为电脑所代替,人们更看重书法艺术观赏价值。这就要求书法艺术必须于传统中脱颖而出,要突破传统,那就要求书法家有所“创新”。卢有光咏道:“创新基础倘牢固,挥洒自如在意中。”书法艺术具有抽象美,但又是反映现实的具象美。它的美在乎文字的笔划、文字的形体、文字的篇章,无不显示抽象的美。尽管如此,观赏书法总给人以美的形象的欣赏。读卢有光的书法,所感受的美,就粤剧而言,是罗品超演饰的“罗成”;就画而言,是岭南画派一代宗师关山月的“梅花”;就广东音乐而言,是名师刘天一演奏的高胡《步步高》、《鸟投林》、《平湖秋月》。这样,卢有光的书法艺术美又并不抽象,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所谓“晋韵唐法,宋意明态”面现代人崇尚的书法则更多是“妙不可言”,非“王、欧、颜、柳”而可蔽之。只有像卢兄那样,在书法艺术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才能开别具时代特色的一代书风。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