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关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几点建议

  吴厚德

  一、我国环保问题的严重性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堪忧,据调查数字显示,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已有850多条受到污染,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首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废气排放量则增长约0.55%,沿海几个经济发达的省份,饮用水50%以上被污染;目前全国约有200多个城市已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全国约1.7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与危害,约2100万顷耕地由于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几百亿元。我们已经注意到了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外部效应——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我国GDP增长年均10%,是世界增长最快的国家,但我国计算的GDP并没有扣除因发展经济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污染与破坏。可见,我国的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态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为代价的,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模式。

  2006年9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緑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报告指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包括20多项,此次仅核算了10项,如果把这些没有核算的内容加进去(如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可以想象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是一个多么可观的数字。在已经造成经济损失的5118亿元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其他污染占成本的1.2%,使国内生产总值损失约13%。

  最近,我国緑色GDP核算小组成员雷明教授指出,扣除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最高可达10%,有些省份实际GDP很可能就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国家环保总局、緑色GDP研究项目技术组组长王金南指出,2005年的緑色GDP核算研究报告,其污染损失和GDP扣减指数要比2004年报告更高;在已经完成的2005年度緑色GDP核算报告中,大约有2/3的省、区、市GDP扣减比重超过1.8%,中部8省市为2.14%,西部12省市为3.16%。可见,由于环境污染与破坏使GDP受到重创。近些年来,我国每年规定要完成的各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中,惟有环保指标没有达标。可见环保问题已成为大家十分关注的关键性指标之一。

  2007年7月17日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首份关于《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书,报告认为,中国的大气和水污染状况仍然十分严重,一部分大城市的大气环境已经进入了全球的黑名单;众多的河流、湖泊和沿岸水域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的空气污染每年将导致2000万人患上呼吸系统疾病,中国每天有多达3亿人饮用遭受污染的水,每年有1.9亿人受到与水有关的疾病的折磨;有三分之一的河段、75%的主要湖泊和25%的沿海水域目前遭受严重污染,超过1.7万个城镇没有污水处理厂,近10亿人的排泄物几乎没有经过收集和处理。中国环境的严重污染“明显地损害了人的健康” ,中国的环境标准常常更接近世界上某些最贫穷的国家。可见,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灾害。

  二、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与思路

  1. 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即两大核心内容:一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经济关系;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人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以上这两种基本关系处理好了,就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对于生态危机所造成的破坏,将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毁灭性的作用。要充分宣传,以人为本,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以最少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好生态环境,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保护的关系。保护是基础,治理是关键。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保护是环保工作的两大任务。污染防治是对污染源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具体,针对性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治本之策,是整体环境质量的体现。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两者”并重的原则,增强环境可承受能力、自我修复能力。二是处理好严格执法和提供服务的关系。有法必依、严格执法,是政府和群众对执法部门的要求。但是,我们在坚决执行政策之时,还要积极为企业出主意、找出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帮助企业落实环保措施,促进经济发展。三是处理好环保设施建设和环保能力建设的关系。既要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治理污染水平,又要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和执法能力建设,提高环保监测监察和应急处理能力。

  2. 建立和完善环境评价和预测机制,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在制定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区域开发和城市规划时,都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结合本地区环境状况实际,可以实行“分区保护”战略,针对污染较严重的区域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控制,限制污染型工业企业的发展;针对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较好的不敏感区域,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促进经济发展。

  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要特别加强对煤炭、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建筑等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新上项目必须进行能源消耗审核和环境影响评价,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现有企业经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的必须依法停产关闭;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发展,积极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3. 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环保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把环保监测、监理、宣教、科研、保护等环保部门所需的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开设专门科目,做好资金综合平衡,确保财政环保投入占GDP比例逐年稳步提高,并按年均财政收入增量的20%左右增加环保资金投入,以确保国家重点治污工程的资金需要。

