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切实强化我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确保养猪生产稳定有序发展



  毕英佐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当前困扰全国养猪生产的头号疫病,并被确认为2006年猪“高热病”疫情的元凶,该病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大批生猪死亡和淘汰,也是导致2007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直接影响到民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因而,要稳定生猪生产,最关键问题就是做好该病防控工作。我省今年4月局部区域发生疫情并出现扩散,沉重打击了养猪业,虽然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有关职能部门依法、有力、有序地落实防控措施,目前该病在我省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相当部分猪场的猪仍出现发病和死亡,这是目前猪肉价格步步攀升的主要原因。

  一、我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情况

  全省多个市县自今年4月份以来陆续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范围较广,涉及面大,持续时间长,损失严重,直接造成局部养殖者的恐慌,养户因高风险和仔猪价格偏贵而对补栏缺乏信心。虽然不同品种、日龄猪均可感染病毒变异株,造成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但2007年5-7月,我省主要以母猪流产和保育猪发病死亡为主;8月以后以产房仔猪和保育舍猪大量发病和死亡为主。当前饲料原料价格偏高,省外调入的生猪大大减少,前段时间我省生猪饲养量降低,仔猪的高死亡率使猪源大大减少。因此,我省养猪生产完全恢复还需时间,猪肉价格偏高仍将持续。

  二、强化猪蓝耳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

  全国范围内都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发生,我省局部地区已出现扩散和蔓延;我省是生猪及其产品消费大省,猪只频繁调运,疫病极有可能输入;我省生猪饲养量大,以个体、散养为主,养殖防疫条件较差;当前气候有利于疫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当前部分养殖场(户)尚未做好猪蓝耳病免疫预防。猪蓝耳病的发生,直接影响到我省生猪及其产品的供应和对港澳的输出,导致猪肉价格飙升,影响到民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因而,强化猪蓝耳病的防控工作,提高养殖者对该病的认识和主动防疫,以及提高疫病综合防控能力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三、当前防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养猪生产客观环境复杂,不同养殖模式相互交错。虽然我省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养殖程度较高,但小规模、个体,散养也占一定比例。各类模式在同一区域散布,密集而又夹杂,大环境某种程度上遭到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株的污染,生态环境不佳,染疫生猪及其产品的流通,易造成疫情扩散。

  二是部分养殖者防疫意识差。主要表现在饲养环境恶劣;补栏时未进行隔离就混群;免疫密度偏低,免疫程序不科学,免疫效果不切实;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发病后没能及时无害化处理;消毒制度不健全,不定期消毒或根本不消毒;用药不规范,病急乱投医,乱用、滥用兽药。

  四、做好当前防控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推广全面免疫和合理免疫。全面推广和使用蓝耳病弱毒疫苗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联合免疫或交替免疫,加快合理免疫程序的制订和应用。强化养殖户猪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等疫病免疫。

  二是加强防控知识宣传,营造群防群控氛围。切实提高养殖者对蓝耳病危害性和做好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猪病合理免疫的宣传,提高养殖者防疫水平、主动防疫和主动配合做好灭源等意识,发挥群防群控优势。

  三是加强检疫监督,强化消毒灭源。强化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加强对生产、经营、流通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和消毒灭源,严防染疫生猪进入流通环节,严防省外疫源传入。病死猪及其粪便、污染物严格按有关规定无害化处理。

  四是加快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病监测,制定合理有效防控制策略。切实摸清蓝耳病变异毒株分布和流行情况,疫苗免疫效果及未能控制的技术原因等,准确掌握饲养情况及猪病动态,并制订防控策略。

  五是制订补偿政策,确保经费的落实。疫情的扩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补偿措施不合理,不到位,养殖者不自愿等造成,因而应适当提高补偿标准,确保彻底处置疫情。

  六是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联防联控。生猪及其产品流动性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传播的机会也增大,防控工作必须全国统筹考虑,进一步加强区域防控合作,实现联防联控。

  七是加快推进规模化养殖进程,强化集约化养殖场对个体户或散养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在各养殖场(户)的落实。

  (2007年12月6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