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翰墨情缘文物心
一
12岁时,血气方刚的陈少湘“哐啷”一下子抓起了沉重的杠铃,举过了头顶,就一直摸爬滚打在艰苦的举重训练场上,到18岁时,他已经是一个颇有名气的举重运动员。这时,青年陈少湘又开始对字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尝到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甜头,纷纷去做生意的时候。90年代之初,已经掘得了第一桶金,生意成功的陈少湘突然收敛了锋芒,雅志收藏,广交俊彦,结缘翰墨,在书画界赢得“及时雨”之称。许多中青年名画家在还未成名之时,都得过他的大力扶持。
但他之所以能与艺术品拍卖结缘,竟是从一次“受骗”开始的。1984年的一天,已经是青年“收藏家”的陈少湘经朋友介绍,在四川花25万元买了一幅张大千的作品,但很多朋友都认为他买的这幅画是赝品。一年多之后,陈少湘以2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另外一个朋友。谁知半年之后,陈少湘在即将举行的一次大型拍卖会图录上发现,被自己以“赝品”转手的张大千“名画”居然也名列其中。陈少湘专程跑到香港观看这场拍卖会,随着30多万成交的落槌声一响,陈少湘形容自己当时“几乎晕倒”。这可能是他第一次接触拍卖,深感自己的文化底蕴的欠缺。于是他跑到北京故宫跟书画名家们学习鉴赏书画。他曾拜海派名家唐云为师,不辞劳苦为老人家磨墨铺纸,搀搀扶扶,他学得了鉴藏书画的真本领。从此走上了收藏的道路。他为自己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这就使他比一般的企业家更具文化底蕴。
在陈少湘的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他与不少书画名家如启功、关山月、黎雄才、刘海粟、程十发、唐云、董寿平、何海霞、陆俨少、宋文治等人合影照片,这些名家都与他结为忘年之交。他藏画三千,不乏精品,上溯吴昌硕、张大千、黄宾虹等原作,下延至当代海上、京津、岭南、金陵、长安各大画派,以及浙、皖、川、滇、闽……各派名家的真迹,且每一幅都有“少湘兄雅正”之类的题款。尽被他洋洋洒洒编纂入《曜湘居藏画》中。在他的《曜湘居百家书匾》“自序”中写道“神倦心疲之际,焚香拂几,舒卷于缥湘,凝睇移时,张轴于壁,非但娱惬幽情,更加展晤高人,想见其挥毫迁想之态,如坐静谷而听流泉,凌闲云而绝嚣尘,宠辱皆忘,体气遽泰……”文字高雅清逸,极具文采,可见其中华传统文化修养。
二
改革开放使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突飞猛进,昔日的农民洗脚上田提前进入小康,成了新城市的市民。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经济眼光敏锐的陈少湘已经看到了书画艺术品收藏潜在的商机。1996年的初春,春寒峭料,于是他在广东画院一个4平方的小阁楼里策划第一场的“书画珍品广东巡回拍卖会”。当时,国家尚未有一个规范的拍卖市场。陈少湘多年在商海弄潮,是一个有丰富搏击风浪经验的水手,他善于观察风云,根据市场规律,他第一个在广东以巡回的形式创办书画拍卖会,并第一个以无底价拍卖操作。他不辞劳苦,风雨无阻奔波于顺德、中山、东莞、深圳、珠海、肇庆、汕头等地,他要让高雅的书画艺术品进入寻常百姓的千家万户。陈少湘的“书画珍品广东巡回拍卖会”做得越来越红火,由过去一个月一场,做到一个星期一场,到一个星期两场,甚至一天之内分有A和B两场。
自1996年,陈少湘从一个文物收藏家,介入拍卖业,创办艺术品拍卖行,成为一名职业拍卖师,从此开启了他风卷云舒、纵横捭阂的拍坛人生。他以其渊博的知识,专业的修养、机智的手段、充沛的激情、幽默的语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拍卖艺术风格。1997年1月24日,他宣导成立了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并当选为第一位主席,人多以“主席”相称。又被国家内贸部、全国拍卖业协会聘为中心主任,肩负起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执业拍卖师的重任。所在全国各地拍卖业中,人人皆以陈老师称呼。现在他是广东省古今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国际拍卖联合集团主席。由于他深厚的收藏文化底蕴,对拍卖事业的巨大贡献,已经是民革党员了。
广州西关象征着岭南的传统文化,陈少湘藏宝的“曜湘居”就在柳堤湖波碧绿掩映之间,自号“曜湘居主”。说到陈少湘的艺术涵养,我们可以回忆一场旷日持久在美术界和收藏界引起震动的争论。那是继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引发美术界争论。南京师范大学美院副教授林逸鹏更是一语惊慌收藏人:“当代人搞传统型的绘画毫无价值,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等大师已经代表了传统的终结;收藏当代人传统型的作品等于收藏废纸!”这个话题,从收藏界延伸到艺术界。归根结底,这是艺术品自身的价值问题。而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孕育产生,其价值问题,则又牵涉到多重因素,这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这个时刻,收藏家、拍卖师陈少湘先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收藏应是个人喜好。当然,最好的还是收藏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对前人有所研究的,可以陶冶性情的艺术品。一般的标准有四个字:名、真、精、新。就是必须是名家的真品,还必须是精品,而且该艺术品的品相没有大的残损。”他认为,每个时代都会有该时代的作品,但并不代表新的艺术品就一定价低。当代有些作品的价格比旧的作品还贵,如傅抱石的作品和张大千的作品,比某些清朝的作品还贵。这就是他的文化价值观的取向。
