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化解就业困难的几点建议



  吴厚德

  一、当前我国的就业状况

  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是我国就业的两大特殊困难群体。

  今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的第四个毕业高峰年,根据教育部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比上年增加75万人,毕业生总数为2001年的3倍多,达413万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从2003年的83%下降到2005年的72.6%,2006年仍然有一半左右找不到工作。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有495万人,比去年净增82万人,从目前就业状况看,仍然有一半尚未找到工作。

  在今年“两会”期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年坦言:“我们的就业压力仍然是很大的。”他预测:今年城镇新增加的求职人员将有2400万人,通过努力,可使城镇的新增就业岗位、加上城镇一部分退休人员所腾出来的就业岗位,争取能够实现1200万人的就业。也就是说,将有一半的人无法获得就业机会。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剩余劳动力,加上每年城镇新增500万至550万劳动力和往年失业累积人口,“十一五”期间大约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今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和整体劳动力供给增量将同时达到高峰值,劳动力资源增量达1700多万人,供大于求的数量将超过1400万人,这其中约有60%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大部分需要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世界上最大的“就业争夺战”。因为中国要以占世界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为我国占世界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剧烈程度可想而知。

  目前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使就业刚性矛盾十分突出,劳动力总量增加以及产能过剩,对外贸易摩擦等原因的不断增加,使得已经到来的就业高峰可能超过以往,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问题还在于,形成就业高峰的人群更集中在青年人,其中尤其是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职业技术人员和转业军人四股主要洪流汇聚成就业洪峰,他们的就业要求和就业方式更加多样化,使得解决方式也比以前更加复杂和困难。

  可以看出,目前就业形势的基本特点是“四大”,即:总量规模大、新增就业大、转移就业大、下岗就业大。

  二、就业困难的成因

  当前我国就业困难是在改革逐步触及到旧体制核心部分和要求进行综合改革的环境下产生的,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高校连续几年扩招的特殊环境下产生的,因而本质上应该是转轨时期就业结构性失衡的集中体现。就业困难的源头在于经济结构问题,更确切地说,是宏观经济结构性矛盾在就业领域的综合反映,直接症结就在于转轨时期的多重结构性矛盾。

  从我国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来看,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高校毕业生太多了,而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或是从大学生数量及其结构上来看,我国大学生仍然处于偏低的水平。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1998年工业发达国家的这一数据为26%,显而易见,我国还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培养更多的高学历、高素质劳动者。出现就业困难与就业高峰期,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个失调,即产业结构失调,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调,幷且两者发生相互交叉作用,其碰撞力更大。

  产业结构失调集中表现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严重滞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自主创新型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对大学生等较高层次劳动力需求不足,产生了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产业转移速度缓慢,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及时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向内陆省区转移,导致了一方面大量内陆农村劳动力向沿海流动;另一方面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大量出现民工荒问题。产业结构性失衡进一步导致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以致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龢民工短缺幷存的双重性的特殊局面。

  三、化解就业困难的建议

  1. 应该将充分就业作为政府的施政目标,形成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西方发达国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四大要素中,把“充分就业”放在第一位。在我国,如何促进就业,在具体做法上可以优先发展吸纳劳动能力强的、对就业起带动作用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是,65%到80%的从业者在中小企业就业。发展自由职业、微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目前它们已占我国全部企业数的99%,中小企业为城镇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全部新增就业的80%以上,功不可没。

  政府促进就业,并不是包揽就业,政府的责任包括:一是尽力降低社会的失业率,以期达到充分就业;二是通过监督的手段,建立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三是扶助特殊就业群体就业,对失业者给予救济;四是建立公共就业介绍体制,为社会成员免费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

  2. 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平等,是城乡协调的关键。据统计,目前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大约1.2亿人,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约8000万人,随着城镇化发展,还将有1.5亿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向城镇和非农业转移就业。在城乡差距依然存在的今天,如果能从就业平等上寻求制度上的突破,对于逐步消除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各种差异,是人民群众的最大期待和愿望。然而,要实现城乡劳动者的平等就业,絶不是一件易事,城乡二元化体制的现实告诉我们,要解决我国目前城乡二元化结构困局,构建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就必须改革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不仅是公共管理问题,而且是个社会发展问题。城乡的户籍制度弊病丛生,它妨碍了人力资源在社会的优化配置,导致了公民待遇的不公平,影响了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的进程,阻碍了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户籍制度背后的社会保障不平等显然就是就业不平等的最主要原因。

  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要将户口与其福利性质脱钩,通过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改革,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政策逐步形成。因此,必须从户籍制度背后的系统社会管理制度着手改革,才有希望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3. 改革和调整现行高教体制和管理制度。从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并期待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与北大、清华等名校争夺生源所引发的冲击波,已不仅仅在高校起波澜,也渐渐蔓延到社会。不少高考生选择香港高校,而且呈增速之势,从而引发出就业的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在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之间,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教学制度、学科设置、学生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人们希望高校能够真正以学生为本,从招生工作到课程设计再到教师考核管理,整个的高教制度能够不断地适应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内地高校无论是办学模式、管理理念还是课程设计等都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还很深,与社会发展日益全球化相比,高校体制离社会需求显然有较大的差距。比如,香港高校毕业后的大学生有比较好的就业前途和收入预期是很多学生认真考虑并作为选择的至关重要的原因。据报导,2005年香港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9%,一般平均月薪为1万多港元,最高达7万多港元。而这也恰恰是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在目前阶段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从中借鉴香港高校的做法和经验,从实际出发,推动内地高校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进而推动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尽量化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4. 大力鼓励创新,优化教育培训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为解决较高层次人才就业需求开辟通道。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来优化经济结构进而引导就业结构的合理化,缓解就业机会不足和就业人员不足幷存的困境。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公共政策,加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承担一定的培训成本,在教育培训资源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整合方面下功夫,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教育培训结构。

  5. 进一步完善就业制度的配套工作。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相关制度协调配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相继进行的一些政治体制改革,但社会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社会体制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救济互助制度和为鼓励优先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制度的改革。这些制度如何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和与就业制度之间相配套,还有待今后努力。

  6. 转变就业观念。从总体来说,去年我国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失业主要是结构性失业,这并不是就业机会不够造成的,而是他们的素质水平、专业结构、操作技能不适应市场要求,并在择业上存在着落后的就业观念等原因造成的。有的大学生不愿意到与自己期望差距较大的部门、单位、地方工作,尤其不愿意到农村、边远地区或西部地区工作;在选择就业部门时,大都是城市、政府机关、国有大企业或大型外资企业,对于工作条件的期望值较高。一方面社会应改变就业环境,创造公平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改变观念,坦然面对业已存在的就业危机,理性地应对就业形势。如果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来讲,每年的应届毕业生是远远满足不了的,因此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转变就业观念是关键。

  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就业是稳定社会的根基,解决好就业问题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7年8月22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