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npic.crntt.com/cbspub/images/cbs_005.gif)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江溯流
珠江谓西江、北江、东江,未闻南江。其实有。明屈大均《广东新语》云“西江之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最短。”并有诗云“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南江古称泷水,又名晋康水,如今叫罗定江。由信宜鸡笼山出,至德庆入西江。据传有沉浮石于此,但有风雨乃现。既言之凿凿,果然!
不过,随黄教授、三泰兄、元亨兄等,真去走了一趟。说是南江,似乎竹岸尚存遗风,水中有舟两三,搁于泥滩,数茎芦草,掩映其间。水也不宽,甚至黄浊,估计也不会深,想“百舸争流”可能没指望了,倒是还可见“野渡无人舟自横”。其流多渚,竟成“川”字。生有芒草,水不沛,浅处不及胫,,涉或不湿。据说,上游处旧建水电站,截流断河,乃至水落石出,竟呈涸状,泥涂不浸遂为滩矣。洲中芳草萋萋,虽不是鹤汀凫渚,但也水鸟飞掠,啁啾其间,偶有“叼鱼郎”觅得鱼仔,扑楞楞飞入竹间不见。岸边有堤,逶迤延至几处野村的远处,袅袅而飘炊烟。自然此处尚落于珠三角之后,经济未跟上。故有归牧之牛,呦呦鸣于细草平岗。若然未断水流,当年南江可扬帆鼓棹,直达端州、广州,碇泊港澳,甚至飘洋过海云云当日南江行舟直达端州、广州,甚至可鼓棹东去。
黄教授云,若南江可定,则珠江出海之“三龙夺珠”状,可谓“光芒四射”矣!教授认为北江流的是客家文化和广府文化,东江流的是客家文化,西江则是广府文化。若有了南江文化,则广东的文化就全面了。因为南江流域是百越故地,广东典型的土著文化,即广东文化本色,岭南文化根之所在,百越文化也。
当年赵佗拥秦兵五十万,立南越国,后来由陆贾作说,回归汉朝。后几经离合,直至到南北朝后,冼太夫人率各洞俚人部落归顺隋朝,一直被认作是化外之民。皇朝有派兵藩镇靖边,“罗定”便是此意云。足见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痛苦融和,千百年媾合,以中原文化之精,南越文化之血,孕育岭南文化。此乃岭南文化之根,广东文化之基因。而最能代表这种文化基因的,就是冼夫人。她顺应历史的潮流,将南越文化融入中华文化。她嫁了广州郡太守冯宝,完全接受中原文化。为了统一国家,制止分裂,她率诸洞俚兵,岭南四十八处烟尘尽皆靖氛。此后,俚族人,这个岭南最原始的土著居民渐渐地拔掉头上插的野鸡羽翎,褪去蓝靛纹身。戴上汉人的高冠,着上宽袍大袖。不须刀耕火种,学会驶水牛犁田,播种插秧,秋收冬藏。
而今在郁南的连滩,这南江之畔的山村,还遗存古俚人的祭祀神灵的禾楼舞。舞者脸上抹的朱砂、蓝靛,穿戴起祖先的赭袍,雉发束冠,套着狰狞面具,或是鬼魅、或是神明,降于河滩,聚众傩舞。以古老音调,颂唱先民的祝愿。咀咒魔鬼,禳灾祛邪。他们高舞披红挂彩的牛头,手举禾束,感恩上苍眷顾,祈求赐与丰年……中原文化渗透了的南越文化自然成为岭南文化,而黄教授则提出珠江文化广而及之。此番偕黄伟宗教授、三泰、元亨诸兄到罗定、郁南、云浮作南江考察,得七律一首云:
珠江岂止只三江,更有南江阅沧桑。
碧水云浮过峡束,青山罗定照天苍。
文寻百粤禾楼舞,史溯千年南越王。
流向端州重入海,岭头郁郁水茫茫。
稍后,怀集林昉兄索句,感于海陆丝绸之路之汇,中原文化与珠江文化之融,又写了一首:
谁闻驼铎响千年, 万匹丝绸运巨船。
陇北雪霜犹缩地,岭南风月试观天。
波涛万里波斯国,死生百回死数边。
金珠出土须求索,几枚考证是古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