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吴厚德

  一、问题的提出

  去年温家宝总理在与六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谈话时说:“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人才。”近几年来,大学在扩招,学生在增加,学校规模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则是国人议论的中心话题。为何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在扩大,却偏偏培养不出杰出的大师级人才,根源在哪里?就在于我国高教体制滞后。

  1. 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和高教体制的“双轨制”引发矛盾激化。从入小学接受教育到大学毕业,整个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都存在问题,所有问题源于:招生靠计划,就业在市场。在我国,大学毕业生曾被视为“天之骄子”,但时过境迁,近几年来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2006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有413万,仍然有一半找不到工作,很多大学毕业生甚至愿意接受保姆、保安或无薪实习生之类的工作。中国改革至今已跨入工业化这个阶段,大量需要的是高技能工人,而我国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工业化所需要的技能工人远远不足。尽管大学的扩招给予更多人受教育的机会,但如果培养了一大批没有用的高级人才又有何意义呢?于是,培养人才的过程演变成浪费人才的过程。中国基础研究的很多方面领先于世界,但中国产品的附加值为什么远远赶不上其他国家?一个原因在于技能工人的缺乏。这种高级人才成批待业、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现象,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严重性与必须解决的紧迫性。

  2. 教育的产业化使教育费用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每年学费在5000元至10000元不等,比1989年增长了25倍,其涨幅是居民收入增长的10倍。按照国际通行的高校学费标准,学费一般占人均GDP的20%左右。而中国一名大学生的费用相当于中国人均GDP的80%左右,更相当于中国农民13年以上的纯收入。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比例大,弱势群体人数多,贫富差距大的国家,高等教育收费过高,就会使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被拒之于大学校门外,造成新的贫富悬殊。如果一个社会不断地复制不平等,就会造成社会公正与平等权利的损害,这种损害将以社会不稳定或犯罪等其他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影响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高教体制面临的其他问题。一是应试教育问题,目前我们尚未找出其他办法来代替高考制度,但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考试録用人才,必须进行改革,统一考试制度导致部分只会死啃书本的学生进入大学。二是教育质量问题,目前大学教育质量堪忧,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社会实践,大学过程中所必修的“社会实习”、“社会调研”等课程像“放羊式”的让学生自己掌握,缺乏教师指导。学生所写的“毕业论文”基本是从网络上下载别人的资料凑合而成的,甚至连句、连字都搞错了也不知道。考试时,借抄别人的笔记复印下来进行复习。像学生这样的学习态度与方法,目的是为了一纸文凭,别的全不考虑。四、五年的大学本科教育能学到什么?恐怕连他本人还不知道。三是财政问题,目前我国的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2—3%,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且财政资源分布又不平衡,重城市、轻农村;重名牌大学、轻一般高校与职业学校。

  二、改革的建议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改革开放环境,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笔者对高教体制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转变教育观念。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或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国家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曾是复旦大学校长现是唯一一位担任英国名校校长的杨福家教授指出:“建立世界一流大学靠什么?肯定不是靠大楼。”在世界大学排名的各项指标中,既没有校园面积或校内建筑面积这类项目,也没有院系设置的“大而全”或者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之类。在这些校园里,处处是古老陈旧的建筑。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连续7年荣登美国大学排名榜首,加州理工学院也总是在美国大学排名前五之列,但这两校既不大,也不全,都不是综合性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学生人数不过6700人,但培养出25位诺贝尔奬得主,他是美国火箭设计的发源地,在世界航空航天领域占主导地位,钱学森院士也是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博士毕业生。教改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或大师级人才。为此,我们必须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转变教育观念。在高校招生人才选择中,既有全面的“通才”,也有各种各样的 “奇才”、“专才”、“怪才”,不必求全责备。要扬长避短,过分强调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是违背客观现实的。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爱好、专长。因此,我国高校体制改革必须转变过去传统招生制度模式,广招各式各样有“一技之长”、为我所用的人才进入高校,以弥补我国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2. 弱化和降低高考的重要性与比重。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绾认为,应试教育出不了诺贝尔奬。据统计,20世纪的100年中,诺贝尔物理学奬获得者共159人次,近2/3的杰出人才的成就高潮发生在30岁以前。这就是说,明日的杰出科学人才非常可能产生在今日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中,非常可能产生于这批即将进入大学的年轻人。可是在诺贝尔奬100多年的历史中,为何在中华大地却没有出现过一次?有两点是值得反思的:一是目前的“应试教育”和“应赛教育”,即使是一些不错的“科学苗子”,也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慢慢变成一个个以分数为第一的考生,即使能够进入大学,读硕士、博士,但平均年龄也比人家大了好多,错过了杰出科研人才“成熟高潮”的年龄段。二是凡科研有大成就者,研究探索的动机往往都很单纯。但是,在我国,时时会有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加入,比如,本来是宏观统计的参考都变成了人人“论文挂帅”的驱动力。读大学时忙着到处发论文,成为科研人员后,不少人丢失了对科学的忠诚和信念。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展现了其纯洁性和一种最原始的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点受到社会的认同。但是由于高考所引发的诸多弊端,甚至出现高考作弊,高价聘“枪手”代考等现象,污染社会风气,也极大地抑制了人的个性与特长的发挥,其根源正是在于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絶对化。我国历经多年的教育改革,其实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即要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弱化高考在选拔高校生源时的重要性和偶然性,在确保社会公平和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高考的重要性和比重,应避免高考考分成为唯一的招生手段,深刻认识高考在选拔与考察人才方面的偶然性、片面性与危害性,增加考察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建立一套既有群众基础又有科学创新的选拔与考察人才的评审机制。

  3. 调整教育结构。近年来,仅有一半的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现今高校的教育结构很不合理是个症结,学非所用,大量浪费教育资源。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升级,势必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与此相适应的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专门人才。产业对于教育需求的拉动一直占主导地位;而教育也可以引导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根据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来调整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专业设计和课程安排,大刀阔斧地调整我国不合理的教育结构,转变学校教育与经济发展需要相脱节的倾向,使教育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需要并优化机制,大力培养市场的急需人才。

  为此,必须确定人才开发的不同重点,既需要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向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冲击的攻坚骨干,又需要面向市场、企业和基层,培养大批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重点抓好“尖子”、攻坚骨干和“一线”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可着重解决:

  一是高等学校应当营造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创新精神的良好环境。学校应建设一批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地,加强与企业和服务部门、管理部门的结合,广泛实行学、产、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切实加强实践教育和创新能力训练,加快实现科研成果向企业的转移。

  二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我省高等教育招生的大部分将用于发展综合性和社区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当通过改革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及其他途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应中小企业、城镇第三产业及农村实用性人才的需要。

  三是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4. 增加财政投入。 当前我国教育落后,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投入少。改变我国教育投入不足,政府责无旁贷,当务之急是,为瞭解决社会底层因高昂学费和就业困难的双重压力,作为社会机会公平最大平台的教育,应该有刚性的制度作保障,机会公平靠有效的制度来落实,建立教育投入的财政制度至关重要。因此,增加教育投入应有法定的规定指标与比例,比如可以考虑从财政收入中提取20%左右投入教育,在程序安排上优先普及基础教育,再提高专业教育,争取在近期(3年内)我国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三年后,力争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007年10月12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