  建立和完善环保多元化投入机制,其核心就是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一是建立国家灾害补偿制度,特别是大灾害或特大灾害。灾害发生不应该只有当地去承受,应该是整体社会都要分担,社会才能和谐;对于跨省级大灾害或特大灾害,国家要建立灾害补偿制度。二是建立国家产业补偿制度。应当把每个产业在产业链当中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它对环境本身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进行分析,根据产业链本身的位置及其所作出的对财富积累的贡献和对自然状况的干扰的净值来计算,这样算出你所作出的贡献和造成对环境破坏的差值,如果后者大于前者,企业就需要补偿给社会。如果是前者大于后者,政府应给予奬励性的补偿。三是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这包括面、线、点三方面。从面来说有区域的,包括东部、中部、西部以及脆弱地区的生态补偿;从线来说,大江上游对中、下游的关系怎么处理、如何补偿;从点来说,比如对水源地周边居民的补偿等。移民的时候为什么矛盾那么大,就是生态补偿制度的不健全或者是不合理引发的。我们从点、线、面三者之间的生态补偿中,可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社会和谐的关系。

  4. 以循环经济为理念,创新第四产业。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强调实现物质按一种产品经济流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产资源”设计的,是建立工业体系中不同工业流程和不同行业之间的共生代谢。实施循环经济的对象应是企业从产品设计到回收废旧产品全过程的强制实施,其重点是加大对企业严重污染品和污染流程的监控与管理,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第四产业会应运而生。传统的三大产业是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第二产业(是指以加工业为主的轻、重工业)、第三产业(是指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而第四产业是指将废物转换为再生产资源的产业,又有人称之为“垃圾产业”。从上世纪末开始萌生并开始发展,也即对废旧产品高科技维修的“再制造产业”。我国可进行再制造的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2000年我国汽车持有量为1900万辆左右,达到报废标准的汽车就有210万辆,每年报废的汽车约200万辆以上。从2003年起,我国电冰箱年均报废约400万台,洗衣机、电视机、电脑各在500万台以上。发展“再制造产业”,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它对促进国民经济、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解决再就业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项朝阳产业,需要政府去协调、组织和推动,及早组织力量研究规划第四产业的发展,尤其应研究一些深层次的政策法规制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解决,研究规范再制造企业行为和市场运作。

  5. 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双管齐下。但应把普通老百姓与经济体区别开来,对企业使用经济手段,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因为企业对价格的敏感度比较高,尤其对高耗能企业,提高资源价格,使产品成本升高,会迫使他们自己想方设法节能减排。但对老百姓应该以宣传教育为主,不适合依靠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老百姓使用水、电等资源的量远远不及一个经济体使用的量大,依靠经济手段难以把价格提到老百姓的敏感水平,而如果把价格提高了,民众承受不起,社会可能因此产生不稳定因素。

  若以行政手段干预居民节能生活习惯,还要考虑成本问题。比如要求室内空调气温不得低于26℃,要确保普通居民遵守,政府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恐怕比居民省下来的资源要高。

  政府应该把排污变成一项常规收费,按照“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费用”的原则,积极探索排污总量有偿使用和流转的管理办法,通过公开招标、拍卖等形式,使环境资源市场化、货币化,逐步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资源并将环境成本转稼给社会的做法。必须加强排污费的征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使排污费真正用在要害上,提高排污费使用效率。

  6. 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实行有奬举报,积极鼓励群众监督;按有关规定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大力推进各级环保部门政务公开进程,将项目审批、验收情况、排污收费标准等重要事项向社会公开;重大环境事务实行社会公示和听证会制度,邀请公众参与决策,并将结果向社会通报;结合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环保工作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和落实奬惩措施。应该让环保专家、科学家、企业家和地方社区代表、地方官员等参与环保规划与计划制定、谘询、研讨过程,把环保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7. 在条件成熟时,开征环境税。在国际上,普遍存在利用环境税来防止污染和治理环境。环境税,即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目前环境税收收入已成为一些国家筹措环保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随意丢弃一件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损害,但对其所造成的环境损害所需的修复治理成本根本没有考虑,结果造成低价资源共享,环境治理无人“埋单”的窘况。目前一些资源型产品都由政府提供,政府定价。过去在资源定价时,政府只考虑资源的生产成本,有时也兼顾到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但常常忽视了资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成本。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开征环境税。

  部分发达国家的环境税,都是依据“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设置的,涉及大气、水资源、生活环境、城市环境等诸多方面,其课征范围极为广泛,幷且都把环境税收取所得的收入专项用于环境保护。目前在部分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有二氧化硫税、生活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五种。

  

  (2007年8月22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