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公园识海洋——回归前的港澳印象三
香港的海洋公园的标志是一只卡通海马,这和她是濒海城市有关。香港的科学文化的设施甚好,科学馆也好,艺术馆也好,大球场也好,在世界上也堪称一流。这当然是香港人的聪明才智所致,也全赖于香港经济基础的雄厚。
一百五十年前,香港是中国丧权辱国之耻。然而,今天香港人津津乐道的正是香港的经济成就,他们引以为自豪,因为香港的经济成就于世界名列前茅。那种满足感盖过了百年旧恨。不过,作为中国人,对香港的九七回归,却看作是洗雪国耻的创世壮举。两地的中国人感受不一样,一些年青的香港人甚至还有以为自己是英国人,起码是香港人,不知自己原来是中国人。这也难怪,他们从小就受着英国殖民地的教育,强调英文教育,中文却成了选修课。
其实,香港的经济成就不过是依仗着中国内地为腹地,成了中国连系世界的必经之路。解放之初,尤其是抗美援朝,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中国经济封锁,企图将新中国扼杀于襁褓之中。此时,中国的全部急需的物资均是通过香港进入内地。香港的生意人于是大赚特赚。再有就是解放前夕,中国不少民族资产阶级将资金和资产转移香港,“肥水流入香港地”了。
香港人生活的物质基础首先当然是他们发扬了中华民族勤劳的美德,他们能过上世人羡慕不已的好生活,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因此像海洋公园那么规模宏伟的公共娱乐场所,也只有在香港。
海洋公园与其说是公园,不如说是集科学、文化、娱乐于一身的综合性游乐场。里面并没有多少出色的风景,临海而构,可见烟波浩淼。山不高,迂回盘屈,游乐项目散于各处,自具特色,多是摩天轮、过山车之类带刺激性的玩意。但有一点,这些专案都具有高科技性,体现香港的经济实力。
不过,我觉得只有海洋馆才代表香港的最高水准。偌大的“海洋”,竟是建于山上。参观者须由山顶馆门而入,由山腰出口,馆内层层盘旋数“楼”,分出深海浅海,不同层次的珊瑚礁所具有海洋的生态环境,不同的海深处自有不同的鱼类游弋,海底的生物于这玻璃世界中应有尽有。有的巨大如牛,有的细小如指,各呈异彩,各具情态,另有大千。那山竟被镂空了,剔透如同巨硕的水晶球,装以玻璃壁,注满了百余米的海水。这是人间奇迹,山与海的融合,透明的海和盘托出,呈现在百尺之山间,是以玻璃板为屏障,蓄水为人工海,按海洋结构原貌,垒成堡礁,各种鱼类得以为生,相安无事,自由生活。大自然的沧海桑田,已得印证,世界最高的珠峰在亿万年前竟是海底。而港人却在山上造出了一个活生生的海底世界,这在中国恐怕还无如此巨大的海洋馆。
先入馆只见“海面”碧波如镜,隐约可见游鱼。灯光照耀,四“海”生辉。鱼类更是超凡脱俗,离开“尘世”,于此山间的“海”,来去倏然。中有饲养员,着了紧身潜水衣,潜于水中与巨鱼相嬉,拍打亲昵。圜形全视而一层,犹浅海层也,水中可透阳光,各色之鱼竞游,如鸟之翔于蓝天,轻盈悠然,悠闲自在。
约四层之圜行,边走边看,阅尽沧海之通透,有鱼巨如牛,昂然而至张翕巨口,令人悚然。水深若百米,底亮射灯,鳞乃片现,鳍亦施施然飘忽如仙。但见一西人自驮小儿,置于玻璃壁前,小儿见鱼之游,乐而高叫,手舞足蹈,天真童稚雀跃不已。但一见巨鱼至,先是鼓腮指点,牙牙而语之,手指笃笃,极尽狂喜。而鱼游到面前,只一指之隔,其口巨大,张于小儿面前,小儿乃骇,其父即抱之矣。
四处壁挂,均有海洋知识展示,或以礁石之标本,或以鱼骨骼之标本,或生养某层海深处之鱼,昭然示之,其旨在普及海洋知识也。记得广州文化公园也有水产馆,进行海洋知识的教育。但与之相比,不及其什一,无可攀比。
港英政府在推行全民教育可谓是不遗余力,科学、文化、艺术都不惜以重金开展,只是对历史,尤其鸦片战争一史,讳莫如深。甚至不惜歪曲,连当时《林则徐》电影也在禁映。不承认《中英南京条约》为不平等条约,否认对中国的侵略,公然为殖民主义歌功颂德。香港回归在即,于港英来说,真如“病树前头万木春”。
香港既然能造出一个如此逼真的“海洋”,为港人宣示海洋的深邃与神秘,何不又造一个真实的历史“海洋”,向港人宣示殖民主义的残暴与无耻呢?所以说,香港如何如何的自由,如何的民主,也是有个限度。民主也好,自由也好,都有各自的诠释,一国尚可两制,又何必非得只有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