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梅州山区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
——梅州市山区农业调研报告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科技组
省政府参事室科技组一直关注“三农”问题,长期将我省山区农业地区多个市县作为调研点,进行多年的跟踪考察。近期我们到梅州市、五华县、平远县进行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梅州市农业人口500万人,人均土地仅0.4亩,农业生产占该市GDP总值的41.3%,人均4300多元。多年均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
对照历次调研,今年梅州山区的“三农”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步。
一、梅州山区“三农”进步的体现
1. 农户收入增加
农户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是种植特色农产品(茶、橙、柚、茶籽、蔬菜等)、养殖家禽家畜(鸡、猪、鸸鹋等)、家庭成员出外务工等等,日子比以前好过了。
2. 农业集约化、农业产业化取得了初步发展
该地区比较典型的农业产业化有:
⑴万头鸸鹋养殖和深加工。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饲养1万多头鸸鹋,从种苗繁殖、育成、宰杀到综合加工全套完成,但目前制药、制美容产品的深加工还在外地。
⑵发展有机农业。与香港渔农署、港商合作组建丰华有机农业示范点,占地1千多亩,种植水稻、甜玉米、青枣、南瓜、红薯等有机农产品,建立种猪场,小猪交由农户养殖。形成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有机农产品出口香港销售。配套500立方米沼气池,沼气可供200多农户使用。
⑶林业有发展。梅州市所属各县有非常丰富的山地资源,光是五华县山地面积就有360多万亩,目前除了少量种植水果、茶等经济作物外,五华县主要是将山地出租给外地单位,种植速生林。
⑷精炼茶油。平远县建设茶籽树种植基地和精炼茶油生产线,生产优质精炼茶油供梅州市场销售,目前茶籽来源除部分自产外,大量由湖南、广西购入。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
除了积极发展农村生产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外,梅州市重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平远县的试点在改善农户居住条件、改善村容村貌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创造了政府、农户、企业家共同出资的方式。
在泥砖房改造项目中,2.86万贫困户口,已有1.7万户完成改造。
农村合作医疗有进展,覆盖面达66.7%。
农村中小学,条件有所改善,总共2541所,98万学生在读,解决了适龄青少年入学。
去年梅州市建设成1万多座沼气池,为广大农村提供了新能源和有机肥,对卫生环境改善起了很大作用,全市约20万人使用沼气,推进了养殖户——沼气池——供气(肥料)的循环,今年拟再建设1万多座沼气池。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梅州市农村地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 农民增收,但县财政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增收,日子比以前好了,这是好事。但由于取消农业税,农民增收并没有给县财政带来收入。以五华县为例,去年全县的财政收入仅为8000多万元,而全县的财政支出却为8亿多元,主要靠省、市的财政转移支付,这种状况大大影响干部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性,缺乏改变这种状态的长远打算。在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增加地方收入,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极为重要而且艰巨的任务,但又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2. 发展集约化现代农业,要解决分散型农业体制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集约化经营和发展。但是,现实面对的是一个分散的农业,分散的土地经营权,分散的独家独户生产方式。这种矛盾深刻地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前面讲的几个取得初步成果的农业产业化的几个例子中,都是很好的项目,都有很好的效益,但是由于规模偏少,使产业化效果不够明显。因此,要实现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实现集约化经营必须要解决分散型农业体制问题。
3. 需要进一步帮助解决农民社会保险、合作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
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贫困山区农村,在梅州市广大山区农村确实是一项非常必要而艰难的任务。梅州山区农村合作医疗确有进展,覆盖面达到66.7%,但要达到全面覆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农村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主要是因病致贫,他们治病困难,虽有低水平的医疗保障,又因路途较远,往往支付不起路费,最低生活保障也成问题,医疗卫生条件需要改善。
梅州市的安居改造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需要改造约30万间泥砖屋,当地政府花了很大力气帮助2.86万贫困户改建新居,采用个人、政府、社会集资的方法,完成了1.7万户。但是,资金缺口仍然是个大问题,每年省资助3000万元,每户补助4000元,仍然不足以完全帮助解决问题。地方配套设施建设中,贫困县要配套资金45%,目前也是不可能实现。
梅州市历来读书风气盛行,各级重视教育,升学率高,已有中小学2541所,读书难问题基本解决,问题是教师年龄老化,高级教师流失,办学条件、仪器设备、甚至粉笔经费严重不足,整个教育部门欠债6亿多元。
以上几大民生问题,都归结为经费不足所致,起因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财政收入不足。
三、几点建议
