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化遗产与包容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Forgiving

  不论哪个国家,不论它的建设发展怎么样,一定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遗产,而我从这些文物里看到的不仅是历史,还有包容。

  在北京,最吸引人眼球的无非就是胡衕了。曲折不定、长短不一的古老胡衕,是外国游人的最爱。

  他们惊异于胡衕的构造,他们惊异于四合院的精致,他们惊异于这个城市的文化。可孰不知,胡衕的身影在现代年轻人心中已越来越淡,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的四合院都已经很残破,拴马桩、上马石已失原形,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但是,胡衕是文化的起源,在这不起眼的住宅中,诞生了多少伟大的人物呢?尽管有些人并不为国家效力,甚至还有一些成为了叛徒,成为了大众的雠人。但是不管怎么说,胡衕不仅是一处居所,它藴含着一种历史。不应该为了某些人,为了城市的发展,把胡衕铲除、压平,盖起新的大厦,要学会包容,保护文化遗产。

  这一点,我从伦敦街头的蓝牌学到了很多。

  在英国,共有700多块蓝牌,大部分分布在伦敦。凡举牌子挂上的房屋,都是历经沧桑的老屋,但是,大部分老屋都没有辟为博物馆、纪念馆或者干脆拆除。因为在英国人眼里它们是文物,是“英国遗产”。一直到现在都是该怎么住就怎么住,与被纪念的名人无关。只要可以妥善的将老屋保存下来就可以。于是,许多作家、政治家、艺术家、思想家的老屋就跨越了沧桑的历史,完好地存在下去。譬如甘地,他一生重要的一部分时间都住在伦敦,尽管他坚决反英,是“印度独立之父”,但他住过的宅子仍然保存得很好。可见,在这种事情上英国人都很包容,冤家对头不算什么,应把尊重、爱护全人类共有的优秀文化放在第一位。

  无论是长长的胡衕,还是小小的蓝牌,不仅仅代表的是沧桑文化,还折射出了一种气度。不论是那里曾经住过谁,不论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有多厉害,历史的象征应该是包容的。

  保护好国家的文化遗产,显示了国人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宽容的气质,一种包容的精神。海纳百川,人因包容而感动,城市因包容而温暖,民族因包容而繁华,国家因包容而昌盛!

  包容,是人类最可贵的一种品质。

  学会包容,人间无处不精彩。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