三
可以说陈少湘并不是唯利是图的商人,其实他更多的是一个文化人,智睿、聪敏、诙谐、博闻强记,尤其对墨宝文物更有敏感。他在组织《三福堂》收藏中国书画作品专场拍卖会时,发现有几幅是名家赠陈逸云女士之藏品。其中有齐白石的《福禄图》、于右任的中堂行书、黄君壁的《喜鹊》及康有为的一幅十三言龙门对联。于是又联想到香港拍卖行有四屏谭延闿所书的颜体书法,亦有赠陈逸云上款。这引起了文化涵养极深的陈少湘的特别注意,于是垂询之于《三福堂》主陈云庵老先生,果然是庵老的三姑。陈少湘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一定要让这位国民党革命先辈的所遗文物保存下来。
陈逸云(1909—1969)是广东省东莞县茶山乡陈屋村人,在民国名女中,实占一位。陈逸云之父是同盟会会员、庭训子女,教导有方。她幼小聪颖,性嗜文艺,出类拔萃,十二岁能诗,十三岁擅词,其诗词与国画,皆楚楚可观。年仅十四,报大三岁,就读于中山大学。旋即参加北伐,任职前总青年科,是年仅十八岁,为当时最年青之科长。她追随孙中山先生历次革命,无役不从,为众所赏识。陈逸云自幼以男子打扮,有超雄之巾帼志气。及长,以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之报国心,誓斩日寇长鲸。与宋氏姐妹、何香凝、陈香梅等同仇敌忾。
一九四五年日寇侵黔(贵州),是时号召男女青年从军,有十万青年十万军之称。陈逸云以第一人报名入任,受命领女青年军拜少将衔阶。就职时,即赋《唐多令》词一首志念。此词传出后,为艺坛所称赞,词曰:
胡骑莫侵黔,倭机视袭鸣,听元戎檄召征兵,敌慨同仇思奋勇,纷投笔请缨行。 吹角集连营,登坛拜将名,效木兰昔日长征,壮志可酬收故土,看逐北誓犁庭。
其间,陈逸云亲赴西北及黔滇前线,跟随宋美龄慰劳战士,无所不届。时年三十余岁,尚未于归,友人荐介,均为之婉谢,有询之何时成家?陈逸云笑答曰:“现国破家亡,须待抗战胜利后。”友人又问她:“选择条件为何”?陈逸云幽默地说:只有一个条件,即可选为吾夫。大家都奇怪地听她的揭迷,条件曰何?陈逸云誓意表示,不学王宝钏抛绣球选婿,当嫁与第一个攻入南京(当时是日寇控制之汪伪政府)之士兵。此事传入军营,传为一时之佳事。一九四九年,陈逸云居港岛,拜师赵少昂习花卉。直至台湾,向金勤伯学山水,后与宋美龄、陈香梅拜于黄君壁门下。当时书画名家多有赠宝,如康有为的十三言龙门对联、于右任的中堂行书、黄君璧的《喜鹊》、齐白石的《福禄图》、谭延闿的四屏颜体书法,溥心畲等手迹,所藏名家之作上百上千。可谓记录历史风云,刻划时代;大师艺术精品的片羽吉光。这一大批名家手迹实属珍贵文物,对研究上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书画艺术发展史大有裨益。
四
庵老现已届耄耋之年,目前定居香港,是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由于交游广阔,从小就获得了不少名家书画作为藏品,至今已藏书画50多年。守候着三姑所遗家珍,怅然无策。收藏界闻讯无不为之踊跃,皆跃跃欲试。但庵老心中尚未有打算,一直未决。他打算将自己所收藏的书画拍卖,拍卖所得将在其故乡东莞茶山镇兴建一家私人博物馆。当时,陈少湘在香港公干,慕名拜访了庵老。剪烛西窗,共话夜雨,与庵老谈及收藏雅事,由三姑才慧侃侃谈及各大书画名家。真是“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其实庵老本身就是一个大藏家,两人于是唯德自成邻。
其实庵老此时已经对所有找过他的拍卖行都进行了考察,终觉得陈少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起到帮助他将这批珍贵藏品回归故里,了却三姑的遗愿。然而,到了陈少湘真的派古今公司人员赴港,与庵老洽谈具体细节时,忽又推诿要考虑考虑。庵老是难以割舍这批珍藏已久的书画。到真的要将这批藏品从他的手中取走,那简直是一种骨肉难分之情,庵老甚至为之病倒了。公司的派员只好尊重庵老,先行回广州。但陈少湘与庵老一直保持着联系,也不时询及三姑遗珍。庵老似乎又一次心动,于是陈少湘又即派员赴港与庵老接洽。岂料庵老又有反复,所派人员又一次折回广州。其间陈少湘动以真情劝说,三姑的遗愿不是要将这批藏品回归故里吗?如何让她老人家在天之灵得以慰籍呢?最好还是将这批宝物送回来,回归祖国。庵老终被真诚感动,于是陈少湘又再派员“三顾云庵”。3月中旬,庵老终于肯将这批藏品委托古今公司进行拍卖。
不过,这批藏品极之珍贵。其中不少还是属于文物法中严格限制出口的文物,这意味着这些物品一经携入境,再携出境就不可能了,除非经海关和文物管理部门登记批准。陈少湘考虑到藏品万一不能成交,便将此中利害善意地告之庵老。岂料庵老爽然表明,能让文物回归故里,是我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三姑的遗愿。如果拍不出,就让它永远地留在故乡的大地。现该批展品五十余幅及陈逸云所着《塞外劳军日记》、《大战回忆录》手稿等珍贵史料由庵老遵三姑遗嘱,携回祖国保存。陈少湘此举可谓为中国近代史,民国文史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