1.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解决集约化问题。“三农”的核心问题是发展生产、农民增收致富,奔向小康,要发展生产必然要发展现代农业,要集约化生产。但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却是分散农业、分散的耕地、分散的耕作。这种状态,大大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制约了“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
目前,解决集约化的流行方法是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建立在市场、合同、销售的基础上,往往在建立的初期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产供销一条龙,促进某种农产品的发展,但是一当市场异动,就比较容易出现问题。另外,其他地方将农民组织起来,农民以土地入股,不仅参与生产,还参加经营管理的多种试验模式,如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农业联社、农民协会等模式也值得重视和推广。总之,农业生产发展到现阶段,极需从制度上解决小农分散经营的问题。
2. 加强职业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外出务工,转移山区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是梅州市广大山区农户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一个重要来源。梅州市重视教育,历来将考入大学,将来在大城市就业发展作为青少年的一条出路,最近5年有近十万高中毕业生考上高校,但这些考生大多数都是市、县镇城区居民的子弟,而梅州市的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只有7%中学生报考。形成千军万马挤走独木桥的现象。广大农家子弟又不愿做每月只赚几百元的普通农民工。以前曾尝试过多次外出务工计划,效果都不明显,原因也就在此。我们认为梅州市的教育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发扬高升学率的传统,另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培养有各种技能的技工和服务工,每月可以赚到千元以上的薪金,将会极大地提升农民学习技能致富的积极性。
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需要各种专用设备、师资和资金,除了在本地开办外,需要省、市有关部门将企业招募、技能培训、就业一条龙组织实施纔可以实现。据东莞市的工作经验,为解决东莞市企业的技工短缺问题,由省出资3千万元、东莞配套3千万元,对东莞企业的技术工进行岗位培训,如果以同样的方式或以对山区农村更优惠的方式,组织省内山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失业青年外出务工就业,将会极大地加速推动这些地区的农民致富的步伐,对于实现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奔小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山区农业的必由之路。梅州市在农业产业化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例如:与香港渔农处、港商合作建立丰华示范基地,生产了具备权威认证的有机农产品:水稻、甜青枣、甜玉米、南瓜、蔬菜、有机猪等;建立了养殖1万头的鸸鹋繁殖、生产、制药的生产基地;建立精炼茶油生产线和茶籽树种植基地。
梅州地区有极其丰富的山地和山区资源,面积有1千多万亩。除了发展水果、茶叶、茶籽等外,还有极大潜力发展:
⑴林产品及林化工,可以种速生丰产林、发展纸浆、造纸、木材、木制品、林业化工业。也可种植生物能源作物,发展林——油一体化产业。
⑵种植木薯、生产酒精、酒糟养猪、粪便生产沼气、沼渣肥田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
梅州市各县只要选中适合发展的项目都大有可为。目前上述发展的项目已显示出有良好的效益和发展前景。主要的问题是规模不够,或产业链各环节不够配套。农业产业化项目周期较长,不能满足GDP快速增长的要求,和目前干部在职任期目标不大配合,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出以公心,痛下决心抓紧抓好。需要解决小农分散经营的体制,纔可能发挥农业产业化的作用,纔可同时解决农民增收和县、市财政也增收的良好局面。
4. 进一步帮助解决山区医疗卫生问题。这些地区的医疗卫生虽得到省市的重视,缺医少药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但医疗点距离远,医疗水平低,因病致贫等问题仍有待解决。加强卫生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水平刻不容缓,可采取组织大城市医卫人员定期到山区的医疗机构进行支援,帮助建立相关科室,提高医疗水平;或建立培训体制,送基层医务人员进修,或动员应届医疗、卫生、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等方式。
5. 山区农业县,地方财政收入少,财政拮据。靠转移支付过日子,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也是不得不解决的大问题,如何发展县域经济,解决途径是变输血为造血,问题是如何造血,确实需要省、市给以政策倾斜和扶持,希望各级领导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解决的方法。
调研组成员:
领 队:王智琼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常委
成 员:冯志新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周浩华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彭惠普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农科院研究员
梁镰銮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侯培沪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业务处调研员
执笔人:周浩华
(2007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